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這樣愛地球/海洋新霸主
| |||||||||
【聯合報╱文/陳楊文】
仿生獸的崛起 一群水母從大海漂向近海,圓盤狀的透明軀體,底部像是百褶裙開口,跟著無形的海流,緩慢的上上下下,海中的餘光隨著動作折射,時亮時暗,光亮時仿如天使的光環,光環下往往有緞帶般蕾絲,增添光彩。 其中一隻透明的海洋生物,雖也會上下起伏,透明白皙卻黯淡無光,上面有點紅色的花紋,乍見下以為是新奇的水母物種,近看時,卻可見到印著文字「5斤」,或許見者會莞爾一笑。但海龜可不然。 海龜見到,以為是水母美食,一口咬下,不加咀嚼吞進胃裡,獲得永遠的飽食感。吃多了塑膠袋就吃不下其他食物,身體卻得不到養分,直到病死。水母是海龜的美食,多虧海龜的捕食,壓抑水母的數量。否則水母像是海中吸塵器,把海中細小的魚卵,或是剛出生的幼魚一一吞掉。 不要看不起這種不顯眼的無骨動物,最近的例子是,大洋中的水母經由人類輪船的壓艙水偷渡到黑海,結果大啖黑海鱘魚的卵,以致黑海鱘魚的數目大量減少。而黑海鱘魚的卵即是著名的魚子醬。沒有了魚,哪來的魚卵。 我在潮境公園附近浮潛,觀看海底下的生態,公園的前身是個垃圾掩埋場,後來變身為公園,只要浪潮洶湧時,或是豪雨沖刷,就可能暴露出原來的身分。這裡的海域免不了有垃圾的碎片,當然,漂浮的塑膠垃圾是不難看穿的。 當我見到捲在馬尾藻上,鮮豔如緞帶的物體,心中一喜:「沒想到海蛞蝓還會到此產卵」,這可能是俗稱西班牙舞孃的一種大型海蛞蝓的傑作,其卵條有海中紅玫瑰之稱。看到這紅帶子,心想這隻海蛞蝓很奇怪,將卵帶黏在晃動的海藻上。趨近一看才知受騙,又是另一個人造的塑膠物。難道垃圾也會模擬生物,避免被移除的命運? 海中有一種會利用海綿來裝飾的蜘蛛裝飾蟹(Camposcia retusa),摘取海綿像插花一樣,插滿全身的細剛毛,整隻螃蟹就像是一坨海綿,因為這個緣故,我們很難在海中看出蜘蛛裝飾蟹的形狀。但是我在海中看到一坨會動的菸蒂,蜘蛛裝飾蟹竟然可以在大海中,蒐集到被拋棄的棉線、菸蒂等垃圾,取代天然的海綿。
假冒水母的塑膠袋、捲在馬尾藻的塑膠緞帶,其原料皆來自地底下的石油,也是古代生物的遺骸,然而經過人類的巧手,重現在地表上,據說可以存活四百年的光陰,約整個漢朝的歷史。塑膠的生命周期遠比地球上任何生命都還長,它們將在海洋遊蕩四百年不消失——除非我們將它們撿回來。 台灣島東臨西太平洋,黑潮洋流向北流去,最後加入北太平洋環流。漂浮在海上的塑膠垃圾,最後都流入這個環流漩渦裡。人類大量使用塑膠製品的歷史才不過幾十年,但流到北太平洋的塑膠漂流垃圾估計有1億公噸,面積約38個台灣那麼大,而且看樣子還不斷增加中。 與家人前往龜山島的船上,大家最期待看到的是海上鯨豚,離開港口沒多久,海上隨處可見的,卻是漂浮的寶特瓶,而海鳥就棲息在漂動的保麗龍塊上。船上的垃圾桶,只是用塑膠袋套住,沒有蓋子密封或是固定物,當風浪大時,桶子裡的塑膠垃圾可能就會吹到海裡,又開始一段400年的旅途。 台灣長期從事淨灘的團體,像是荒野保護協會與台南社區大學,監測被打上海岸的垃圾資料,都發現到海邊最多的垃圾,是一次性的食器,像是寶特瓶、塑膠杯、保麗龍餐具、塑膠刀叉、小型塑膠袋……甚至可以追蹤到從山區來的容器,極可能是這些容器輕,容易跟隨河流一路漂到大海。 當人類不斷從海中取走漁產,又有意或無意將塑膠拋進大海。我們所面臨的海洋,將會是個沒有漁產、卻又不斷將塑膠垃圾打上岸的海洋。希望這不會是海洋的未來。
隨身攜帶餐具、保溫杯,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若能養成帶保溫杯的習慣,每個人一年可能減少產生200個空的寶特瓶。 |
動物們好可憐 ..
回覆刪除請發揮公德心不要再亂丟了
J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