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第一級產業補充資料~高喊改革的政府,卻放任違章工廠橫行

2019-03-09 00:16聯合報
行政院正修法,對全國七千多家臨時登記的小工廠,要取消明年六月的合法化大限,到期後...
行政院正修法,對全國七千多家臨時登記的小工廠,要取消明年六月的合法化大限,到期後仍可繼續輔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多個環保團體最近赴行政院抗議,批評政府對違章工廠應拆未拆,從蔡總統上任迄今已增加了一萬多家農地違章工廠,一年即增加五千家,全台受汙染農地達一千多公頃。不僅如此,行政院正修改《工廠管理輔導法》,對全國七千多家臨時登記的小工廠,要取消明年六月的合法化大限,到期後仍可繼續輔導。上台後高喊改革的蔡政府,不到三年就自動棄甲曳兵,何其諷刺!
蔡政府對違章工廠的處理一直採取兩面手法:嘴上說「違章工廠絕不寬容」,實際上卻不積極處理,放任違法工廠繼續存在。蔡英文二○一六年當選後曾連跑兩趟「水龍頭的故鄉」彰化頂番婆,創出「田園化生產聚落」一詞,即是在承認違章工廠有其「貢獻」。民進黨去年雪崩式敗選後,蔡總統的改革政策更悉數收兵,違章工廠的處理更變成「就地合法化」,僅取締蔡英文上台後新建的違章工廠,對先前存在的工廠皆從寬對待。此舉,等於默認各類違章工廠對農地及社區的侵害,也宣告蔡政府的改革行動已豎起白旗。
違章工廠就地合法,已對國家法治構成強烈挑戰。蔡政府的如意算盤是,以蔡總統的就任日期一刀切,先前的違章承認其為既成事實,其後的新違章則強力取締。表面上看似務實,其實只是拖延之計。事實上,近三年違章工廠以每年五千家的速度新增,政府拆除的卻僅有十餘家,完全不成比例,這如何遏止農地遭到侵蝕?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在民國一○五年底的調查,當年農地違章工廠近四萬家;上月閣揆蘇貞昌在立法院報告,則稱違章工廠數字為六萬到八萬之間。因此,蘇揆乾脆宣布修法取消落日條款,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讓這些為台灣拚經濟的工廠老闆不用害怕被拆」。
為解決經濟發展的「缺地」問題,工業局最近發布《產業用地政策白皮書》,將建立「產業儲備用地機制」,將未來企業用地需求先畫進國土計畫都市周邊的「城鄉發展區」,再藉由解編農地,改列丁種建地。從協助企業找地的角度,這或許說得通;但對參與國土計畫的地方政府而言,則是一個地方生財的良機,各縣市以「容納違章工廠」之名而規畫的各種工業區、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傾巢而出,都要大面積徵收農地,毫不掩飾囤地意圖。
根據工業局的白皮書,我國到二○三六年產業用地需求為三千三百公頃,這個數字是根據國土計畫「全國農地資源保護策略」而來;但其前提是,二○一二年以前的工業區閒置土地必須全數利用。工業局去年底公布全台閒置工業區土地為七四七公頃,但這個數字與實際面積差距很大;原因是,目前僅台南市公布其閒置工業區面積為兩百公頃,其餘二十餘縣市均未公布。若計入各縣市閒置工業區土地,總數可能超過五千公頃,已高於工業局估計至二○三六年的產業需地量。
這正是台灣農業與工業政策的永遠矛盾:當囤地的利潤遠高於興辦工業,工廠違法侵占農地又往往能獲得特赦;如此一來,勇於占地、圈地的人當然源源不絕。
蘇揆宣布違章工廠就地合法之政策雖有附帶條件,但門檻極低,根本無法防止農地破碎化,更將使百姓的食安也陷於高風險。例如,規定中、高汙染工廠必須遷移至工業區,其餘均可就地合法;但連電鍍業都列為低汙染,可以留在原地。當電鍍廠廢水排進農田,重金屬汙染農作物,再循食物鏈進入人體,這簡直是拿人民健康開玩笑。
環團到行政院抗議當天,行政院接受陳情時拍胸脯保證:「農地不允許有汙染」。但如此廉價的保證,誰敢相信?數千家違章工廠將就地合法,還有更多違章工廠加速冒出來,這就是蔡政府高談闊論的改革?

2 則留言:

  1. 民主顧名思義是以人民為主,然而悲哀的是人民並沒有實質上的絕對權利,種種的決策往往要由政府做起。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是國家成長必經的。政府聲稱愛環境的空頭支票永遠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兌現,我們看著自然人物遭受破壞,卻無能為力,這才是最悲哀的。
    Pu10318

    回覆刪除
  2. 以開發為名的蠶食是利益團體最擅長的手段,是否一次次人們的事物就如此消失,則必須受到檢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