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告台塑污染 台塑:由越南政府處理

漁民告台塑污染 台塑:由越南政府處理

(中央社河內27日電)越南中部各省漁民昨天提起200餘件訴訟,狀告台塑河靜鋼鐵廠污染,並要求賠償。台塑河靜鋼廠今天表示,公司已掌握相關資訊,但這個情況由越南政府處理,跟公司無關。
越南媒體報導,昨天下午約有逾200名中部各省漁民到河靜省奇英鎮(Ky Anh)法院提起訴訟,控告台塑河靜鋼廠排放廢水造成大洋污染,嚴重衝擊漁民生計,並要求賠償。
報導說,奇英鎮法院共接受逾200件訴訟,主要來自義安省(Nghe An)的漁民。奇英鎮人委會主席阮國荷(Nguyen Quoc Ha)表示,目前安全秩序情形相當穩定,當地法院已接受訴訟,將依照相關規定受理解決。
台塑河靜鋼廠副總經理余慶璋今天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公司已掌握相關資訊,但是漁民提起訴訟的事情將由越南政府處理,跟台塑河靜鋼廠沒有關係,無法做出任何回應。
他表示,目前台塑正在努力完善越南政府所要求的環保承諾,至今已獲得當地相關部門的肯定。1050927

杜特蒂越南行 談及南海爭議

(中央社記者林行健馬尼拉30日專電)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結束越南訪問返抵家鄉納卯市,他表示此行成果豐碩,並與越南高層談論了南海事務。
杜特蒂今天上午在家鄉召開的抵境記者會上說,越南之行「成果豐碩」,他與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同意從2017年開始設定6年行動計畫,加強雙邊交流,提升戰略夥伴關係。
菲律賓與越南都與中國大陸存有海事爭議,杜特蒂說,菲越2國承諾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安全,以及航行與飛越自由,特別是在南海區域。
杜特蒂還說,雙方呼籲以和平方式處理爭議,包括尊重法律及外交程序、南海活動自我克制並遵守普世承認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面對菲媒詢問時,杜特蒂承認他與陳大光及其他越南高層官員談及南海爭議,但表示不便透露細節。
此外,2人也承諾促進雙邊貿易與投資,認明國防合作領域、加強海事合作機制,共同打擊跨國犯罪活動。
越南之行是杜特蒂上任後第3次出國行程。今年是菲越建立外交關係40週年紀念。1050930

彰化廠被關廠! 台化怒:申請國賠

彰化廠被關廠! 台化怒:申請國賠

工商時報【杜蕙蓉╱台北報導】
台化彰化廠3套汽電設備的許可證因無法如期換發新照,確定慘遭關廠命運,台化副董事長洪福源昨(29)日召開記者會,強硬指責彰化縣政府「居心叵測」。他沈痛表示,彰化廠不得不停,但也將依法訴願、行政訴訟、陳情監察院及申請國賠,窮盡一切救濟手段,保護員工及股東權益。
洪福源指出,過去97天內,台化被縣府退件34次,平均每3天一次,「這不是刁難是什麼?可以創下金氏紀錄了!」
他表示,彰化縣府意圖使台化關廠,目的是龐大利益的東區都市計畫推行,任意犧牲公司權益,預期永續經營難度很高下,將設法逐漸縮小彰化廠經營規模,盡最大的努力安置員工,惟若人數太多無法妥善安排,則依法予以優退或資遣。
台塑總管理處總經理、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得知關廠消息後,也不禁怒嗆縣政府「不夠格當父母官」。王瑞瑜說,政府口口聲聲說要發展生技產業,結果不但對他們不聞不問,如今台化彰化廠關廠,台塑生醫的工廠也在廠區中,將近四百名的員工與外包商,要怎麼辦?
5年來已虧損17億元的彰化廠,年營收約100億元,人事成本1年13億元,扣除給政府的部分,平均每位員工年所得約80萬元。
洪福源語帶無奈表示,彰化廠遲遲沒有關廠原因,主要就是顧慮該廠有994名員工、400家協力廠商的家庭生計。在前政府時,他們已協調規劃用產業特區,以25年時間,讓平均年齡約48歲的員工可慢慢退休,自然停產;但是新的縣政府,卻用連續退回許可證申請等手段,逼迫「停工」!
台化副總經理林慶賜表示,彰化廠明明是一個展延申請案,縣政府卻一再要求改為異動,企圖規避違法。為了順應要求,M16、M17在9/26已完成補件,M22也在9/29下午1點半以前完成包括生煤使用量、蒸氣量、發電量等標準,這些都是依照法規訂的,卻一樣未過關。
基於安全考量,台化29日下午已向環保局申請安全停車,鍋爐預計10月8日停止運作今(30)日也將向台中高等法院訂暫時狀態處分。由於彰化廠被迫關廠,近1,400個員工和包商生計面臨危機,據了解,將於10/16走上街頭抗議。

印尼火山爆發 緊急疏散近400觀光客

(法新社雅加達28日電) 印尼官員表示,境內1處登山勝地發生火山爆發,今天已派遣救難人員前往撤離近400名遊客,其中大多數為外籍人士。
巴魯加里火山(Mount Barujani)昨天傍晚開始噴發,在龍目島(Lombok Island)噴發高聳入雲的火山灰柱,約2公里高。龍目島是距離峇里島(Bali)東方不遠的觀光勝地。
國家災難機構發言人蘇托波(Sutopo PurwoNugroho)表示,根據紀錄,火山噴發當時有近400人正在巴魯加里附近健行,目前正迅速按照計畫疏散。巴魯加里是林賈尼(Mount Rinjani)火山口內部1座較小的火山錐。
當局已告知登山客遠離還在悶燒中的火山至少3公里。林賈尼火山攻頂路線可走上好幾天,每年吸引成千上萬遊客前往,而巴魯加里是沿路主要景點。
蘇托波說,根據25日以來的紀錄,共有389名登山客進入這座國家公園,絕大多數是外國人。
他也說,大多數旅客會按照官方路線前往峰頂,但救難隊懷疑有些登山客脫離路線。
巴魯加里噴發煙雲與燒燙火山灰至空氣中,印尼的火山警戒級別今天也因此升高,但離最高危險級別仍有2級差距。(譯者:中央社廖禹揚)

普高二第三冊東南亞補充資料~親愛的台灣這一代,請務必抓住東南亞


作者專欄作家林之晨 | Knowing – 2016年9月28日 上午9:02
近年來,人口總數高達 6.2 億的東南亞,經濟開始起飛,台灣這一代年輕人該如何抓住這波大浪?在我看來,除了用長期持有東協基金等方式投資,或是直接搬到當地就業、創業之外,還有一個相當值得推薦的策略,我稱它為「先台灣、後東南亞」,換言之,先在台灣創造一個成功的模式,然後再延伸到東南亞市場。

推薦這個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台灣行業發展領先5至20 年

除了人口較少的新加坡、香港、汶萊這三個「城市國」,東南亞各主要國家的人均 GDP,多落後台灣 2-20 倍,換算成經濟發展,大約是 5-20 年的距離。換言之,許多台灣正在發生的商業模式,在數年後客觀環境成熟時,很有可能在東南亞其中一些國家就會接著發生。舉例來說,台灣的綜合性 B2C 電商大約在 2004 年左右開始蓬勃,而在馬來西亞、泰國,以及印尼較富裕的雅加達,則是在 2014 年逐漸冒出頭來,中間有 10 年的時間差。

二、台灣市場規模與東南亞主要國家接近

東南亞各主要國家除了印尼的 2.5 億人口外,其他都是數千萬至億級國民規模,與北美的 5 億、中國的 13 億人口相差甚遠。而受到人口與可支配所得兩個要素的影響,北美的零售市場年產值高達 5.2 兆美元,中國則以 3.3 兆緊追在後。但環顧東協,最大的印尼也僅 3,800 億年零售額,與中國相差 8 倍多。之後的其他東協國家,年零售產值都在 1,500 億以下,與美中簡直天壤之別。相較之下,台灣的零售市場年產值就是 1,500 億美金,與東南亞夥伴們的規模非常接近。因此,無論從人口多寡或是市場規模等環境條件去考慮,美中兩超級國家所演化出的巨型商業模式,都較難移植到東南亞國家。相對的,客觀條件更接近的台灣市場發展出的商業模式,反倒更有南向潛力。

三、台灣主流網路平台與東南亞重疊性高

中國最受歡迎、月活躍用戶上億的主流網路平台,像是微信、微博、百度、QQ 郵箱等,在東南亞的用戶基礎其實很有限。相較之下,在台灣最受歡迎的 Google、Facebook、LINE、WhatsApp、Gmail 等平台,幾乎都是東南亞各國市場中的主流。因此,相較於中國業者,台灣業者基於這些國際主流平台所建構的商業模式,當然更符合東南亞用戶的習慣。


四、台灣網路與電商市場大過東南亞總和

最後,台灣由於人口基數不低,經濟與產業發展又早,因此時至今日,網路相關行業在區域仍然獨領風騷。以電子商務為例,台灣今年電商總交易量可望突破 200 億美金,世界名列前十,是東南亞最大電商市場印尼的 2.5 倍,第二大泰國的 7 倍,且高過全東南亞電子商務產值的總和。

所以,基於上述種種理由,這個時代的創業者,可以考慮在較大、較領先,但同質性較高的台灣市場,先建立起成功的商業模式,而後再抓準東南亞個別市場成熟的時機,向南移植。事實上,這樣的策略已經不是一個概念,目前區域最有價值網路公司 Garena,兩家最大公開掛牌電商公司 PChome、Momo 購物網,即將於本月在台 IPO 的手機遊戲發行商隆中網絡,乃至於後起之秀如 91APP、EZTABLE 簡單桌、iCHEF 資廚、KKday 都正在執行這個「先台灣、後東南亞」策略,而且已有相當的成績。

根據 Google 近期發表的報告,到 2025 年,東南亞總體數位經濟將成長至 6.4 兆台幣,是台灣現今總零售的 1.5 倍。這段期間,電商在這個區域的年複合成長可望達 36%。另一方面, 2036 年,東南亞總人口將挑戰 10 億,成為與中國、印度同等規模的巨型市場。這絕對是台灣這一代年輕人的最好機會,請大家務必抓住。

梅姬風場夠暴力!一張圖看懂為何颱風走了還放假

台灣颱風論壇凌晨PO上梅姬昨晚8時的風場圖,台灣被10級風的暴力風場包圍。 圖擷...

台灣颱風論壇凌晨PO上梅姬昨晚8時的風場圖,台灣被10級風的暴力風場包圍。 圖擷自台灣颱風論壇

2016-09-28 11:35 中央社 台北28日電

颱風梅姬台灣本島上警報今天上午8時30分已解除。因各縣市昨晚就決定今天放颱風假,而根據台灣颱風論壇凌晨在臉書的照片,可清楚看到昨晚梅姬的風場真的很暴力。
很多民眾會質疑,颱風一大早就離開,但今天還能放颱風假。
但各縣市政府都是昨晚就決定並宣布今天停止上班、停止上課,而昨晚梅姬的風力不但很強,還很嚇人,只能用暴力形容。
台灣颱風論壇凌晨PO上梅姬昨晚8時的風場圖,台灣被10級風的暴力風場包圍。
台灣颱風論壇形容,昨晚的風場「切的剛剛好」,梅姬雖然歷經中央山脈的大肆破壞,但東側及北側的的風場在繞山加速及狹管效應下,依然暴力。
另根據氣象局觀測,昨晚到今天凌晨,全台仍有10級以上強陣風;不過,氣象局根據昨晚的預測,今天白天各地的風力就會明顯減弱。

德國啤酒節 929在台北溫德登場

溫德啤酒節今年邁入第12年。圖/溫德德式烘焙餐館提供

溫德啤酒節今年邁入第12年。圖/溫德德式烘焙餐館提供

2016-09-28 19:11 聯合報 記者吳雨潔╱即時報導

一場活動,台灣人可以喝掉超過七千多公升德國生啤酒、吃掉兩千多隻豬腳,六千多條香腸。
邁入第12年的「溫德啤酒節 Wendel’s Oktoberfest Taipei」,每到啤酒節期間,不到兩百坪空間的溫德天母旗艦店,便會「Prosit!(德國巴伐利亞文乾杯之意)」的呼喊聲不絕於耳、「匡噹!匡噹!」的碰杯聲響不息。
來自德國的溫德德式烘焙餐館執行董事麥可溫德說,活動辦了十幾年,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德國人喊乾杯,通常只會喝一小口,但台灣人的乾杯,是真的喝下一整杯。難怪一場啤酒節活動,可以喝掉那麼多德國生啤酒。
「溫德啤酒節 Wendel’s Oktoberfest Taipei」 禮聘「德國啤酒節樂團-巴伐利亞特快車Bavaria Show Express」來台表演,並搭起啤酒節帳棚、製作特製啤酒杯,與一系列的啤酒節限定佳餚。每到活動期間,現場人人大口吃肉、舉杯狂歡,在樂團的帶動下,隨著音樂歡呼大跳,豪邁奔放。
溫德啤酒節越辦越大,今年將於9月29日至10月16日登場。9月29日開幕當天及10月2日德國國慶日,特別企劃動感搖擺螢光電音派對,每人門票599元,可享艾丁格生啤酒喝到飽。
溫德啤酒節今年將於9月29日至10月16日登場。圖/溫德德式烘焙餐館提供

溫德啤酒節今年將於9月29日至10月16日登場。圖/溫德德式烘焙餐館提供

八重山物語(二):移民共譜的族群記憶

八重山物語(二):移民共譜的族群記憶

2016/09/21 15:15:43 阿潑
在異鄉,試著打造、還原故鄉的一切,有多麼難。 圖/記錄片《<a href=

在異鄉,試著打造、還原故鄉的一切,有多麼難。 圖/記錄片《海的彼端》歷史照片

分享
2003年,謝安琪第一次到石垣島做田野時,一個關於「八重山的台灣人」的系列報導,正在《八重山每日新聞》連載。出身台灣的謝安琪,自然被這個題目吸引,仔細閱讀,才知道原來八重山群島與台灣千絲萬縷的關係。她曾經想過要以此展開自己的研究,但後來怕路線衝突,於是轉而研究八重山民俗與台灣關係和異同。即使如此,日後,她逢人便會說:「松田先生是我的恩人,給我很多幫助。」
謝安琪提到的「松田先生」,就是執筆者松田良孝。這個連載於2004年集結成冊,出版成書,名為《八重山的台灣人》(這本書繁體中文版於2012年由行人出版),此書順著歷史脈絡,有系統地說明1930年代,為了躲避徵兵,又或為了求取生存,遷移到八重山群島的台灣人故事。
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松田良孝提到自己自2000年開始這個採訪,甚至從石垣島搭船到台灣,直奔雲林,為了探訪某位台灣移民的故鄉,好描摹他所說的故事。這個連載以「我們都是台灣來的」為標題,他說:「八個字構成的這個標題,是答案,也是提問」。
從日本殖民時代至今,八重山的台灣人在八重山打造出生活的基礎,超越了國家、國籍帶來的變動,偶爾也煩惱「我是誰」這樣的問題。
在同屬日本殖民地的那個時代,移動並不需要經過太多程序,就像東北或九州的日本人來到台灣開墾一樣,他們搭個船也就能往八重山群島而去,儘管當時這些島嶼人少、偏遠且荒蕪,但對台灣人來說,不啻為一個可以開墾的新天地。許多台灣人或跟著台中石岡的林發來此種鳳梨,加入大同拓殖株式會社,或是靠著關係而來。
在同屬日本殖民地的那個時代,許多台灣人或跟著台中石岡的林發(圖)來到八重山開墾,...

在同屬日本殖民地的那個時代,許多台灣人或跟著台中石岡的林發(圖)來到八重山開墾,加入大同拓殖株式會社。 圖/聯合報系圖庫

分享
八月底,我們在石垣島市區閒晃,由著松田良孝與謝安琪引領我們參觀。松田良孝會突然手往前指,說:「這家是台灣人後代。」或者進了熱鬧的市場,走到一家鳳梨酥攤前,說這也是台灣人後代。又或者坐進咖啡店,等待點餐的時候,他們往櫃檯指去:「這是林發大兒子的媳婦。」
若非他們指引,或是店門前面有明顯的台灣文化字樣,我們這些人走在石垣島,其實也無法分辨誰是台灣來的,誰又不是。
當然,這些人都在松田良孝的連載裡出現,尚且不論林發這個地方上最有名的台灣人,那個不起眼的鳳梨酥攤的老闆娘,就是《八重山的台灣人》第一章開頭的那個「芳澤」家族的媳婦,也是2000年松田良孝直奔台灣雲林探訪的故事起點。為了避免兒子被徵召上戰場,這家人先是乘船到了西表島礦區,再來石垣島,於是當這老闆娘簡單說出家族經歷時,眾人立刻啊啊啊地想起了書裡的內容。
腦中宛如有個八重山台灣人系譜與地圖的松田良孝,就跟這群移民一樣,也不屬於這塊土地,一九六九年出生於日本琦玉縣的松田良孝,在北海道讀大學,一九九一年畢業後,即在當地當起記者,兩年後轉赴石垣島,繼續記者之路。
聊起何以從日本最北端,往最南的邊境移動的理由時,他提到了一本書——灰谷健次郎所寫的《太陽之子》,「因為讀了這本書,我對南方小島心生嚮往。」確實,這個島在日本影視作品中,時常以海灘、熱帶風情為人所知,像是《琉璃之島》、《海灘男孩》,或是《HERO》最後飾演雨宮舞子的松隆子拜訪被放逐到小島的久利生公平,都以這裡為背景,在在彰顯樂觀、希望的氣氛,畫面明亮。
但《太陽之子》卻是一本悲哀的兒童文學,以移住神戶的沖繩孩子為主角,描述戰爭對沖繩的影響,及其對沖繩的追尋。但當松田良孝來到沖繩,甚至是沖繩旁邊的小島時,卻又捲入另一種追尋——關於台灣人的——他首先注意到這個理應屬於日本的地區,竟然有一群人說著他聽不懂的話,存在著一種陌生的語言。
這是我探求的契機。
松田良孝(右)腦中宛如有個八重山台灣人系譜與地圖,一路抽絲剝繭,完整耙梳筆中人物...

松田良孝(右)腦中宛如有個八重山台灣人系譜與地圖,一路抽絲剝繭,完整耙梳筆中人物的歷史記憶。圖為松田良孝與玉木玉代阿嬤。 圖/作者提供

分享
當時除了一些學術資料,幾乎沒有什麼關於八重山台灣人的相關資料。起步有點困難。「幸運的是,那些年,石垣市政府很想要吸引台灣旅客,於是非常支持這個計畫。」松田良孝說,書寫這系列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包含老人們雖日漸凋零,但也因年紀大了無所畏懼,不擔心歧視,而放膽地訴說一切,「如果早些年,他們還在職場打拚時,可能就不會說了。」
「第二代的青壯年,沒辦法,幾乎不想說。」他表示,因為過去台灣人在當地被歧視,青壯年在職場上本就有壓力,更不想因為自己台灣人的身分再被欺負或排擠,於是不願表露身分也不想談這件事。
關於台灣人被當地人排擠、歧視的故事,在他書裡也有不少著墨,像是開墾初期,台灣移民就屢遭排擠,特別因是水牛的蓄產力而生的衝突。八重山本無水牛,台灣移民將水牛移入這些地區後,引起極大的爭議,因為一頭水牛能開墾的面積是人力的許多倍,當地人害怕土地遲早都被台灣人佔領去。當時林發是這麼回應的:
雖然是台灣人,但也是天皇陛下之子,現在因為實施日本國民南進政策,政府以台灣為南進基地,從本土過去的人就不用說了,八重山也有很多人去到台灣,台灣人、沖繩人都是自己的同胞…。
然而,終戰之後,台灣不再是日本屬地,沖繩乃至於八重山群島自然也由美軍托管,這個時候,台灣與八重山不僅不再是「同胞」,八重山/沖繩與日本之間也不是,但台灣人更確確實實是被以紅線畫出來,在這個辛苦耕耘十多年的土地上,成為「他者」。「台灣人滾出去!」的吼聲再次響起。
我住在石垣島上,沒有給任何人帶來麻煩,來到這個島後,我非常非常努力在做事,也真的沒有帶給別人麻煩,我明明沒有做壞事,為什麼會這樣?
松田良孝採訪的第一代移民這麼感嘆。
歷史浪潮的拍打下,國籍轉換削弱台灣移民的權利,這些人不停地在「同胞」、「他者」與...

歷史浪潮的拍打下,國籍轉換削弱台灣移民的權利,這些人不停地在「同胞」、「他者」與「我是誰」之間游走。 圖/記錄片《海的彼端》歷史照片

分享
因為國籍轉換的問題,台灣移民的權利薄弱,要獲得基本的受教權也很辛苦,若要到日本讀大學,首先面臨的就是國籍的問題。除此之外,在當地就學的移民二代,也因遭到歧視,於是不再願意說母語。這些第二代長成後,遇到戀愛婚嫁的問題,仍然因台灣人的身分遭到否定拒絕,甚至必須私奔解決。
相較於第二代、第三代青壯年,第一代比較願意談論往事,但也不見得順遂,松田良孝表示,老人則因記憶曖昧,讓他必須屢屢查證,像是一個老人說自己不能上學,讓他很是懷疑:「不是規定都要接受教育?」實際走訪台灣、查閱資料,才知老人的家鄉確實受教率很低,許多人沒有上學。
這種種問題,在松田良孝的筆下完整耙梳,最後像是有了個比較正向的答案。族群界線似乎消弭了,我卻認為,或許只是從大眾的眼裡消失。
耗費時間精力完成這個專題的松田良孝,對台灣與八重山關係的追尋,並沒有因此停下來。他接連寫了《台灣疎開:「琉球難民」的一年十一個月》及《與那國台灣往来記:在「國境」生活的人們》,皆和台灣相關。
他的最新作品,是本名叫《インターフォン(內線電話)》的小說,主題亦是八重山的台灣人。在完成這些題目後,他來到台灣學中文,想要進一步了解、探訪在台灣讀書生活的石垣島年輕人,想知道他們是否產生變化。他想做的,無非是不斷嘗試連結兩個地區。
這是松田良孝的遷移,他帶著問題,尋找解答。
雖然沖繩和台灣之間存在國界,但我覺得國界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生命與生活。儘管在異鄉會有衝突,但如何圓滿解決與和平共處,才是最珍貴的。我想傳達的,是人跟人之間的連結與感情。
八重山的老人們雖日漸凋零,但也因年紀大了無所畏懼,不擔心歧視,而放膽地訴說一切過...

八重山的老人們雖日漸凋零,但也因年紀大了無所畏懼,不擔心歧視,而放膽地訴說一切過往的故事。圖為玉木玉代阿嬤。 圖/作者提供

分享
離開石垣島的前一天,我們跟著松田良孝到了班那(バンナ)山,登上展望台,從高處俯瞰名藏灣與名藏地區,這是當初台灣人開墾所在。
名藏位在於茂登岳和嵩田山留下土砂所堆積的平原地帶,屬名藏川流域,自早就是稻米耕種的古村落。琉球王朝時代,名藏人口約有七百人,但1771年的明河大海嘯讓人口迅速減少。1891年出身於德島的中川虎之助,曾帶人來這個地區開辦糖業,但不久便失敗。1930年代由台灣移民取代開墾。戰後,宮古島與沖繩本島的移民填入這塊地區,台灣人被迫離開這個地區。
松田良孝往下東指西指,向我們解釋那是台灣人的學校,那是芒果溫室,另一處三合院樣貌的宅邸則是台灣人的家。我們看到的田園景色,是台灣人闢下的。說起了書中曾提過的種種故事,種種的衝突,松田良孝深有所感。
站在這個高處,往右手邊看,同樣能看到嵩田。嵩田是個被風雨削過的小丘陵,原本被森林覆蓋,很難想像可以成為耕地,但1920年代,有人試著種茶,於是有著茶山的稱號。
1935年,台灣人創立的大同拓殖株式會社在這個地區開墾,闢出鳳梨田與罐頭工廠,然太平洋戰爭末期,工廠被日軍接收,公司也被關閉。台灣人只好移居到カート這個地區,從頭再起。戰後,有一段時間,是鳳梨榮景,更多台灣人往這裡移居、工作。直至1970年代,趨於衰落,但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台灣移民將水牛移入八重山後,引起極大的爭議,因為一頭水牛能開墾的面積是人力的許多...

台灣移民將水牛移入八重山後,引起極大的爭議,因為一頭水牛能開墾的面積是人力的許多倍,當地人害怕土地遲早都被台灣人佔領去。如今,水牛卻成為八重山醒目的風景。 圖/作者提供

分享
我們隨著松田良孝下山,往剛剛看到的「三合院」前進。
說起「三合院」,台灣出身的我們腦海都有個既定的樣貌,但眼前所見的「三合院」,不過就是排成ㄇ字形的三個灰色水泥房,眾人莫不碎碎唸起來:「難怪在山上怎麼也看不到哪裡有三合院。」
然大門一推開,我們的疑惑碎唸頓時平息,內裡陳設確實與我們熟悉的台灣宅邸相同,先是見到神明桌、觀音與王母娘娘相,再來就是祖先牌位,大廳牆壁上掛著裡先人的照片,明顯是第一代移民的父祖輩。
再往兩旁走去,先是三合院主屋會有的房室,再來就是廚房,那帶著綠色防蝿網的櫥櫃,以及鐵製大碗罩,確實是台灣鄉間的必備。另一個小屋,則置有磚頭砌成、升火用的大爐灶,農產收穫、成串香蕉則放在地上,頭一抬,是農民慣穿的白色汗衫掉在竹竿上。分明就是台灣。
「這家姓黃,後來歸化日本籍改成淺野。」松田良孝說,老人家去世後,後代也不在這裡居住,但每天仍會來開啟窗門,讓空氣流通,保養這個父祖留下來的房子。在如今的石垣島,這是最接近台灣特色的建築。我突然可以理解,在異鄉,試著打造、還原故鄉的一切,有多麼難,於是對這其實並非三合院的三合院的建成,有些感悟。
松田良孝在我們到來之前,曾寫過這家人的故事:就在我們到訪的前一個月,尼伯特摧毀台東後,往北走來到石垣島,聽到颱風消息的淺野文雄,急忙趕著採收麻竹葉。淺野文雄是移民第二代,從母親那裡學得了包粽子的方法,而這麻竹葉,就是粽子的材料。他們試著以竹子裝潢自己的家裡,也試著以竹子維繫父母所保留著故土的記憶。
離開這座三合院後,我不免也反省到,所謂的「保留、情感或記憶」,終究是我們作為台灣人的視角與情懷,當我們試著要在這個土地尋找自己熟悉的味道與記憶時,往往忘記這不過就是歷史,而這些人都活在現實裡,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和記憶,不必向誰證明他本來是誰,或者他是誰。
而我們所該做的,不過就是認識這段歷史,而後,理解彼此。
透過八重山的台灣人的故事,我們認識這段歷史,而後,理解彼此。 圖/記錄片《<a ...

透過八重山的台灣人的故事,我們認識這段歷史,而後,理解彼此。 圖/記錄片《海的彼端》歷史照片

掃蕩金三角(下):政治暴力,拿針頭的社會邊緣人

掃蕩金三角(下):政治暴力,拿針頭的社會邊緣人

2016/09/27 15:26:34 The Glocal
迷失於東南亞毒霧的各國,應該明白打擊毒品從來不是鐵板一塊。 圖/路透社

迷失於東南亞毒霧的各國,應該明白打擊毒品從來不是鐵板一塊。 圖/路透社

分享
文/曾朗天、尹子軒(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
在上一篇《掃盪金三角(上):與鴉片共存,被拋棄的緬甸撣邦》,我們看到前線製毒區的失守淪陷之後,東南亞各國轉而將禁毒的重點,從壓抑國外輸入變成壓制國內流通,希望從「製造/加工國」及「消費國」的方向入手,減低國民接觸毒品的機會。
二十世紀末,東南亞諸國推行以軍隊警力為核心的抗毒行動,將毒品農夫、毒癮者、毒梟打成社會上的他者,大肆通緝和攻擊毒品網絡的各個部分。針對滅毒,國際上其實有三大反對違法毒品走私、毒品使用,以及毒品製造的法例,但由於這三條國際法註1,均無清晰釐定毒品的定義,以及毒品對社會的傷害程度,於是當中的執法灰色地帶,就容許國家自行演繹。
在這樣的脈絡下,東南亞國家順理成章地維持一貫的「暴力打擊犯罪」模式——減少毒販的綱領,最終演變成打擊人權的雙面劍。
泰國禁毒工程下,一袋袋被搜獲的安非他命。 圖/路透社

泰國禁毒工程下,一袋袋被搜獲的安非他命。 圖/路透社

分享
▎泰國:伴隨毒品掃蕩而來的政治暴力
在東南亞眾國之中,泰國早期的禁毒工程算是「相對較為成功」——對比緬甸的政策失焦,泰國政府自九十年代起,便著手推行有效農業替代方案,提供私人資本和社會福利予農民發展,藉此鼓勵農民從毒品耕種中轉型。
然而,弔詭的是,泰國一方面進行「以人為本」的農業改革措施,一方面又執行反人道主義的暴力緝毒行動。在暴力和包容的手段中持續擺盪的泰國,近十年內逐漸失去邁向新式禁毒的空間和機會。
基於泰國境內愈來愈嚴重的愛滋病傳染,以及毒癮問題,塔克辛政府於2003年宣布推行「毒品戰爭」(War on Drugs;也就是今年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參考的施政方向),透過國家武力,進行「任意殺人」和「法外裁決」,在最短時間內,以暴衝急躁的行動去撲滅毒品。
根據當年美國國務院釋出的〈國際毒品管制〉(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Strategy Report)年度報告,多達7,3231名嫌疑犯遭到拘捕,共搜獲2千3百萬粒毒品,以及三十萬名毒癮者被勒令接受戒毒。其中,甚至有近半被捕者與毒品無關,很多無毒癮者或無辜人士,被強制進行治療。種種數據指出,塔克辛政府暴力緝毒命中率甚低,肆意濫殺無辜反構成人道災。
暴力和包容的手段中持續擺盪的泰國,近十年內逐漸失去邁向新式禁毒的空間和機會。 圖...

暴力和包容的手段中持續擺盪的泰國,近十年內逐漸失去邁向新式禁毒的空間和機會。 圖/路透社

分享
▎貪腐的官僚,遏制不住的毒品需求
在毒品聖戰中,塔克辛要求社區領袖提供毒販和毒品使用者的名單,只要是出現在名單上,就會被調查或追捕。不少社區領袖為了邀功求賞,任意更改名單,甚至會把嫌疑犯的親屬朋友一併寫上,好大喜功地滿足與鞏固自我的權欲。司法制度的嚴謹性和準確性,被執法單位任意地蹂躪,讓禁毒工程於爭功諉過的獵巫行動中流產,甚至連泰國國內的警察總長,都懷疑自己手持的名單是否正確。
此外,泰國警察貪污狀況嚴重,不少大毒梟都會選擇賄賂勾結當地官員,從而獲得政治包庇。無論是前線執勤的警員、邊境巡邏的海關,乃至高層警官和政客,毒販組織都會埋手利誘協助運毒計劃,以求在警方庇護下掩人耳目。
泰國的禁毒聖戰,在在司法、執法和前線執勤的層面,一點一滴地被破壞掉;被掃盪的是社會最底層的毒品使用者,但跨國界的毒品交易,依然未見有效行動。有論者認為,塔克辛政府滅毒工程只帶來短期效益——泰國境內產製的毒品雖受掃毒影響而數量下降,但長遠觀之,卻迫使毒品使用者從國外輸入毒品,變相增加邊境執法的難度
對毒品的強烈需求鼓勵毒梟輸出毒品,毒梟要不用家送死作掩護,要不繼續和官員合作退居幕後,在抗毒聖戰光環下,來個「警民合作」。泰國雖然嘗試通過暴力嚴法來緝毒,無奈手段治標不治本,忽略自己國內強大的毒品市場需求,無法有效解決毒品內在化的問題。
人民一日渴求不止,社會一日難以脫毒。泰國的案例顯示一波波的毒品戰爭,皆是徒勞無功,毒癮者繼續在法律縫隙中,尋找新的毒品來源。
塔克辛政府推行的「毒品戰爭」,透過國家武力的「任意殺人」和「法外裁決」,急於在最...

塔克辛政府推行的「毒品戰爭」,透過國家武力的「任意殺人」和「法外裁決」,急於在最短時間內,以暴衝急躁的行動去撲滅毒品問題。 圖/美聯社

分享
▎越南:從殺無赦到接納社會邊緣人
當泰國的緝毒迷失在追求短期成效之際,隔壁的越南,早已開始在關鍵政策上轉向。早期越南共產黨政府將毒品視為「社會罪惡」,該國不斷試圖透過傳統緝毒方法,圍堵毒品蔓延。九零年代開始.越南當局對攜帶超過一百克的海洛因,或五公斤的鴉片,祭出「殺無赦」;截至2014年,約有七百名毒販在這台死刑列車上,等待處置。
此外,越南亦立法規定將毒癮者關進名為「06 Centers 」的勒戒拘留所。但勒戒所惡劣的衛生環境可謂現代集中營,被多個人權組織直斥違反人權標準。有研究更指出,由於居住條件與資源不良,毒癮者經常互換針頭使用,這讓在勒戒所中感染愛滋病的機會,比在外面感染還要高。
以往我們提及到毒品成癮者,必然將之與其他犯罪行徑畫上等號,並試圖透過強力執法進行隔離,邊緣化他們。越南社會經過長時間的傳統緝毒洗禮,一般民眾亦是很容易把染有毒癮的人,打擊成社會上的「他者」,鼓吹國家繼續對毒癮者執行暴力,但卻未能意識到毒品問題的複雜性和異質性。
然而這樣的思維與態度,不但無法協助毒癮者從毒品輪迴中解脫出來,反而更容易再次將他們推向更邊緣的社會角落。越南政府先前祭出的「殺無赦」掃毒手段,無助於改善社會風氣,更會把社區極端化成吸毒者和不吸毒者的分類,難以協助脫毒者重會正軌。
越南政府逐漸意識到,儘管採取與泰國雷同的嚴刑厲法,但在這緝毒過程中其國內的愛滋病狀況,不跌反升。如此情勢迫使越南當局在2006年,落實第一條對抗愛滋病的法例(2006 Law on AIDS/HIV Prevention and Control),將政策方針從減少供應(即傳統打擊毒販)轉向減少傷害(即減低毒癮帶來的社會影響)。
早年越南政府將毒品成癮者強制勒戒於衛生條件極度不佳的「06 Centers 」拘...

早年越南政府將毒品成癮者強制勒戒於衛生條件極度不佳的「06 Centers 」拘留所。 圖/美聯社

分享
終於在2013年,越南政府宣布縮減06 Centers拘留所的數量,轉參考歐美施行的「減害手法」——由政府提供安全的注射環境,逐步協助毒癮者脫離對毒品的依賴,並提升社會對毒癮者包容度。
為了增加社會對毒癮者的包容,越南集中資源提供全國性的戒毒計劃﹔2011年,越南當局決定延長國家的美沙酮治療計劃,並投入五所醫療學校提供治療服務;同時,社區清潔針頭工作亦如火如荼地展開,在茶館和街頭角落放置衛生針頭,供毒癮者使用,避免愛滋病毒透過共用針頭而擴散。在越南政府一連串的努力下,2013年越南的毒癮者愛滋病感染率,從九十年代的30%降至13%
2014年,越南政府於「國際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6月26日)上,推行無毒化(drug-free)的精神,呼籲民眾對毒癮者作出支持和接受。一路走來,從越南的故事我們明白到,打擊毒品斷不然只是槍火武力的比拼,無視社會邊緣人需要,威嚇暴力的突擊行動,只會加劇社會對毒癮者的離棄和恐慌。
責躬省過以後,我們回顧整個東南亞禁毒編年史,在毒品全球化的浪潮下,驚覺傳統短視的政策逐漸失焦且無效。理由無他,只因國家一方面忽略無數人的需求狀態,一方面放縱權力糾葛的利益關係——緬甸農民一直缺乏有保障的生存條件,被迫背上栽種毒品的包袱;泰國底層的毒品使用者,在政治暴力氾濫下成為政治犧牲品,而背後押玩撥弄的毒梟卻能在層層關係包庇下,逍遙法外;越南社會的毒癮者,在經歷幾十年的政策轉移後,終於重獲社會上的接納。
迷失於東南亞毒霧的各國,應該明白打擊毒品從來不是鐵板一塊,理應正視自己國家在毒品機器的位置,順著社會的脈絡與需求,從各方著手展開,揚棄傳統換湯不換藥的緝毒方針,才能確實地找出解決辦法。
責躬省過以後,我們回顧整個東南亞禁毒編年史,在毒品全球化的浪潮下,驚覺傳統短視的...

責躬省過以後,我們回顧整個東南亞禁毒編年史,在毒品全球化的浪潮下,驚覺傳統短視的政策逐漸失焦且無效。 圖/路透社

掃盪金三角(上):與鴉片共存,被拋棄的緬甸撣邦

掃盪金三角(上):與鴉片共存,被拋棄的緬甸撣邦

2016/09/27 15:25:36 The Glocal
當一塊毒田被政府軍銷毀後,另一塊又從山坡角落叢生,撣邦的老百姓彷如掉進毒品與生計...

當一塊毒田被政府軍銷毀後,另一塊又從山坡角落叢生,撣邦的老百姓彷如掉進毒品與生計的永劫輪迴中。 圖/路透社

分享
文/曾朗天、尹子軒(香港國際關係研究學會)
2003年泰國總理塔克辛向毒販宣戰,結果這場政府與毒販的對戰,以無數間被毒販塞滿的牢房,和2千8百條嫌疑犯的性命作結;2014年印尼總統佐科威宣布國家進入「毒品緊急狀態」,推行傳統禁毒政策,透過壓抑毒品的輸入和追捕毒販,期望減低人民接觸毒品的機會。可惜事與願違,處死數名非印尼籍犯人後引起的外交風暴,反到淹蓋了這波禁毒浪潮。

去年,東協向世界宣布一項令人難以相信的歷史工程——建立一個無毒的東協國度(Drug-Free ASEAN by 2015)。今年,菲律賓新任總統杜特蒂也開始呼應東亞鄰國的禁毒使命,高舉正義之戰,至今已有上千人斷魂槍火硝煙前。

在典型的毒品市場論述中,毒品交易網大致可以分為「生產國」、「製造/加工國」,以及「消費國」三個層面去爬梳。相應的禁毒方針,因此就會分別著重於「控制生產」、「控制毒品入口」和「控制毒品在社會蔓延」。由於緬甸是主要毒品生產區,雖然該國政府致力於減少如鴉片等毒品的經濟發展,但十年過去,位處緬甸、泰國和寮國邊界的金三角地區,鴉片種植量卻仍攀升兩倍,並佔全球的鴉片生產量三成之多,勢力無減反升,讓該地成為生產毒品最猛烈的前線。
緬甸多年錯打靶心,緝毒成效不彰,事倍功半。僧人經過正在施打毒品的毒品成癮者。 圖...

緬甸多年錯打靶心,緝毒成效不彰,事倍功半。僧人經過正在施打毒品的毒品成癮者。 圖/路透社

分享
至於鄰近緬甸的泰國、越南、印尼等國,雖然也都有民間毒品種植場,但這些國家主要仍是毒品轉口港或消耗國,故他們相對應的禁毒手法,就會著重於防止毒品在社會內化。
這些國家每年花上上億金錢,逮捕成千名販毒嫌疑犯、挪用公共資源監禁犯人、動用軍隊搗破販毒場所,但打擊毒品犯罪的成果到底如何?就拿印尼來說,該國國家輯毒局(BNN)的禁毒計劃花費高達七億港幣(折合台幣約28億),但當局承認,成效不彰,只打壓約10%的毒品市場。而根據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UNODC)所指,泰國擁有全東南亞四成的毒販,實施多年的禁毒行動,已讓當地監獄系統出現超載。泰國前司法部部長白彭(Paiboon Koomchaya)甚至坦言,泰國打了場敗仗。
一次又一次國家與毒販的角力,造就了一場又一場子彈與金錢的遊戲。東南亞眾國耗費十年以上的時間跟金錢,禁毒之行卻寸足難移,原地踏步。在這個失落的禁毒年代中,究竟各國是在哪個環節走失了?
本文認為,問題核心在於東南亞各國,未能針對自身在毒品體系的位置,作出適當的反應。這些國家對自身社會了解不足,十幾年來藥石亂投,錯打靶心,最終事倍功半。
緬甸每年花上可觀的費用,捕成千名販毒嫌疑犯、挪用公共資源監禁犯人、動用軍隊搗破販...

緬甸每年花上可觀的費用,捕成千名販毒嫌疑犯、挪用公共資源監禁犯人、動用軍隊搗破販毒場所。 圖/美聯社

分享
▎緬甸:禁毒戰幔的前線要角
控制毒品生產國的毒品來源,可謂禁毒的第一關,而成敗與否,往往直接影響中後端加工國和消費國的毒品進口。國際歷史上的禁毒方針,多被生產國的參與程度所左右,像是1963年的《限制和管控罌粟種植、鴉片生產、國際和批發貿易及使用議定書》 (Protocol for Limiting and Regul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Poppy Plant, the P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Wholesale Trade in, and use of Opium),就是因為蘇聯和保加利亞等原產國未有參與,而流於空談
回望亞洲,金三角地區就是東南亞的毒品軍火庫,其中緬甸擔當重要的生產線,每年生產大量毒品,以供亞洲多國,甚至中東、歐美之用。目前亞洲第一步的禁毒工程,即是阻止生產國進一步輸出毒品,緬甸因而成為揭開禁毒戰幔的前線要角。
緬甸早於六十年代,就是亞洲主要的毒品供應地,安非他命、海洛因、鴉片等,乃是當地常見的「土產品」。殖民時期,英國人引入鴉片植物,從而向東亞地區傾銷毒品。九十年代緬甸分別佔全球的鴉片市場和海洛因市場的50%跟75%,當中絕大部分毒品都是流向歐美,以及鄰近亞洲國家。
多年來緬甸政府一直嘗試把國家從毒品中解放出來,不停地進行山區巡邏、追捕毒販、破壞毒品生產場,但2007年毒販死灰復燃,再一次把問題帶上國際舞台
撣邦農民在種植傳統經濟植物的進退失據中,迫於無奈選擇種植鴉片花,獲取生計 圖/路...

撣邦農民在種植傳統經濟植物的進退失據中,迫於無奈選擇種植鴉片花,獲取生計 圖/路透社

分享
殖民時期,英國人引入鴉片植物,從此緬甸成為東南亞的毒品軍火庫的生產主力。圖為撣邦...

殖民時期,英國人引入鴉片植物,從此緬甸成為東南亞的毒品軍火庫的生產主力。圖為撣邦的鴉片花田。 圖/美聯社

分享
緬甸的毒品主要生產地為東部的撣邦(Shan State),該區地勢複雜,山嶽綿綿,長期缺乏基礎建設和科技發展,當地農業經濟大幅受到限制。
美國羅格斯大學犯罪學教授陳國霖(Ko-lin Chin)在其著作《全球毒品交易黑幕》(The Golden Triangle : Inside Southeast Asia's Drug Trade)裡指出,撣邦的農業系統落後,人民大多以小型自家農業經濟維持生活,無力應對泰國和中國等農業企業的包夾進攻,以及全球化的挑戰。緬甸人民在種植傳統經濟植物的進退失據中,迫於無奈選擇種植鴉片花,獲取生計——據統計,在鴉片農場工作一小時的收入是八美元,遠高於普通農場的薪資。
禪邦的地理位置,亦是毒品猖獗的重要因素之一。撣邦距離中國雲南僅有幾小時的車程,鴉片農夫可輕易地轉手貨品謀利;而中國日益增加的中產消費群,更拓寬了毒品市場需求,大量夜店和酒吧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城市中滋生,提供更多資金給撣邦的貧苦農夫。
更甚是,當地的佤族自治政府會收取鴉片稅,間接強化了整個社區對毒品種植的依賴。同時,各山區部落的武裝軍隊互相競爭毒品市場,以販毒為生的游離武裝分子,不時地在中緬邊界危害治安,亦讓局勢每況愈下。
在未能找到足以謀生的農作物取代鴉片所帶來的經濟重心前,農們唯有重操故業。
多年來緬甸政府一直嘗試把國家從毒品中解放出來,不停地進行山區巡邏、追捕毒販、破壞...

多年來緬甸政府一直嘗試把國家從毒品中解放出來,不停地進行山區巡邏、追捕毒販、破壞毒品產場。 圖/路透社

分享
鴉片花田被德昂邦解放軍(TNLA)火燒摧毀的農民。 圖/路透社

鴉片花田被德昂邦解放軍(TNLA)火燒摧毀的農民。 圖/路透社

分享
▎政策失焦:徘徊於低收入、未開發跟毒品之間的農民
2007年,中國和聯合國曾向撣邦提供種植橡膠的技術和資源,希望轉移農民的生活模式,然而橡膠生長期過長,難以在短時間讓農民獲得保障;該計劃結束後,中國也沒有安排長線援助,撣邦郊區的基建設施和技術,依然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
緬甸政府對於當地的農業發展,缺乏長遠且針對性的規畫,種種因素,導致要結構性翻轉農民的生計模式困難,毒品種植與販賣的狀況,就這樣持續下去。
最後,在打擊毒品上,緬甸政府採取過時的傳統禁毒手段——尋找毒品產地、拘捕販毒者、破壞毒品農田——如斯以目標為本的傳統手法,只會把農民趕來趕去,並沒有正視毒品氾濫的根源,其實來自於收入不均、低度發展和科技落後。
農民不過是被工業技術、政府施政和國際救援遺忘的一群,栽種鴉片是他們無何奈何的必要手段。當一塊毒田被政府軍銷毀後,另一塊又從山坡角落叢生,撣邦的老百姓彷如掉進永劫輪迴中,不斷徘徊於低收入、未開發和被國家遺忘的空谷回音中。緬甸政府的政策失焦導致國家缺乏長期農業發展,徒具形式的滅毒工程,難以消滅毒品網絡,只會把問題從一座山頭趕到另一座山頭。
東南亞的第一場毒品前哨戰,以緬甸政府忽略長遠政策暫且落幕。至於其他周遭鄰國在面臨毒品入侵、人民上癮的時候,重提暴力抗毒的陳腔濫調,又是否有效?
下篇《掃蕩金三角(下):政治暴力,拿針頭的社會邊緣人》將再以泰國和越南作為透視失落禁毒時代的例子,回顧禁毒政策的利弊長短,展望東南亞無毒化的將來。
政策失焦讓緬甸緝毒工程徒具形式,只把問題從山頭趕到山頭。圖左為德昂邦解放軍(TN...

政策失焦讓緬甸緝毒工程徒具形式,只把問題從山頭趕到山頭。圖左為德昂邦解放軍(TNLA)軍人,右為鴉片花田農夫。 圖/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