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超抽 屏東地下水鹽化嚴重

長期超抽 屏東地下水鹽化嚴重


台灣沿海地區因為超抽地下水問題,導致水質不佳。根據環保署監測資料,發現屏東縣的地下水因為「海水入侵」導致水質鹽化,為避免影響農業灌溉與民眾健康,環保署已將屏東平原列為地下水鹽化的首要防護對象,將加強監測,同時呼籲民眾不要抽取地下水。
為了監測全台地下水水質變化,環保署與經濟部水利署從2012年開始在全台各縣市設置監測水井。根據環保署最新報告顯示,彰化、雲林與屏東3個地區的地下水出現鹽化現象。
環保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執行秘書蔡鴻德指出,屏東因為長期超抽地下水,導致水質鹽化問題最嚴重。他說:『(原音)因為這些地區長期有地下水超抽的現象,所以一超抽以後,海水就會入侵,海水入侵以後,地下水的成分就變成是海水過來的地下水。』
環保署表示,屏東平原的地下水鹽化已經影響6個鄉鎮,包括屏東新園、佳冬、東港、枋寮、林邊等鄉及高雄林園區等。環保署在監測水井測到的氯鹽至少都在正常值的10倍以上,民眾如果直接飲用,可能導致身體脫水等不良影響。
蔡鴻德說,針對地下水鹽化的農地,目前採取「養水種電」的措施改善。至於地層下陷的部分,則是利用「大潮州人工湖」補注地下水重新復育。

不搶救來不及 各國響應全球土壤保護行動

不搶救來不及 各國響應全球土壤保護行動

摘譯自2014年7月25日ENS義大利,羅馬報導;江惟真編譯;鄒敏惠審校
各國土壤專家在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5日舉辦的全球土壤研討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因侵蝕、酸化、都市化、養分耗盡和化學汙染等因素,全球已有1/3的土壤因而劣化。
為因應此危機,與會各國政府通過全球的行動計劃,透過強力的管制和投資保衛土壤資源。
土壤流失恢復不易 恐威脅未來世代 
政府官員和專家齊聚羅馬參與為期3天的「全球土壤合作網」(Global Soil Partnership,GSP)會議,各界利害關係者在會議上均表達亟需政府保護土壤的訴求。
「土壤是糧食、飼料、燃料和纖維生產的基礎。沒有了土壤,地球無法供養生命。而土壤一旦流失,就無法在人類的生命周期之內恢復。」會議主持人,FAO副總幹事Maria Helena Semedo說,「目前的土壤劣化速度和程度已經威脅到未來世代的需求。」
此刻,全球土壤合作網急需資金和政治力量支持。FAO呼籲各國政府立刻採取行動,改善全球有限土壤資源的健康狀態,以確保未來世代能有足夠的糧食、水和能量。生命倚賴土壤 照顧好還可減緩氣候變遷
全球人口預計將在2050年超越90億,糧食、飼料和纖維需求將成長60%;光是土壤就佔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4分之1,土壤也是供應乾淨水源、抵禦洪水和乾旱不可或缺的角色,所有的動植物都依靠土壤的營養循環維繫生命。
此外,不僅石化燃料燃燒會威脅地球氣候,土壤的非永續管理也會讓氣候承受更大壓力。
非永續的土壤管理可能讓碳釋放到大氣中,加劇全球暖化。FAO指出,「只要歐洲地區的土壤釋放出0.1%的碳,即等同於每年1億輛車的全年排放量。」與會代表在會議上也認識到,地下1公尺深的低活性粘土,是全世界濕潤和半濕潤熱帶地區的主要土壤,有機碳含量是整個亞馬遜地區植披儲存碳量的兩倍。
FAO官員表示,土壤受到保護,氣候也會隨之得利。土壤的永續管理,透過碳匯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等方式,能對氣候產生正面效應。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 聯合國盼引關注
因此,FAO官員強調保護和管理富含有機碳的土壤的急迫性,包括泥炭地和永凍土區。
FAO官員也指出,目前已有相關計畫正在進行。一個全球土壤資訊系統正在規劃中,未來將用以測量土壤資源的狀態和改善情況。此外,為了提升永續土壤管理的公共意識,一項特殊的能力發展計畫也在進行中。
全球土壤相關團體已決定發展全球性的土壤永續管理、保育和重建的推廣計畫,以技術和具永續性、包容性的政策為基礎,以地方社群參與的方式來保護土壤。
2013年12月,聯合國大會宣布每年12月5日為世界土壤日。此外,聯合國已指定2015年為國際土壤年,讓土壤議題獲得更多關注。專家也將倡議讓土壤議題進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Global Action Plan to Protect Soil Resources ApprovedROME, Italy, July 25, 2014 (ENS)

西非伊波拉大爆發 逾670人喪命

新世紀黑死病! 伊波拉病毒肆虐 3月以來已奪673命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西非在今年三月爆發「伊波拉(Ebola)」疫情,如今疫情未有減緩趨勢,還愈演愈烈,目前已有上千名患者確診罹患該病毒,至今已在非洲國家奪673命。
疫情爆發後除未減緩,還有蔓延擴散的跡象,非洲人口眾多的奈及利亞日前宣告淪陷,成為伊波拉病毒淪陷的第四國。疫情也恐有擴散至非洲外國家的可能,一染病病例妻兒已搭機返美,讓當局擔心病毒已透過國際航班傳染散播。
伊波拉病毒人畜共通,能經由體液、黏膜、皮膚等接觸傳播感染,目前沒有治療該病的特效藥,只能增強自身免疫力與做好防疫措施防止受病毒侵略。該病染病後致死率高達90%,患者症狀包括發燒、嘔吐、體內外出血等,被喻為「新世紀黑死病」。


西非伊波拉大爆發 逾670人喪命


致命的伊波拉病毒在非洲已奪走超過670條人命。賴比瑞亞當局宣布全國停課,非必要公務員也停班20天,至於奈及利亞出現首起伊波拉病例,證實伊波拉可能已經隨著空中運輸,傳播到整個非洲地區。
伊波拉病毒西非大爆發,美國慈善醫療機構30號宣布,將從 幾內亞,獅子山共和國以及賴比瑞亞,撤出340名志工,已經有兩名志工在賴比瑞亞染病死亡,而另外兩名美籍感染致志工,則在當地治療。賴比瑞亞已有近130人死亡,總統瑟莉芙宣布關閉全國學校,全國非必要公務員停班20天,8月1號全國停班進行全面消毒。
至於疫情最嚴重的獅子山共和國,該國唯一的伊波拉病毒專家,治癒過100名伊波拉病患的39歲醫生歐瑪汗,上周證實感染伊波拉病毒,在29號不幸病逝,由於疫情最嚴重的這三個國家,習慣在喪禮時瞻仰死者遺容,歐瑪汗在生前6月底時也曾警告,這樣最容易感染到病毒。
==資料畫面 已故伊波拉專家 歐瑪汗==
別忘了,如果一個人死於伊波拉病毒,他們的傳染力是最大的,如果他們家人自己處理下葬的工作,最少還有10人會被感染。
伊波拉病毒1976年首次出現,去年12月起在幾內亞出現疫情,隨後在西非擴散,是伊波拉病毒史上最致命的大爆發。伊波拉病毒可經由血液、分泌物、器官,或透過中間宿主,包括果幅、猿猴、豬等等,再傳染給人類,死亡率高達九成,而且沒有疫苗。
==伊波拉專家 傑斯伯特==
伊波拉在人類跟非人類的靈長類間,死亡率極高,一般來說爆發後的死亡率,大約在百分之60到90。
一名40歲的賴比瑞亞男子,上週搭機從賴國飛往奈及利亞,在25號病逝,成為奈國首例,也敲響病毒可能藉空中運輸擴散至整個非洲地區的警鐘。該航空公司因此宣布停飛來自疫區的航班,國際民航組織也正在跟世衛組織WHO商討,如何防範疫情擴散。

南歐概論

第二節 南歐
(一)     自然環境
1. 地理位置:位居 庇里牛斯 】山、阿爾卑斯山以南臨地中海的地區。
2. 地形特徵
(1) 山多平原少,由西向東分別為【 伊比利 】半島、【 義大利 】半島、【 巴爾幹 】半島。
(2) 地中海沿岸一帶,海岸線曲折,多島嶼、港口,利於航海和貿易活動。

3. 氣候
(1) 溫帶地中海型氣候
A.   全境多為夏【 】冬【 】,雨季無法與生長季配合。
B.   故發展灌溉農業,種植耐旱的【 葡萄 】、【 橄欖 】等經濟作物。
(2) 高地氣候:阿爾卑斯山地勢較高,山區終年積雪。
(二)     西班牙
1. 地理位置:位於伊比利半島,南方隔著直布羅陀海峽與【 北非 】相望。
2. 自然環境:以高原、丘陵為主。
3. 經濟發展
(1) 因緯度低、生長季長,沿海平原灌溉種植【 蔬菜、水果 】,大量外銷西歐。
(2) 氣候乾燥的內陸地區則從事【 畜牧 】業。
(3) 利用藝術文化(高第的建築、畢卡索的名畫)、佛朗明哥舞蹈、音樂及【 鬥牛 活動等,吸引大量觀光客。
西班牙巴塞隆納的高第建築「聖家堂」


(三)義大利
1. 地理位置:位於義大利半島,與【 瑞士 】、奧地利為鄰。
2. 自然環境
(1) 山脈南北縱貫半島,北部的【 波河 】平原面積較廣,為精華區。
(2) 西南部及附屬島嶼一帶,【 火山 】活動頻仍。
3. 經濟發展:為南歐經濟較發達的國家,為世界八大工業國之一。
(1) 波河平原因土壤肥沃,農業發達,並利用附近山區豐富的【 水力 】發展汽車、    【 大理石 】等工業。
(2) 本國為古羅馬中心、也是文藝復興發源地,保留許多古代建築與藝術作品,豐富的  【 觀光 】資源賺取大量外匯。
4. 重要城市
(1) 北部大城【 米蘭 】為文化古都和時尚之都。

(2) 首都【 羅馬 】被喻為世界最大的「露天歷史博物館」。

市區內的 教廷 】自成一國,是世界面積最小的國家,為天主教教宗的駐地。

教廷首都梵蒂岡城內的聖彼得大教堂 是世界最大的天主教教堂

(3) 北部波河河口的【 威尼斯 】有「水都」之稱,是貿易與藝術重鎮。
威尼斯有「水都」之稱,是文藝復興時期貿易與藝術的重鎮
(四)希臘
1. 地理位置:位於【 巴爾幹 】半島南端。

2. 自然環境
(1) 石灰岩 】地形發達,土壤貧瘠,不利農耕。
(2) 沿海多港灣、島嶼,利於航運發展。
3. 經濟發展
(1) 希臘是歐洲文明發源地與【 奧運 】起源地,境內有眾多歷史遺跡,每年吸引大量觀光客。
(2) 希臘被稱為眾神的天堂,首都 雅典 】擁有「帕德嫩神廟」,映襯蔚藍的愛琴海,風景動人。

帕德嫩神廟

 南歐三大半島的地理特徵

伊比利半島
義大利半島
巴爾幹半島
位置
北以庇里牛斯山脈與法國為界,南端以直布羅陀海峽與北非相對
北以阿爾卑斯山與瑞士、奧地利為界
多瑙河以南
自然
環境
1. 以高原、丘陵為主
2. 內陸地區乾燥,居民以畜牧維生
1. 山脈南北縱貫半島,北部平原較廣
2. 西南部及附屬島嶼一帶,火山活動頻仍
1. 地形以山地為主
2. 西北部沿海有石灰岩地形
主要
國家
西班牙
葡萄牙
義大利
教廷
希臘




歐洲概述與南歐填充卷解答


第一節 歐洲概說
  歐洲地理環境的優越性表現在:
1. 地形:地形平坦,僅【 阿爾卑斯 】山地勢較高。
2. 氣候:全境無沙漠、溫和適合人居。
3. 人文:經濟發達、濃厚藝術氣息與眾多歷史遺跡。
(一)     地形
1. 位置:位居歐亞大陸西側,以 烏拉 】山和高加索山與亞洲為界。
2. 主要山脈:【 阿爾卑斯 】山。
(1) 因【 地勢高聳 】,常年冰雪累積,冰河發達。如峽灣、【 U形谷 】、冰蝕湖。
(2) 地表受【 冰河 】侵蝕,產生許多谷地,成為交通的天然孔道。
(3) 故山脈東西橫亙,卻不會造成西歐與南歐的南北交通阻隔。
3. 地形分布
(1) 以阿爾卑斯山為界
地區
阿爾卑斯山以南
阿爾卑斯山以北
地形特徵
受【 板塊擠壓 】,地形崎嶇,
有火山、【 石灰岩 】地形
以平原為主體,稱為【 歐洲 】大平原
所屬區域
屬【 南歐 】地區
分布於【 西歐 】與東歐
(2) 北歐 】地區則因緯度較高,冰河地形發達。
4. 海岸特徵
(1) 海岸線綿長、曲折,利於航運發展。
(2) 南歐的【 谷灣 】與北歐的【 峽灣 】形成許多優良港灣。
                                                                                                                                                                      (二)     氣候
1. 特徵:氣候溫和,沒有沙漠,適宜人居。
影響因素
現象
結果
緯度
大部分地區位於中緯度
多屬【 溫帶 】氣候
洋流
北大西洋暖流 】流經西半部沿海
較同緯度其他地區溫暖潮溼
盛行風向
西風 】將北大西洋水氣帶往內陸
地形
山脈為【 東、西 】走向
多半島、海灣
海洋水氣深入內陸
全洲沒有沙漠

2. 氣候類型
類型
代號
分布地區
成因
特徵
溫帶地中海型
氣候
南歐
夏季副熱帶高氣壓籠罩,乾燥少雨;冬季受西風影響,海洋水氣帶來降雨
夏乾冬雨
溫帶海洋性
氣候
西歐、
北歐西部
終年受西風吹拂,且有【 北大西洋暖流 】帶來暖溼水氣
全年有雨
年溫差【
溫帶大陸性
氣候
東歐、
北歐東部
位居內陸,海洋影響減弱
夏雨冬乾
年溫差【
高地氣候
阿爾卑斯山區
地勢較高
氣溫呈垂直變化
寒帶氣候
接近北極
地處高緯
全年低溫


(三)     人口與經濟
1. 人口組成
(1) 人口分布最平均:歐洲 平原 】遼闊,氣候溫和,全境無沙漠,最適合居住。
(2) 人口老化嚴重各國【 出生 】率低,且醫療衛生發達,人民平均壽命長。部分國家出現人口停滯,甚至負成長。
2. 東、西部區域發展差異大
區域
歐洲西半部
歐洲東半部
經濟發展
較【 發達
較【 緩慢
社會現象
人民教育水準高、國民所得高
社會福利 】制度完善
(國民年金、醫療保健等)
經濟改革快速、國民所得較低、
提供【 便宜勞力 】輸出
(四)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
1. 成立原因: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透過跨國界的【 經濟 】合作,包括專業分工、資源共享、開放市場等,維持區域長期和平。
2. 會員關係
(1) 會員國領域內,視為一個 共同市場 】,彼此免除關稅,工業產品規格統一,開放原料、商品的貿易整合。
(2) 各國以 歐元 】為共同貨幣,開放國界自由通行,國民可到其他會員國工作、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