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波塊、海埔地…人工海岸 台灣變臉

《海的哀愁》


前言: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319公里,加上離島更有1962公里,綿延的海岸景觀資源舉世難得,卻在政府政策及人為破壞下,出現消波塊、垃圾、堤防、漁港等四大破壞海岸美景的「人工產物」,遮掩福爾摩沙島的秀麗風貌。

為搶救國土保育,探討台灣國土所遭逢的問題,本報今年推出「搶救福爾摩沙」系列報導,繼日前一系列「山的傷痕」、「河的嗚咽」報導,今明兩天推出系列三「海的哀愁」,由記者前進現場,帶讀者關心台灣海岸。
消波塊破壞原有安定的生態環境,使沙灘流失、走位。 記者黃義書/攝影
到海邊散心,除了大海 、藍天,你最常看到什麼?堤防、垃圾,還是一塊又一塊的灰色水泥消波塊?根據內政部營建署今年公布的最新調查,台灣有半數海邊已經不是天然形成的風景了,其中,西部有6個縣市的人工海岸占比,都超過9成以上,幾乎已找不到自然海岸。
台灣本島海岸線共1319公里,超過一半,多達55%;734公里是人工海岸,也就是海岸上充滿了堤防、港口、消波塊、海埔地等人工設施。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說,很多人以為這些設施沒什麼,但它不只讓海岸變醜而已,也對生態造成衝擊,更讓我們的國土,出現難以預測的變動。

大武漁港南岸 一年退縮9公尺

例如台東大武漁港,由於出海航道常被南下漂沙堵塞,相關單位就在北側興建防波堤進行攔截,結果造成大武漁港以南的台東海岸缺乏沙源補充,以驚人速度加速後退,也衝擊了海洋生態。

當地居民說,過去2、30年,海岸線至少退縮了300公尺,大批樹林消失無蹤;而根據成大水利及海洋工程系所作調查,最近幾年大武漁港以南海岸每年都退縮將近9公尺,灘線已直逼公路,台9線很多路段,浪花幾乎已可打到公路上。

七星潭海灘 剩不到以前三分之一

熱門觀光景點花蓮七星潭一帶也一樣。花蓮嘉豐漁場老闆黃志源從小在當地長大,他說,20幾年前,七星潭海灘至少有1、200公尺長,但現在剩不到三分之一。當地海灘上原本有個會反射月光的大石頭「青石公」,過去是漁船回岸重要指引,現已沒入海裡。以前再大颱風也打不到岸上,現在隨便一個颱風都可把漁民放在道路旁的漁具捲入海中。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長期關注花蓮海岸,該會監測發現,從花蓮港以北一直到三棧溪的花蓮海岸,這幾年都有嚴重的海灘流失問題;關鍵原因除了花蓮溪上游攔砂採砂外,花蓮港擴建的西堤,將花蓮溪流出的北漂沙石,全數擋在美崙溪口,送不到以北地區,也導致海岸因為沒有新沙補充,更無力抗拒海浪無時無刻的沖刷淘蝕。

不只是東海岸,人工設施造成海岸劇烈變動,在西部也到處可見,特別是一些深入海中所設立的防波堤或是離岸消波堤,幾乎都出現明顯的「突堤效應」;海岸漂沙的平衡遭到破壞,很多沙岸美景正在快速消失,甚至早已消失不見。
突堤效應造成海岸漂沙的平衡遭到破壞,海岸線變動難測。 記者黃士航/攝影

突堤效應 西部沙岸美景在消失

像是以往許多遊客拜訪台南必到的朝聖之地─黃金海岸,台南社大講師晁瑞光說,由於安平新港所設堤防,再加上南側高雄市茄萣區離岸堤的雙重突堤效應,許多人記憶中美麗的黃金海岸,現在幾乎已快消失殆盡;取而代之,則是一個個水泥做成的人工消波塊。

稍微讓人欣慰的是,2007年行政院核定「永續海岸整體發展方案」,開始監測海岸,並要求減少不當海岸工程之後,這幾年自然海岸減損已獲得控制,根據營建署衛星觀測,這6年來自然海岸減少約3.6公里,而去年(102)和101年相比,僅減少275公尺,研判是潮汐誤差,已不再減損。

不過,既有的,持續在影響國土、環境的不當工程,究竟該怎麼解決? 誰來收尾? 現在仍然沒有答案。

突堤效應

「突堤」一般是指從突出海岸線、深入海中的人工結構物,包括港口防波堤、導流堤或離岸堤等。由於延伸而出,會阻擋原先沿岸潮流、漂沙的路徑,造成漂沙在一側快速堆積,另一側則因為沙量減少、短缺,平衡機制遭到破壞,出現海岸侵蝕現象。圖為桃園大潭電廠附近向海中興建的突堤。(游智文)
【2014/06/03 聯合晚報】

5 則留言:

  1.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2. 10324白孟庭!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臺灣的自然環境就會逐漸消失,所以大家不要破壞大自然,讓原來的樣子回來吧!

    回覆刪除
  3. J10332 莊儀方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愛惜台灣,讓它恢復從前的美貌。

    回覆刪除
  4.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5. 臺灣的美景都不見了!!J10210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