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格塞塞獎



麥格塞塞獎台灣之光-許世鉅募娘子軍 播公衛種子

作者: 潘欣彤╱新北市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8月1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潘欣彤╱新北市報導】

菲律賓的麥格塞塞獎,夙有「亞洲的諾貝爾獎」之稱,每年透過各界推薦後,由雷蒙.麥格塞塞基金會派調查員到各候選人的國家進行徹底調查,因此得獎者或組織都是實至名歸。我國自一九九九年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獲獎後,已十二年未得獎,今年台東縣陳樹菊獲獎,她決定要到馬尼拉受獎,但那幾天剛好是中元節,她為了領獎在「大日」無法賣菜賺錢幫助更多人而忐忑不安。樹菊阿嬤,您就休息幾天,安心去領獎吧!

前農復會鄉村衛生組長許世鉅,民國五十五年獲頒「政府服務」類別的麥格塞塞獎,內政部長李鴻源、立委李鴻鈞的媽媽李子美曾與許共事,想起這段歷史,仍大讚他為「像神一樣偉大的人。」

許子美說,民國五十年代,台灣仍是農業社會,衛生條件很差,無自來水,全家共用一條毛巾、一支牙刷是家常便飯,瘧疾、梅毒、疥瘡等也是「一人得病,傳染全家」,女子生育毫無節制,卻因貧窮更羞於上醫院,全找產婆接生,導致當時死亡率居高不下。

許世鉅當時是農復會組長,以美援要改善台灣公衛,投資興建學校廁所、簡易自來水,訓練兼具護士、接生、衛教工作的助產士,當時在新莊衛生所工作的李子美,是其中一人。

李子美說,由於護士不足,民國四十六年,許世鉅透過紅十字會招募一批女子接受訓練,就是「助產士」,含她在內有四十七人,訓練兩年後,即回鄉投入偏遠地區衛生所。

為了教導不懂「衛生」的民眾,許世鉅要求每位護士與助產士得穿上制服,用知識與良好態度向民眾溝通。李子美與同事起初頻吃閉門羹,後來索性幫忙插秧、照顧孩子,大家對她少了戒心,「勤洗手、個人牙刷毛巾、生育重質不重量」觀念逐漸深植每人心中。

李子美說,為讓大家有學習對象,許世鉅把新莊瓊林、營盤兩里設為「示範里」,當時我國尚未退出聯合國,公衛立下良好典範,來參觀的落後國家絡繹不絕,幾乎都由許世鉅帶領,讓她們工作更認真。

而李子美對許世鉅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每次開會時,他會用堅定語氣,強調鄉村公共衛生的重要,而對外時,他只提農復會,不強調個人,虛懷若谷的精神,至今讓她敬佩。不過,「偉大的許組長」並非完美。李子美笑說,很少人知道,許世鉅從不吃米飯,不管走到哪都以饅頭與麵果腹,「因為他對米過敏!」


小檔案-紀念菲國總統 亞洲的諾貝爾獎




作者: (林家群)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8月19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家群)】

雷蒙.麥格塞塞獎(Ramon Magsaysay Award)是為紀念在一九五七年三月一場空難事件中去世的菲律賓第七任總統雷蒙.麥格塞塞,他是菲國抗日英雄,頗受民眾愛戴,被稱為是「平民的偶像」,出殯當天有五百萬人為他送行。

美國紐約洛克斐勒兄弟基金會在同年五月成立「雷蒙.麥格塞塞獎基金會」負責執行選拔麥格塞塞獎得主。自一九五八年起至今,已有兩百多位個人及組織獲獎。

麥格塞塞獎原本依政府服務,和平暨國際理解報導、文學、創造性交流,社區領導,公共服務等項目選拔。我國自一九五八年起,有擔任農復會主委及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主委的蔣夢麟獲獎,之後包括晏陽初、李國鼎共十一人陸續在各類獲獎。

今年起,基金會已不再分類,選出陳樹菊等六位得主,表彰他們為改良生活,以及改變亞洲社會所做的努力。授獎儀式將於八月卅一日下午四點半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國際會議中心舉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