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一第二冊L3台灣產業補充資料~織布「裹山」療癒大地傷口 全國首個開採中礦場辦藝術展

 2021/03/07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用織布裹住大山的傷口!因參與亞泥礦場抗議,萬榮鄉紅葉部落織布藝術家林介文內心受到觸動,她想起自家後山的礦場,第一次上山目睹怪手、鋸子切開的礦山景象,驚嘆「這震撼的地景竟在我的部落」!她去年3月起與10多名藝術家共同完成「裹山」計畫,昨天開幕。林介文說,除了希望用編織幫助大地療傷,更盼望礦場能停止開採。

「裹山」場域萬榮鄉瑞欣石礦,總面積約30多公頃,從1986年開始規劃、開採迄今約40年。這裡原來是布農族丹社群傳統領域「Dungku Asang」,意思是隆起的地方,而入口的紅葉部落則住著原居立霧溪、遭日人迫遷的的太魯閣族人。

「裹山」計畫昨開幕活動,這也是國內首次有藝術家前進開採中的礦場舉辦藝術展。參觀群眾百餘人搭乘四輪傳動車輛,沿著被卡車重壓、路面破碎的瑞穗林道蜿蜒陡上,搖搖晃晃地抵達萬榮鄉草古安山區,雲霧中的瑞欣石礦礦山頓時視線展開,只見墨綠色的蛇紋石壁面歷經歲月,礦物質氧化後顯露殷紅血色,視覺上十分震撼,許多人都是第一次親眼目睹被機具切割成階梯狀的巨大礦山地景,「好像巨人的樓梯」!

留學西班牙的太魯閣族織布藝術家林介文說,她是紅葉村的孩子,從小到大只知部落很多族人都在礦山工作,卻不曾上過這座山,當她第一次看到礦山場景,不禁驚呆,決心「我應該做點什麼」!林介文去年3月發起「裹山」計畫,串連紗娃・吉娃司、連佩君、温孟軒、依貝馬代、瓦旦督喜、柏林、楊奕、柯美妹、林秀玉、謝郁雯、溫英妹、恩萊勇・法芙魯安、Tommaso Muzzi等織者、影像工作者,將傳統圖紋的織布披掛在巨大的礦場。林介文說,希望大量的傳統編織品,能夠來包紮大自然傷口,展現療癒的力量。

織者謝育雯與祖母柯美妹、母親林秀玉,共同完成作品「織育/織癒」。謝育雯說,祖母說過的話,織布的當下同時也是修復內心的過程,織布不僅是養育自己成長的養分,也要傳遞對土地的關懷及溫暖。

開幕演出中,吉寶竿部落的阿美族藝術家巴奈,在礦山拉開黃色工地封鎖線,身披外祖母編織的布跳躍起舞,穿梭在線與線之間。巴奈說,「線」有很多意義,可以織布,同時又代表界線,切割人與土地的關係,礦山被禁止進入,很多原住民保留地也是這樣,被拉一條線就是不可以靠近,織布療癒的不只是藝術家,也希望療癒受傷的土地,同時她在裂縫中也看到新生命的滋長,大自然比我們想像中擁有更大的修復能量。

萬榮鄉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丹社群族人馬詠恩,彈著吉他悠悠唱起布農族背負重物歌、遷移之歌。他說,布農族人1933年被迫集團移住,從南投丹大社走路到花蓮馬遠,曾途經Dungku Asang ,「這是一個傷痕的地方」,看到現在的礦場景象覺得心痛。

東華大學藝術學院老師潘小雪說,台灣當代藝術多以美術館、藝術季為展現場域,幾乎不曾到深山之中,「裹山」的精神令人感動,但「人的力量真的很渺小」,織布其實只能包裹山的一小部份,這值得人們反思,物質的享受夠用就好。

瑞欣石礦董事長蔡穗說,礦場是國內第1個推廣用義大利進口的金剛鎖鋸、鍊鋸開採的礦場,「就像切豆腐一樣,完全不用炸藥」,每年開採量僅10多萬公噸,完整材作為家具、藝術雕件,碎片則作為中鋼煉鋼配料,這次配合展出停工,預計2個月後重新開工,除了和部落對話,更樂見礦區與藝術結合,讓外界看到土地新生的面貌。

「裹山」計畫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Pulima藝術節」、林務局、經濟部礦務局等共同支持推動。礦務局東區辦事處主任黃品中說,花蓮目前開採中有57個礦場,多集中在秀林鄉,萬榮鄉則有則有3家礦場,海拔約1200公尺的草古安山區域目前有瑞欣、瑞紋2家礦場,均以開採蛇紋石為主,由於使用金剛石材料的金剛鎖鋸、鍊鋸開採,不須動用炸藥,傷害也較小。

巨人的樓梯!花蓮萬榮鄉瑞欣石礦目前仍開採中,首度開放舉辦藝術展,礦場墨綠色的蛇紋石夾雜白色石英成份,被金剛鎖鋸、鍊鋸平整切割,每一階高度達1樓半、約6米至9米高度,形成超過10個巨大階梯,裸露的石壁氧化後變紅,視覺十分震撼。(記者花孟璟攝)

巨人的樓梯!花蓮萬榮鄉瑞欣石礦目前仍開採中,首度開放舉辦藝術展,礦場墨綠色的蛇紋石夾雜白色石英成份,被金剛鎖鋸、鍊鋸平整切割,每一階高度達1樓半、約6米至9米高度,形成超過10個巨大階梯,裸露的石壁氧化後變紅,視覺十分震撼。(記者花孟璟攝)

萬榮鄉瑞欣石礦區內,開採礦石的怪手也被色彩鮮艷的織布包覆。(記者花孟璟攝)

萬榮鄉瑞欣石礦區內,開採礦石的怪手也被色彩鮮艷的織布包覆。(記者花孟璟攝)

織者謝育雯與祖母柯美妹、母親林秀玉合作的織布「織育/織癒」,謝育雯(右一)向參觀民眾說,織布是養育她成長的養分,織布能療癒人心,也希望能包紮大地的傷口。(記者花孟璟攝)

織者謝育雯與祖母柯美妹、母親林秀玉合作的織布「織育/織癒」,謝育雯(右一)向參觀民眾說,織布是養育她成長的養分,織布能療癒人心,也希望能包紮大地的傷口。(記者花孟璟攝)

阿美族舞者巴奈身披外祖母的織布,在礦場內穿梭跳舞,呈現女性的力量。(記者花孟璟攝)

阿美族舞者巴奈身披外祖母的織布,在礦場內穿梭跳舞,呈現女性的力量。(記者花孟璟攝)

礦場區域其實是布農族傳統領域,丹社群馬遠部落族人馬詠恩在「裹山」藝術展上高唱「遷移之歌」,對大地的傷口也表達難過。(記者花孟璟攝)

礦場區域其實是布農族傳統領域,丹社群馬遠部落族人馬詠恩在「裹山」藝術展上高唱「遷移之歌」,對大地的傷口也表達難過。(記者花孟璟攝)

太魯閣族舞蹈家瓦旦督喜,身為男性也開始學習織布,他使用尼龍繩夾雜麻繩、棉繩創作10多幅大型織布,仍然包不住巨大的蛇紋石壁面,顯露墨綠色原石及上面紅色的氧化紋路。(記者花孟璟攝)

太魯閣族舞蹈家瓦旦督喜,身為男性也開始學習織布,他使用尼龍繩夾雜麻繩、棉繩創作10多幅大型織布,仍然包不住巨大的蛇紋石壁面,顯露墨綠色原石及上面紅色的氧化紋路。(記者花孟璟攝)

舞者在礦場拉封鎖線,切割了觀眾與舞台,也象徵人與土地的關係被割裂的歷史。(記者花孟璟攝)

舞者在礦場拉封鎖線,切割了觀眾與舞台,也象徵人與土地的關係被割裂的歷史。(記者花孟璟攝)

蛇紋石石壁使用金剛鎖鋸、鍊鋸切割,不須使用炸藥,由於年深月久,不僅壁面氧化變成紅色,新生命也在石縫中滋長,象徵大自然自我恢復的力量。(記者花孟璟攝)

蛇紋石石壁使用金剛鎖鋸、鍊鋸切割,不須使用炸藥,由於年深月久,不僅壁面氧化變成紅色,新生命也在石縫中滋長,象徵大自然自我恢復的力量。(記者花孟璟攝)

裹山計畫開幕,現場藝術家東東侯溫、瓦旦督喜等,透過傳統儀式稟告土地及祖靈,祈求過程順利。(記者花孟璟攝)

裹山計畫開幕,現場藝術家東東侯溫、瓦旦督喜等,透過傳統儀式稟告土地及祖靈,祈求過程順利。(記者花孟璟攝)

6 則留言:

  1. J1O813
    因為人類生活上的需要,不斷的在山區開採礦石,造成了滿目瘡痍的景象。原本美麗的山河,已經體無完膚。長此以往,因人類的慾望,不斷侵蝕了大地,那麼美麗的山河,也將走入歷史,為什麼我們不能對大地存有善意呢?

    回覆刪除
  2. 因為人類的需要,使應為人類的需要,使這片美麗的景象被消失。他們用色布將氧化德山壁蓋起來,希望最後能圓滿成功
    J105-06-黃子芸

    回覆刪除
  3. J105 26 林子涵
    為了因應人們的需要,讓這些美麗的風景消失,而現在既然已經發現了,我覺得政府應該好好的正視這個問題,不要再讓美麗的風景消失了。

    回覆刪除
  4. J105 22
    因人為開發造成自然環境破換,而林介文利用部落文化加以改善希望能包紮大自然的傷口

    回覆刪除
  5. 因為人類生活上的需要,不斷的在山區開採礦,原本美麗的山河,已經體無完膚。因人類的慾望,不斷侵蝕了大地,那麼美麗的山河,也將走入歷史。

    回覆刪除
  6. J10815
    因為人類生活上的需要,不斷的在山區開採礦,原本美麗的山河,已經體無完膚。因人類的慾望,不斷侵蝕了大地,那麼美麗的山河,也將走入歷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