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關鍵字那魯灣-天籟原音唱出台灣新共鳴


七月關鍵字那魯灣-天籟原音唱出台灣新共鳴

作者: (策劃專訪╱高有智、何榮幸,執筆╱高有智)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7月31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策劃專訪╱高有智、何榮幸,執筆╱高有智)】


【前言】 原住民族是台灣土地最早的主人,先來後到的移民,命運都跟原住民族緊密相連。台灣是多族群的社會,原住民族的歌舞、語言、文化和生態智慧,甚至體育場上的卓越表現,具有豐富與迷人的魅力。原住民族文化是台灣的重要瑰寶與資產,在全球化時代中,成為台灣特色之一。 七月是許多花東原住民部落歡慶豐收的時刻,在「台灣關鍵字:十二個社會新動力」專題中,七月主題以「那魯灣」為關鍵字,專訪原住民音樂工作者,藉由不同世代對談,剖析當前原住民音樂文化廣受歡迎的現象與背景;同時深入新竹後山,採訪司馬庫斯部落的傳奇故事,探索泰雅族人如何守護土地,發揮共同分享的傳統精神。透過音樂人和部落工作者,帶領讀者一窺當代原住民族的文化力與生命力,如何影響台灣社會,成為台灣向前重要新動力,跟著原住民音樂的節奏一起搖擺吧!


近年來,原住民的音樂與文化掀起一股熱潮,在今年的金曲獎上,阿美族歌手以莉.高露更是一舉連奪三項大獎,大放異彩。原住民大聲唱出自己的歌,唱出土地的聲音,從過去的邊緣地位搶攻主流市場,佔有一席之地,展現自信與美麗風采,譜出一頁台灣生命力的樂章。


七月酷暑的午後,中國時報社長王美玉率領採訪團隊專訪兩位金曲獎的原住民之光,素有「民歌之父」封號的胡德夫和音樂鬼才舒米恩在時報大樓暢談音樂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原住民音樂文化發光發熱的背後因素與故事。一老一少的組合,跨越不同世代,也來自不同部落,儘管成長背景懸殊,卻同樣熱愛音樂,也持續發揮音樂力量影響社會。


不同世代和部落 同愛音樂


自稱第一代「都市山胞」的胡德夫,生於一九五○年,十二歲離開家鄉嘉蘭部落,獨自北上求學,曾流浪在都市打工,白天在工地綁鋼筋,晚上到餐廳與咖啡廳唱歌,因緣巧合捲入了新民歌浪潮,並投身關注原住民權益運動。


「早年的都市生活中,許多原住民選擇隱藏或否認自己的身分,避免異樣的眼光。」胡德夫舉例說,他的同學儘管一看就是阿美族人,卻始終不承認,甚至講台語還要刻意講得很標準。


六年級生舒米恩,求學成長的階段,台灣早就經歷一九八○年代原運時代洗禮,社會包容度也增加,但他還是一度選擇隱藏自己的身分。他自幼跟著阿公學習竹編與傳統文化,在高中之前,只喜歡創作中文歌曲,也不愛講母語,離家求學後,就不想回家了。


郭英男唱進奧運 掀起風潮


舒米恩在南部當兵時,語言不通,受到孤立排擠,但意外認識兩位家住台南學甲的弟兄,雖然是文盲,但說得一口流利的台語諺語,也以自己的文化為榮。看到兩位弟兄對家鄉的認同感,啟發舒米恩回到部落重新學習,不僅創作母語歌曲,也帶領一群阿美族青少年學習部落文化,傳承部落教育。


台灣近來出現的「哈原風」,他們認為,有助提升原住民的認同意識,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文化接受度也大幅提升。胡德夫指出,一九九六年的奧運歌曲,謎樂團使用阿美族耆老郭英男的歌聲,原住民音樂一時蔚為風潮,許多台語歌曲也混入「那魯灣」等原住民語言與元素。過去他們唱原住民歌曲時,漢人社會根本無法瞭解,無法欣賞原住民音樂的特色,經過奧運事件後,台灣社會反而一夕之間轉變態度。


跨族群的年輕人 大放光彩


他也分析,當前的哈原風潮和過去有不同之處,最主要是由跨族群的年輕原住民帶起,包括張惠妹、陳建年、紀曉君、舒米恩、巴奈與以莉.高露等人,加上《賽德克.巴萊》電影熱賣,打開主流社會支持度,讓原住民音樂文化大放光彩,出現豐收的黃金歲月。


「不過,認同與認識仍有落差,」舒米恩說,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尊重比過去進步,也更能多元包容原住民音樂與文化,但仍存在刻板印象,「其實,原住民早就活在當代,所以我用新的原住民音樂元素與創作風格,吸引更多年輕人。」


唱歌,讓原住民更貼近土地,更貼近家鄉。「鄉愁是我創作與歌唱的原動力。」胡德夫回首來時路,曾經獨自流浪在台北街頭,因為思念家鄉,在歌聲中可以看見故鄉的臉譜,沒想到,卻在台北異鄉看到越來越多的族人,讓他驚覺原鄉出現了問題,內心慌了起來。


唱出思鄉愁緒、社會議題


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改變了部落,胡德夫的音樂受到Woody Guthrie、Joan Baez和Bob Dylan等美國民歌手影響,唱出當代原住民社會問題,開始關心雛妓、海山礦災、核能廢料和九二一震災等議題,這些議題背後都有受苦族人的臉孔。


「唱歌是因為想家,」雖然交通便利了,回家也容易了,但鄉愁依舊展現在不同世代的原住民音樂人身上,舒米恩創作的原動力來自於部落,透過音樂呼籲更多人關心東海岸的土地與原住民文化議題。


唱歌也是一種改變社會的行動。舒米恩用音樂打開新世界,他說:「年輕人如果喜歡Bossa Nova音樂,我就創作Bossa Nova的情歌,告訴他們一些急迫又嚴肅的事情。透過音樂打開他們的視野,同樣可以產生共鳴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