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吃米量創下歷史新低!根據農委會最新「糧食供需年報」,民國105(2016年)年每人稻米消費量下滑到44.5公斤,比前年驟降2.6%。然而整體稻米產量,卻還比前年增產了600萬公斤。
糧食自給率更持續下探,105年以熱量計算的綜合糧食自給率為31%,比前年下跌0.4%,是九年來新低,距離政府宣示的目標40%越來越遠。糧食生產指數也下降為90.1,較前年降3.5%。
農委會分析,105年因年初寒流及颱風相繼來襲的影響,蔬菜果品類和水產品受損嚴重,再加上製糖甘蔗減產,故而導致自給率與生產指數通通下跌。
食米量跌谷底,飲食習慣難翻轉
身為稻米王國,國人卻越來越不愛吃「飯」,平均一天吃不到兩碗飯。儘管政府努力推廣米食加工、舉辦各種好米競賽,台灣米品質也持續精進,但國人卻不買帳,食米量在前幾年略有回升後,又再度下挫。
對於食米量創新低,農糧署表示,數字的確不如預期。儘管近幾年已大力推動各種米食創新、延請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開發更優質的米穀粉製作技術,也有越來越多食品業者願意採用米穀粉替代麵粉,但短期內尚不足以翻轉國人長年以來的西化飲食習慣。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表示,「坦白說看到數字有點失望,」不過他解釋,這數字的計算方式與實際消費量可能會有落差,因民間稻米庫存掌握在業者手上,無法精確估計,且牽涉到人口數等諸多因子,因此「還是要看長期趨勢」。
米穀粉能取代麵粉嗎?致力推動國產米食的農糧署北區分署分署長蘇宗振指出,這幾年製粉和加工技術進步很多,「低筋麵粉能做的食品,米穀粉也都能做,中筋麵粉也可用濕磨的米穀粉取代,」而且米穀粉無麩質致敏問題,希望更多廠商與民眾能嘗試以米代麵。
至於業者最關心的價格問題,蘇宗振表示,公糧米絕不會比小麥貴。廠商申請公糧米磨粉製作食品,政府會比照進口小麥的到港價再提供優惠價,民106年已釋出210公噸。
休耕地活化,糧食自給率卻不升反降
相較於食米量下降,麵粉消費量卻相對增加,爬升到37.9公斤,與稻米越拉越近,且幾乎全部依賴進口。
雖然近年在休耕地活化與雜糧復耕政策帶動下,國產小麥種植面積逐漸擴增,但產量只占進口量0.5%,去年更受天候霪雨影響,穗上發芽情況嚴重,收成銳減。
農委會推動「大糧倉計畫」,希望以雜糧復耕取代進口,105年國內雜糧面積持續擴大,來到7萬6千公頃,比104年增加四千多公頃,總產量49萬公噸。值得注意的是,本土大豆種植面積一路爬升突破二千公頃,產量3061公噸,市面上陸續出現國產非基改大豆產品,漸受民眾青睞。
不過以活化休耕地來提昇糧食自給率的期待,恐怕落空。自「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實施以來,休耕面積從100年的20萬公頃下降到105年的7.5萬公頃,但糧食自給率不升反降。
除部分農地復耕早已過剩的稻米,對糧食自給率並無幫助之外,復耕的雜糧面對龐大進口量也顯得螳臂擋車。相對每年進口八百萬噸的「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國產的黃小玉總量僅十幾萬公噸,難以反映在自給率的提昇。
蔬菜水果進口量暴增,創下「歷年新高」
五榖雜糧之外,蔬菜水果一向是我國自給率較高的項目,但去年數據卻顯示本土蔬果也逐漸失守。104年蔬菜與水果進口量即大增,而最新的105年數據更打破歷史記錄(從農委會最早的民國73年統計數據至今)。依農委會糧食平衡表數據,105年蔬菜進口量暴增到55萬1千公噸,較前年漲幅達28%。水果進口量更前所未有地突破60萬公噸,高達62萬9千公噸,漲幅12%。
蘋果每人每年吃7.9公斤,直逼國產香蕉
農委會統計室主任康江良解釋,年初的寒流,以及年中相繼來襲的尼伯特、莫蘭蒂、梅姬颱風,致使蔬菜果品類受創嚴重,是導致進口量攀升的主因。「天災的情況一直在創紀錄,」她表示,即使像今年沒有颱風,但氣溫較往年高出甚多,也可能使得病蟲害增加而導致減產。
細看品項,蔬菜的葉菜類、根莖類、花果菜類、菇類的進口量全部增加,甘藍、蘿蔔、洋蔥、大蒜、花椰菜等品項尤為顯著。
水果方面,則以柳橙、蘋果、葡萄的增長最為明顯。進口最多的蘋果高達18萬公噸,平均每人一整年吃下了7.9公斤的外國蘋果,逼近國產香蕉的9.8公斤。
而水果的出口量則較前年衰減了1萬6千多公噸,為17萬3千多公噸,除鳳梨出口量增加外,其餘品項大都下滑。外銷國家仍以中國為最大宗。
水產品產量大跌,糖與蜂蜜也減產
水產品部分,105年產量大減將近30萬公噸,拉低糧食自給率。
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表示,主因是遠洋漁獲量最高的魷魚從104年的26萬多公噸,驟降到低於3萬公噸。養殖漁業方面,也因為年初的霸王級寒流帶來重創,使得養殖漁業損失5萬9千公噸產量。
魷魚數量為何驟減?王正芳解說,「這是自然現象的變動,魷魚有五到七年的生態週期,」其族群量剛好從前一年的最高峰降至谷底。而北太平洋捕獲的秋刀魚數量也減少,也是生態週期所致。
去年對養殖漁業而言也是艱困的一年。強烈寒流凍死了怕冷的虱目魚、鱸魚、石斑,單是虱目魚就比前一年減少九千公噸。夏季颱風帶來的豪雨,也使魚塭暴漲、魚獲溢出流失。
此外,吳郭魚產量也較104年下跌七千公噸。王正芳表示,台灣吳郭魚受到中國大陸等國的價格競爭,外銷受挫而回銷,導致供需失調,今年此現象更為明顯。
肉品方面總算有點好消息,因去年禽流感疫情較前年和緩,國內產量回升,進口量明顯下降。
鞏固糧食自給,全民都須出力
至於糖與蜂蜜類,因製糖甘蔗持續減產,105年產量跌破4萬公噸,來到歷史新低。蜂蜜產量也因天候異常與農藥中毒所致,產量從104年的1萬1千多公噸降到7千8百多公噸。
數字會說話,當旱澇頻仍,極端天候逐漸成為常態,對糧食的威脅完全反映在統計數據上。而農業是標準的「看天吃飯」的行業,政府須拿出有效的整體政策因應氣候變遷,穩固糧食生產。
除了生產端的努力,全民行動也同樣重要,民眾若能調整飲食型態與購買習慣,多多支持消費本土農產品,糧食自給率才有提昇的可能。
糧食問題嚴重,我們要好好珍惜現在的食物,不要浪費。
回覆刪除普30337
要好好重視糧食問題,別再浪食物pu30321
回覆刪除國際化帶來的文化創新令台灣成為了食品多元的美食王國,卻也分散了曾經我們給予稻米的注意力。「米」就像是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因為父母的愛被底下的弟妹們分散了去,就努力表現自我,愈漸優秀,只為了多爭取一眼目光,奈何國人並不買帳,稻米購買量漸低,著實令人傷心。
回覆刪除Pu10318
糧食危機是台灣目前最需重視的問題,應該要好好解決
回覆刪除Pu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