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農業缺工嚴重,嘉義縣大阿里山茶區主要產地梅山鄉,茶農連「欠1個都找嘸工」,平均年齡高達65歲,無法負荷粗重工作,一致贊同農委會趕緊開放外勞,否則阿里山茶恐逐漸沒落。
梅山鄉茶農兼鄉代會主席簡土水昨天指出,梅山鄉7村生產超過3分之2的阿里山茶,年輕人幾乎都離鄉打拚,剩下老人,代表會曾經多次提案,卻都被農委會以怕壓縮本土工作權利、技術恐怕外流拒絕;勞委會「名師高徒制」不見成效,他指出,月薪加總高達4萬,有人做不到2小時就遞辭呈。
簡土水認為,聘請外勞主要從事除草、施肥、噴藥等重勞力工作,絕不會觸及關鍵製茶技術,怎麼會打壓國人工作機會?
碧湖村茶農簡金榜無奈,茶園面積約2甲,只欠1位工人都找不到,同樣情形發生在每個茶園,他說,目前茶農平均65歲,「採茶婦」目測平均68歲,若沒外勞,茶農老了,產業也跟著結束。
「豐碩農場」負責人沈朝富,說,溫室工作必須忍受高溫,最高溫達48度,均溫也有40度以上,相當辛苦,去年農場曾雇用一位80多歲的老農,工作經驗、能力都佳,但考慮到健康問題,最後只能放棄。
政府打算開放農業外勞,並擬於明年開始試辦的消息傳出,農民間有不同看法,國內農村勞動力不足是事實,農企業也多次要求比照勞工開放農工進口。
不過,開放農業外勞,固可解燃眉之急,卻可能產生諸多後遺症,如本勞就業空間(尤其中老年、婦女就業)受到壓縮,導致失業率提高;農業相關技術可能因而外流;農業需工有季節性且農忙時節各有不同,造成外籍農工僱用與管理上的困擾;降低老農離農意願,阻礙農民年齡結構調整等等。開放利弊得失,政府應先總體評估,並備妥配套。
台灣農業最大隱憂,在於農村勞動力高齡化,根據統計,目前國內農業就業人口五十四點二萬中,六十五歲以上的占十七%,平均年齡約六十一歲。未來十年內農村高齡化的問題將更加惡化,勢必影響到農業整體的經營效能和產業結構調整。
面對少子化及農村年青勞動力嚴重不足,政府除了引進農業外勞應急外,應立即尋求因應對策,不能放任問題持續惡化,否則一旦糧食危機再臨,屆時受害的是全體國民。
日本政府為解決農村老化和基層勞動力不足的困境,除加強農業機械化,減少人力需求外,也透過「研修生」名義,自國外引進較本土廉價的勞動人力。儘管官方明文規定,不得利用研修生來補償勞工短缺,實際上,這種制度令日本農業、食品加工業、建築業和電子製造業等受益。不過負面報導不斷,為此日本規定研修生入境,經兩個月的適應性培訓後,受最低工資標準等法規保護,日本經驗值得借鏡。
另一方面,為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村,日本政府不僅提供補助、貸款、農地提供、住宅安頓等配套措施,還廣設國產農作的直銷店與宅配通路,讓利潤回饋農事者。例如,在(火)車站、休息站、停車場旁,由政府提供房舍,讓農民低價使用,販賣當地農作,解決產銷問題。
在日本不是靠剪綵、舉辦樣板假日市集,而是結合觀光、交通、飲食文化以及企業參與的多種務實作法,來解決農村問題,這樣的思維和做法值得台灣學習。
台灣農村正面臨轉型,透過觀光休閒農業(含民宿)的投入,固可減輕部分勞動力,創造新就業機會,但如何塑造各具特色的休閒旅遊型態,避免一窩蜂讓消費者失去新鮮感,同時明訂規範嚴格執行,防止優良農地流失,政府主管機關要審慎思考。
此外,為吸引青壯年到農村創業,政府雖提供技術、低利貸款、租地等協助,但因天災、產銷通路不良(尤其有機作物)、環境汙染、資金短缺、土地取得、認證等問題,真正成功案例仍屬少數,無法帶動回鄉務農熱潮,順利轉化農業經營體質,政府應集思廣益對症下藥。
當前台灣農業最需要的,是總體發展策略與方向,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急就章作法。政府打算開放外籍農工應備妥完整的配套措施,並與農民做廣泛雙向溝通,別硬幹惹出更大民怨!
|
茶農找嘸工 老人產業渴外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因為台灣現在少子化,高齡化社會很嚴重,使得台灣勞動人口不足!!
回覆刪除國10821吳慧君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台灣少子化現像,也使高領化逐漸嚴重,加上年輕人都到壞地打拚,勞動力不足,也因此需要外地勞工的協助J10324白孟庭
回覆刪除台灣少勞動人口不足,因為少子化,然後我們高齡化社會嚴重
回覆刪除J10633 張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