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就是我的老師,他們讓自己謙卑到你看不到他。」 記者王騰毅/攝影
2016-05-30 08:48 聯合報 記者袁世珮/專題報導
分享
節氣「小滿」前夕,一群台北人,搖搖晃晃搭3小時的普悠瑪,來到池上,不為伯朗大道、不為金城武樹,是為了來驗收蔣勳的「功課」。
應台灣好基金會之邀,在東台灣的淨土、台東池上駐村,一年半後,交出著作「池上日記」與畫作展覽。
觀光客被躍然於畫紙上的滿眼鮮綠、書頁中的土地人情所震撼,但畫家說:「我的功課才剛開始。」
到巴黎找快樂? 一個夏天燃盡生命
作家在池上,感到快樂。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蔣勳這樣級數的藝術家,該有怎樣的畫室?
車行過鄉間典型的房舍,這裡偏離了觀光的主幹道,很安靜,磚牆、斜頂、平房,狗狗悠哉地躺在路中間曬五月的陽光。在在提醒,這裡不是台北。
車子停在舊池上國中老師的宿舍。這裡就是蔣勳這一年半的「辦公室」,他的畫室。
在池上之前,他本來每年跑巴黎,在聖母院旁有個馬廄改的畫室。在巴黎之前,他困在東海大學的會議室裡。
從東海到巴黎再到池上,是一個對生命與生活自省的過程。
「我在東海做系主任時,大概是我最不快樂的時候。」蔣勳說:「我根本不是可以做行政的人。我喜歡這些愛畫畫的孩子,但為了他們,我就要去開訓導會議、教務會議、總務處會議,快瘋掉了。」
有一天,他在東海教堂前的草坪上,看到一個學生躺在那兒曬太陽,蓋著一本楊喚詩集,「我想到,我以前常做這樣的事,但做系主任七年,不再這樣做了。」於是他就辭了系主任,因為想不明白:「我幹嘛要這樣子?」
蔣勳打電話給已在巴黎畫畫的一位東海畢業學生魏禎宏。他告訴學生:「我好無聊,我為什麼做了不願意做的自己?為什麼要吊在行政系統上,我愛的就是畫畫而已。」
絆著他的諸多「為什麼」,在廿多歲的魏禎宏聽來,答案再簡單不過:「要畫畫還不簡單,你來巴黎啊。」
於是,蔣勳去了,下了飛機,被學生接到畫室,只見顏料已經擺好、畫布釘好、連兔皮膠都打上了。只愛畫畫的人,筆拿起來,就開始畫,蔣勳說:「那是我很快樂的幾個暑假。」
那時他只辭了系主任,還是專任老師,所以只能利用暑假去巴黎,連續六、七年。然後,蔣勳發現問題了,「暑假很短,我渴望利用暑假擠出創作,那是不正常的。」
他舉例,就像去年有朋友喚他去台南看「開到像瘋掉」的黃花風鈴木。他想,自己每年都去台南,為什麼去年特別好?但親眼所證,真是如此。「原來去年春天雨水少,花以為自己要死了,所以死命地開。」蔣勳說:「我在巴黎畫畫就是這樣子,像是一個月內要把所有畫都畫完。」
蔣勳畫出對池上的感受。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他發現自己的「不正常」,問魏禎宏:「我這樣畫畫是不是很毀滅?」這年輕藝術家回應:「哪有人在巴黎畫12小時都不停?」像他,畫一個小時就去喝咖啡、再畫一個小時去吃東西。
蔣勳因為當系主任被行政工作纏到不快樂,於是到巴黎找回畫畫的快樂,結果又在心理上「逼迫」自己死命畫畫,還是不快樂,「我忽然覺醒,不該如此。」他停了兩、三年沒再去巴黎,轉移到淡水河旁的八里畫室,回歸「比較正常」的畫畫。
來池上用心學! 畫畫和生活融合了
「後來,來到池上,畫畫是天長地久。」畫家站在自然光裡,身旁未完成畫作上的綠色油彩,彷彿與光線揉和、再灑溢到水泥地上。
2014年秋天開始,這一年半的蔣勳,畫一畫就去喝四神湯、畫一畫就去喝杏仁茶,他終於發現:「原來畫畫跟生活是在一起,而不是像在巴黎那樣,彷彿一個夏天要把生命過完。」
蔣勳說,激情也沒有錯,但真正的生命是可以天長地久,兩者不同。他慢慢發現生命中是有東西可以細水長流的,在這裡,每天散步,聽到水聲、看到春耕,等待秋收,體會到農業的文明是天長地久的,像種子放在土地裡,要等待發芽、結果,必須經歷春夏秋冬,有其自然秩序。
蔣勳說:「孔子一直講他的哲學核心是仁,就是瓜子仁,是硬殼裡發生生命的部分,我感覺到,我到池上好開心,開始知道佛教說的因跟果,就是種子和果實,必須知道有個循環。」
蔣勳說,池上的農民,是他這一年半真正的老師,教會他怎麼在土地裡學習,而這是在台北的知識分子沒辦法教他的事,「知識分子有一種不自覺的傲慢,但回到土地,就必須謙卑,農民們所有工作都是彎著腰。」也是農民告訴他:「豐收時,最飽滿的稻穗都是彎著腰的、更接近土地,如果還傲慢地直立起來,就不是好的稻穀。」
他把在台北常說的米勒搬到這裡演講,聽眾就是農民,不像都市人看的是藝術、寫實主義、印象派,他們問的是:「你說這兩個農夫在收馬鈴薯嗎?我覺得是種馬鈴薯,那動作是種馬鈴薯。」蔣勳趕快去查,農民說的對。
「所以我說,我這一年半的老師是農民。他們看東西的角度和你不一樣,你說的是美術,他們說的是生活。」
農民在土地裡勞動半世紀,身上有一股穩定性,豐收時到土地公廟拜拜,而遇到歉收,一次焚風吹45分鐘,將所有稻穀變成空包彈,一年的努力白廢,他們還是去土地公廟拜拜。蔣勳自問:「我的知識分子的傲慢,可以這樣嗎?成就好,感恩,如果不好,還能感恩嗎?我可能怨怒,可是他們永遠感恩,他們覺得永遠要敬天地,因為其中有你不知道的因果,」
蔣勳自認,長大的過程一直有偶像,可能是托爾斯泰、貓王、披頭四,「我現在的偶像是農民。原來真正的偉大是回到平凡做人、做平凡到別人不知道的人。他們讓自己謙卑到你看不到他,我現在要學習這一點。」
「這是農民的智慧。這功課我做了一年半,畫展和池上日記是我第一個交出來的成績。但這功課我才做了第一課,還沒做完。」畫展開完,蔣勳還要再住下。
城鄉往返平衡 彩色池上混台北灰
會見台北客人的前兩天,蔣勳才從巴黎回來,時差難免造成人的困倦,但他依著習慣,一早,在太陽出來之前,去了大坡池散步,拍下夏荷最嬌豔的照片。
這樣的照片,他手機裡有4700張,「這一年半來,我有目的地拍下照片,記錄立春、春分、立夏、小滿、秋分,各個季節,我在學習自然秩序、土地倫理。」
這個時節的來客,滿眼盡是綠油油,一如他架上的畫,還領受不到池上當地人選定的代表色金黃色。蔣勳說:「那是因為豐收的記憶太美好。小滿這個節氣,稻子在抽穗,綠中已經有點黃,嫩嫩的黃剛出來,再兩周就是金黃,那是豐收季。那個黃對池上人來說,是很美好的記憶。」
但他眼裡的池上不只是黃,還有各種顏色,稻穀的金黃與油菜花的嫩黃也不一樣,大坡池晨間的荷花就有著夏天的嫣紅。每個季節的顏色都美。
那台北呢?美的專家想不想就答:「灰吧。有部分是因為心情,人的焦慮、低沉、灰暗、沒有夢想。」蔣勳這次畫展裡有兩個人像,是他自台北捷運拍了回來畫的,無色彩。
但即使如此,目前有四分之一時間在台北的蔣勳,打算將比例調到各半。「我樂於往返城鄉之間」,他說,每次花3小時坐縱谷火車,一點都不累,還覺得很快樂,沿路看著山、雲、海的美,就拿起手機貼著窗錄影。
「我來池上之後更愛台北。雖然聽不到柏林愛樂、看不到張作驥的『醉生夢死』,看不到誠品可以買到的一些好書,但都會有都會的美。」他更能體諒捷運上的人可能有的疲倦、職場的焦慮,似乎比池上的農民更苦、承擔更多生命的壓力,「我想寫詩歌、畫,給他們更好的安慰。」
沒有東海、巴黎時的不快樂,現在是理想生活嗎?蔣勳不掉入絕對形容詞的陷阱:「人沒有絕對的理想生活,這只是一種平衡。我住久了,也想回台北,想聽柏林愛樂,還是有知識分子的嚮往。但台灣很小,3小時就到了,不困難。」
他舉一位自台北東移的羅正傑為例子,「人們說,30歲怎能離得開職場?可是他離開了,來到這裡,去別人的田幫人鋤草。他在台北的設計工作可以賺大錢,但他知道賺大錢不是他的生命目的,所以調整自己,一年有四分之一時間回台北,享受都會的文明,這就是一個平衡。」
蔣勳一再強調羅正傑的故事,「不是要台北的年輕人放棄都會生活到池上,不是放棄,是調整。有很多工作可以透過視訊、網路,可以在鄉下做,有這麼好的空氣、食物。你可以過另外一種生活,但不斷掉與都會的生活。」
他想調整為一半時間在台北、一半時間在池上,想做為兩地溝通的角色,「繁華與樸素是可以對談的,希望都會的人有更多機會認識池上,池上的年輕人可以到台北。」
這樣,蔣勳還是有一半的時間可以親近柏林愛樂,也有一半的時間,可以在這擁有台北少見的大窗與自然光的畫室裡,畫出他在池上的感動。
復刻童年老家 體悟出下本書主題
這裡是國中老師的宿舍區,像三合院一般,右邊一排給單身教師住、左邊給帶眷教師,蔣勳的畫室是這些老師的共同客餐廳,前院、後院夾著中間簡單的一廳二室。非常樸素。
蔣勳受訪地方在附近,稍大、也不真大,簡單的老家具,從紗窗望向裡間是大通鋪。非常樸素。
這裡是台灣好基金會給他駐村的地方。「他們一直覺得這裡這麼簡陋,很對不起我。」蔣勳說:「但我為什麼在四個地方中選擇這裡,因為這是我童年的家。」父親是省政府糧食局公務員,所以他一直到留學前都住在公家宿舍裡,與兄弟睡一個通鋪,姊姊妹妹3個女生睡另一間。
類似的居住環境,但生活的內涵當然不一樣了。蔣勳在池上這個意外復刻了童年老家的舊宿舍裡,想到下一本書的主題:「我們有了什麼、沒有了什麼」。
他成長的年代,沒有電視、冰箱、電話,什麼都沒有,他是慢慢看著這些東西出現,到了現在的孩子,是生下來時,生活裡就有這一切。他想寫這種對比。
蔣勳記得,鄰居有了第一台冰箱,進口的,就放在客廳正中央,全社區的人都來參觀。冰箱主人大方說:「家裡有剩菜都拿來冰沒關係。」明明那時窮到沒有剩菜,各家各戶還是故意剩一點,專程送過去冰。
他也記得,第一家有電視的鄰居,大同電視,有拉門的那種,就在電視前鋪張蓆子,全社區都坐在那裡看,看到唱國歌;第一家有電話,全部的人都去打電話,主人家也樂於去通知誰家有電話來。
「這一切都像是一種儀式,台灣從貧窮進步到富有。我們是這樣成長的,慢慢從『沒有』到『有』。年輕一代不知道這個過程。」
蔣勳自認是1949年後的「政治難民」,3歲跟家族逃離大陸,到馬祖再漂流過來,從一無所有、到有,「所有的『有』,我都會去敬拜感謝。但現在的孩子,所有的『有』都是理所當然,沒有就罵。他們比我這一代可憐多了,因為他們是怨怒的。」
例如年輕人在意「22K」。蔣勳回憶從巴黎回來,第一個工作是到雄獅美術當編輯,薪水是2500元,他很滿足。雖然現在想想,老闆免費在公司附近給他一個房間住,其實是讓他的家和工作分不開,有點上當,但當時沒有抱怨,覺得快樂。
「1976年的忠孝東路四段216巷,晚上還可以被青蛙吵醒,相信嗎?」蔣勳歎:「台北改變多大。這改變,大家不自覺,我們失去了自然秩序,接著是人與人的倫理。」他想從他看到的半個世紀,去撰寫台灣經歷了什麼過程。
「我25歲之前,吃的菜、穿的衣服都是媽媽做的,那是真正的名牌,那時從不擔心食安問題。」蔣勳思考,台灣是不是走得太快了,把一些優質的東西丟光了,「幸而這些東西,在池上還找得到。」像他去人家家裡喝雞湯,好喝,其實只因裡面放了自家醃了14年的橄欖。
寫「池上日記」 教外地人尊重生活
駐村一年半的蔣勳,眼裡看到池上的真善美,自然和外地人不一樣,「觀光人潮擋不住。伯朗咖啡、金城武招來的觀光客比我多得多。」他認為要用對的方式去溝通,例如「池上日記」,就是教外地人試著慢下來,尊重這裡的自然秩序與土地倫理,不要去破壞。
「金城武樹荒謬得不可思議。」蔣勳搖頭,剛插過秧的秧田被踩得一塌糊塗,農民欲哭無淚,而觀光客霸道野蠻,竟說:「你為什麼不插個牌子說不准踐踏?」幸而鄉長後來限制車子不能靠近,只能走路。
即使是他自己,也反省著。記得剛到池上時,也不自覺帶著「知識分子的傲慢」,曾經畫畫到晚上七點,找地方吃晚餐,沒有一家餐廳開著,「我的傲慢在於沒尊重這裡的生活。」
現在他知道一定要趕快把晚餐解決掉,因為人家8點就上床了,才能早上4、5點就起床工作,這就是池上的生活秩序,「他們即使開餐廳,也還是池上人,觀光客不能霸道地晚上11點去敲門說要吃飯。」
來到池上,就要尊重這裡的自然秩序、生活秩序,在這裡一年半的蔣勳,才能自豪說:「我是池上人了。」
蔣勳池上地圖
逛街像走灶腳 「店東都是我朋友」
池上的鬧區,就是火車站前的一條中山路,在非旅遊旺季的周四,連本地人都少見。
蔣勳帶著台北客人穿梭在街道兩側,像導覽,更像「走灶腳」。因為這些,都是他的朋友、他吃飯、交遊的地方。
走走池上 0919-342-026
蔣勳逕自帶著客人走了進去,好一會兒,主人羅正傑才從外頭回來,拎著一袋不知是草或垃圾的黝黑東西,一雙赤腳還帶著田裡的土。
羅正傑本是台北人,設計師,3年前騎車經過池上,就決定辭了台北工作與生活,以月租一萬元租下一甲子老房子,修整後,變成一個百坪的工作室兼開放空間。任何人可以走進店來,拿本他以前心愛到要包封套的書,自助倒杯白開水,坐下來看到天荒地老。
蔣勳坐在人家的檯上,自在晃盪著腳:「他是我的偶像,他不是放掉都會生活,那樣太悲壯、破釜沉舟似的,他是調整。因為他相信,在這裡可以實現一個夢想。」
蔣勳在這裡覺得自在。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穀倉
梁家穀倉,肩負讓藝術在池上深化的重任,現由元智大學團隊在設計,與池上人開會,討論出最具地方集體記憶的方案。還在初步整理,內部還有稻草,還會漏水,但已有了池上人群相、老街景照片。
穀倉牆上的池上人群相、老街景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大坡池
2012年,蔣勳受邀在此朗讀詩作,逢大雨,池邊搭了舞台,雨棚上積滿了水,背景是大坡池、以及池水後隱在雨霧中的海岸山脈。
當地居民告訴蔣勳,大坡池是地震震出的水池,池中有野生鳥類、有荷花。池水東是秀麗的海岸山脈、西有雄壯的中央山脈,四季、晨昏,風景都不一樣。他每天早上去散步,一如其他慢走、慢跑或騎車的池上人。
蔣勳每早去大坡池散步。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吉本肉圓 08-986-5160
三代經營的老店,四神湯征服了蔣勳的胃,幾乎天天報到。但懂得生活的店家,偶爾一休就半個月,跑出去玩了。
蔣勳在多家店有這樣的詩稿。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田味家 08-986-5566
這裡的杏仁茶是蔣勳每晚睡前的安神良品。老闆家原本開瓦斯行,女主人張力尤會送瓦斯,也會做道地客家杏仁茶,還是「黑色騎士」,與羅正傑、賣舒食飯糰的黃清譽等7個人,一起做著讓池上更好的事。
田味家 08-986-5566這裡的杏仁茶是蔣勳每晚睡前的安神良品。老闆家原本開瓦斯行,女主人張力尤(圖右)會送瓦斯,也會做道地客家杏仁茶,還是「黑色騎士」,與羅正傑、賣舒食飯糰的黃清譽等7個人,一起做著讓池上更好的事。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蔣勳喝杏仁茶、說故事。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池上書局 08-986-2046
說起來,就是那種要兼賣很多文具的鄉下書店,但小小書店還設有蔣勳、林懷民等人的專櫃,老闆簡博襄還是國內少有的管風琴調音專家,蔣勳來到池上,就是他跑進跑出,手工設計打造了畫室、畫板。
小小書店也有人文風情。 記者王騰毅/攝影
分享
多力米店
池上175公頃無電桿的稻田,要記老闆梁正賢一筆功勞,半世紀的農人,有著有機、鄉土與文化的概念。還捐出家傳穀倉,未來會是池上美術館。
蔣勳自豪:我是池上人了。 記者王騰毅/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