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 bay 好油
「想要我的補貼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我把所有的財寶都放在田裡了。」於是農友為了龐大的補貼,紛紛走向「偉大的農田」,讓農業迎接「大補貼時代」!
聽起來很好笑,但不要笑,這是發生中的事實。
想要補貼嗎?(圖:網路)
民進黨執政後公佈新農業推動方案,裡頭洋洋灑灑的寫了十大重點政策等各種膨風,說要在2020年前創造農業就業人數達37萬人次、提升糧食自給率達40%,增加農業產值達434億元,農產品海外新興市場出口占比達57%,雖然還有一年的時間,這些政策如無意外,應該是全數跳票。
但這一堆都白紙黑字說出口了,如果註定是要跳票,那也只能轉往最簡單的方式避免被檢討,那就是拼命發補貼。
大補貼時代
中興大學陳吉仲特聘教授在2011年說:執政者不解決「結構性問題」,動輒喊出補貼價格,反而導致政府與消費者都在付更多錢,卻無法真正造福農民。 以前陳吉仲較受講的話現在不知道陳吉仲主委聽不聽得進去?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現在到底有哪些補貼?
過去轉作有補貼,以往大(黑)豆、硬質玉米一公頃補貼45,000元,但這個數字實在太少了,所以補貼改成6萬。
轉作作物獎勵標準表。(資料來源:農委會)
有機種植面積一萬公頃的目標辦不到沒關係,改成有機加友善農業一萬公頃總可以吧,於是大量補貼有機和友善農業,只要願意從事友善農業的農民,每公頃可以補貼3萬,從事有機農業每公頃補貼4-9萬,最多一塊田每公頃6年可以補貼到36萬。
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資料來源:農委會)
甚至陳吉仲主委覺得農民只領老農津貼實在是太寒酸了,未來還要再增加農民退休年金,讓農民每個月可以領到破萬元,這樣才叫做大補貼。問題是,老農年金的確照顧到部分的老農,但更多的是利用制度的缺失來詐領老農津貼的人,農委會不好好想辦法解決制度的缺陷,反而還要發更多錢,難道是嫌一年發五百多億的老農津貼太小氣嗎?
不只如此,肥料也有肥料補貼、老農年金也是補貼、農保也是補貼,農業產值5,400多億,每年卻有一千億左右的補貼。
農業生產總值。(資料來源:農委會)
以往種高麗菜,最多是政府進行耕鋤一公頃補貼7萬元,但這樣實在是不夠看,所以農委會最新的高麗菜種植登記制度中,只要農民來登記高麗菜種植面積,就可以獲得收入保障,一個人最多補助兩公頃,媒合加工或外銷業者以每公斤6元收購,這樣一公頃如果收成50噸就可保底30萬收入,遠比本來耕鋤補得還更多,這樣農民能不心動嗎?如果都沒有媒合,最後必須要耕鋤,那麼農委會每公頃就補10萬,這比本來的7萬還多3萬,實在是太佛心了,農民能不種嗎?怕超種嗎?還管什麼滯銷不滯銷呢?
補貼是一種手段,的確各國政府都會採取補貼來協助農業,但要問的是,我們發了這麼多的補貼,農業真的有提升嗎?還是向下沉淪?還是政府終於認清無法實質提升專業農民收入,只好靠補貼提升,讓自己說的180萬所得的政策達標,反正拿政府的錢也是收入之一?
產銷失衡???
產銷失衡,是台灣農業一直擺脫不了的麻煩事,農產品價格不是太貴就是太便宜,而過去一年多台灣農產品則是價格低迷。農產品價格若除去人為因素干擾,就是供給和需求的問題,這是非常簡單的經濟學原理,農委會拼命發生產補貼只會增加農民生產,導致供給增加,在供給增加而需求不變的情況之下,價格當然是淒慘。農委會一直希望能拉抬農產品價格,卻又不斷祭出生產補貼,把產銷失衡擴大扯自己後腿,試問在這種情況下農產品價格過低的問題怎麼可能有所改善!
而發了這麼多補貼,又有哪一個是從協助需求、增加消費的角度出發?例如,農委會補貼轉作黑豆,新港農會配合栽種110公頃,卻有170噸的黑豆賣不出去,明明沒有需求,為什麼還要鼓勵生產?但這還不是最慘的,過去農委會還曾補貼900萬元契作100公頃黃豆,最後只產出不到66噸的黃豆,而這些黃豆還滯銷,過了幾年才用加工的名義處理掉,完全是鬧劇一場。
農委會嘴砲而已,大家太認真了
這幾年農委會除了不斷增加補貼發放之外,做事真的沒半撇,例如,農委會說2020年要把標章整合成「TGAP台灣優良農產品」、「有機農產品」2大標章。來確保消費者不需要看那麼多標章就可以買到安全的農產品。而在〈新農業推動方案〉中也說要把標章制度整合;2020安全農業面積要達到102,000公頃(達耕地面積的20%),但根據目前友善農業、有機農業等4章1Q的面積不到50,000公頃,只剩下一年,農委會又會如何大爆發?還是說,當初講的不過是嘴砲而已,大家不用太認真?
新農業推動方案第八項。(資料來源:農委會)
台灣將許多農業資源挹注在生產的補貼上,但這樣真的改善了問題嗎?生產了很多量,品質卻很差,例如送到批發市場的蔬果,到現在品質分級依舊做不好,沒有好的品質控管又怎麼會有好價錢?過多低劣的生產,只會讓產銷失衡惡化,過多的生產補貼就是這種惡化的推手。在正常的情況下,隨著生產技術跟效率的精進,單位產量會漸漸增加,但台灣的農產品消費卻隨著人口減少及老化逐漸下降,現在早已不是當年有人口紅利的年代,一切都能靠人口紅利來解決問題。但陳吉仲領導的農委會的思維根本沒有與時俱進,還在加碼補貼生產。這些補貼就和煙火一樣,放過就沒了,船過水無痕,對於改善產業結構失衡有甚麼助益嗎?
持續的鼓勵生產只會惡化產銷失衡現象,農委會應該是一個產業輔導單位,但陳吉仲領導下的農委會卻越來越像農業社會福利委員會。
對於產業失衡 政府應該考慮補助事是不是唯一的解決政策 我認為輔導農民應該會更有效改善失衡 pu10123
回覆刪除產業失衡是現今社會中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政府應該著重於貼近民意的改善方法而不是每個地方都用一樣的政策
回覆刪除Pu10303
台灣的產業失衡很嚴重,政府不應該只是一昧的補助,應該要設法解決產業失衡
回覆刪除Pu10314
一年又一年付出的補助津貼簡直就像個無底洞,說到底問題的根本沒有解决。我私自認為,農民更需要的,應該是經營上的,他們追求產業上的穩定,銷路上的平衡,不想辛苦的血肉浪費,不想看著長時間的努力潰爛田中。我不懂政治、不懂經濟,現在站在這裡,也只是哀悼、也只能哀悼……
回覆刪除Pu10318
台灣若一直以補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是不可行的,應該要尋求更有益的方式
回覆刪除Pu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