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環保署與能源局都積極推動環保節能活動,如節能減碳、打造低碳家園、能源管理等,尤其是推動室內冷氣溫度於26度的節能改善效益。
環保署歷年來依據「藍天綠地、青山淨水、健康永續」的願景,以「組織建制倡永續」、「節能減碳酷地球」、「資源循環零廢棄」、「去污保育護生態」及「清淨家園樂活化」作為五大施政主軸,期望對臺灣的環境保護工作善盡把關之責。
環保署長沈世宏近年來推動多項與永續發展相關政策,如落實節能減碳部分,包括建置溫室氣體減量法制體系、推動我國認證及查驗機構管理體系、整合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及進行產業盤查登錄等。打造低碳家園亦為政府當前重點工作,包括建構50個低碳示範社區、4個低碳城市及2個低碳島,引導綠能產業團隊,結合金融體系及民間資金進入社區;並因地制宜採行推動資源循環利用、節約能源、再生能源、低碳建築、綠色運輸、環境綠化及低碳生活等低碳措施。
2013世界地球日:水水市集,愛地球的水水生活!
|
4月21日邀您一起來過水水的愛地球生活 |
2013世界地球日,一起來水水市集,體驗愛地球的水水生活!市集分為「永續餐桌」「物裡看水」「臺灣之水」三區,透過有機小農、創意市集和NGO團體的參與,帶您瞭解水與食物、水與物品、水與環境的關係。一起來看展覽、逛市集、玩遊戲!
「水」已經成為重要的環境議題
長久以來,地球日的主要關注皆在於氣候變遷之相關議題,如何將環境意識落實於生活,並採取行動,一直是每年地球日的重要訴求。因應氣候變遷等相關環境問題,「減少碳足跡」在各界多年的努力之下,這個觀念逐漸扎下根基。然而,在人們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以減緩暖化速度的當下,氣候變遷所衍生新的降雨模式和其他極端天候成為人們更急迫的問題,水源供給型態的改變,以及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水源過度開發利用所導致的水源的枯竭、污染、浪費及其衍生的道德議題、疾病問題與環境影響,都使得水資源的風險與管理議題開始被加以強調呼籲。
愛地球不可不知「水足跡」
因此,面對盤根錯節的環境議題,愛地球的你我除了需具有「碳足跡」的觀念之外,對「水足跡」的理解更顯得重要。根據
2010年6月出刊的<<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所界定,水足跡可解釋為生產商品和服務所需要的水資源數量;其主要觀念是以「虛擬」形式將長久以來生產中「看不見」的水,量化突顯出來,加入間接用水概念,反映環境成本。而計算水足跡則是將虛擬水與人們消費行為加以連結,進而呈現消費對水資源系統的影響;這似乎也暗示了透過消費可以回過頭管理生產用水的可能性。
水水市集,邀您一同體驗愛地球的水水生活!
基於上述的信念,我們將市集分為「永續餐桌」「物裡看水」「臺灣之水」三區,希望透過有機小農對土地的情感、創意市集夥伴友善環境的觀念,和NGO團體長期投入環境教育的經驗,帶大家重新去瞭解「水與食物」、「水與物品」、「水與環境」的關係。我們希望能讓大家經由這次的參與,重新去感受水、擁抱水與關愛水,進而重新理解水是如何參與人類生活,而人類生活又是如何回過頭影響水,最終能用自己的行動決定未來美好生活的型態。
活動訊息
活動時間︰102年4月21日 10:00~17:00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臺北市士商路189號)
活動洽詢:02-66101234分機5676 簡竹聆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合辦單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
協辦單位:肯夢AVEDA、公共電視
媒體夥伴:Discovery探索頻道雜誌、綠雜誌、大誌雜誌、小日子
http://edu-ntsec.blogspot.tw/2013/03/blog-post_24.html
補充介紹
世界地球日即每年的4月22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最早的地球日活動是1970年代於美國校園興起的環保運動,1990年代這項活動從美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世界環保主義者的節日和環境保護宣傳日,在這天不同國籍的人們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宣傳和實踐環境保護的觀念
最初的地球日選擇在春分節氣,這一天在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晝夜時長均相等,陽光可以同時照耀在南極點和北極點上,這代表了世界的平等,同時也象徵著人類要拋開彼此間的爭議和不同,和諧共存。傳統上在很多國家都有慶祝春分節氣的傳統。早期聯合國也在每年的春分舉行世界地球日的活動。
1969年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在美國各大學舉行演講會,籌劃在次年的4月22日組織以反對越戰為主題的校園運動,但是在1969年西雅圖召開的籌備會議上,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提出將運動定位在於全美國的、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草根運動。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各地總共有超過2000萬人參與了環境保護運動,這次運動的成功使得在每年4月22日組織環保活動成為一種慣例,在美國地球日這個名號也隨之從春分日移動到了4月22日,地球日的主題也轉而更加趨向於環境保護。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發生的第一屆地球日活動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這次運動催化了人類現代環境保護運動的發展,促進了已開發國家環境保護立法的進程,並且直接催生了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而1970年活動的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人們稱為地球日之父。
由於環境保護運動在世界範圍內的興起,1990年第二十屆地球日活動的組織者希望將這一美國國內的運動向世界範圍擴展,為此他們致函中國、美國、英國三國領導人和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他們採取措施,舉行會晤締結關於環境保護議題的多邊協議,協力扭轉環境惡化的趨勢;同時地球日的組織者還呼籲全世界願意致力環境保護的政府在1990年4月22日各自動員國民開展環境保護運動。地球日活動組織者的倡議得到了亞洲、非洲、美洲、歐洲許多國家和眾多國際性組織的響應,最終在1990年4月22日全世界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逾2億人參與了地球日的活動。從此世界地球日成為全球性的環境保護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