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陌生人

祖國的陌生人

 
《祖國的陌生人》


何以一個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卻認為自己是祖國的陌生人?
是做一個對岸的陌生人,還是希望有更深入的體察?
台灣讀者了解「祖國」不可錯失的好書。


作者是個如自己所言「在書本上成長起來,所以每當脫離書本時,現實給我的總是困惑和不安」的人。這個書本,指的是作者憑藉西方漢學家著述建立的觀察中國的體系和傳統。它足夠深,足夠新穎,足夠獨特。但我們好奇的是:如果把書丟在一邊上路,他會怎麼樣?

這本《祖國的陌生人》是他走出書本的世界而實地觀察中國——包括地,也包括人——的記錄和思考。他選擇了幾條路線,其中從最東北的俄羅斯邊境小城伊春到最西南的緬甸邊境城鎮騰沖,這基本是一條中國地理、氣候、種族、文化的分界限——學術上稱之為胡煥庸線。另外一條線則是從對東南中國最現代化的上海到西部最古老的中原城市西安,對比之強烈洋溢著文字中。此外,他也沿著三峽西進,還走入江南的歷史,甚至他還來到了台灣!台灣的讀者可以看到一個來自「祖國」的他者是如何看待這座島嶼的,他如何對民主香腸慨嘆不已,而他又何以自稱為陌生人?

另外一部分,「祖國」給許知遠的陌生感是作者試圖通過深入實地採訪一些人而獲得。對此,台灣的讀者最感興趣的應該是余華和賈樟柯。許知遠點出了余華的局限,看到了余華以小鎮牙醫的身份而寫作的困境,更表明這是中國這個年代的作家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活在喧囂的國度裡,卻無法冷靜、超越於喧囂之外。

「祖國的陌生人」是個有趣的有意義的書名:它刺激了台灣的讀者對「祖國」的不適感,反過來,它同時構成了反諷。是什麼讓許知遠覺得自己是個中國的陌生人?一方面,「一路上,我看到了革命、戰爭、政治運動、經濟發展,如何將這個國家變得面目全非,抹平了所有的地域差異,摧毀了既有的社會結構,解構了原有的人際關係……」而另一方面,毋寧說,余華、賈樟柯等幾個少見的中國文化標籤,也讓他感到陌生和好奇,探究了背後支配性的邏輯和故事。

他發現了什麼不一樣的了嗎?他找到了新的途徑和方法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