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俄語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Sankt-Peterburg,舊稱: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稱:Питер 聆聽 文件播放)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聯邦直轄市。同時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也設在此城市。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羅斯第二大城市。






聖彼得堡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概況

























地圖

國家:俄羅斯
:西北聯邦區
位置:北緯59度56分,東經30度20分
海拔:
面積:1439 平方公里
人口:4,661,219 (2002年資料)
市長:瓦蓮京娜·馬特維延科
時區:UTC +3(夏季:UTC +4)

地图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瑞典語Ingerman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並在這裡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1713年-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凱薩琳大帝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日」事件。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該城改名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余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史達林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史達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史達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儘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湧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年9月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



地理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為大涅瓦河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接。



人口


2005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



  • 留言者: 緣緣
  • Email: josephane1217@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08-11-20 22:15:14

真美的地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