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文學的發展歷程,可追溯至一九五○年代。他表示,當時隨著非洲獨立運動,民族文學興起。例如被譽為「現代非洲文學之父」的奈及利亞作家阿奇貝,作品多以黑白文化衝突、本土族群分裂、西方基督信仰的影響等為主題,並融合非洲口述傳統與神話,致力於打破西方人虛構的非洲形象。
阿奇貝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Things Fall Apart,又譯《分崩離析》)堪稱非洲文學的里程碑。
七○年代後,非洲進入「後獨立時期」,作家開始書寫社會政經問題,呈現抗爭、後殖民議題,這個時期西方也開啟了對非洲文學的重視。
而在另一個脈絡下,非裔移民作家此時逐漸在西方文壇嶄露頭角,尤其以美國女性黑人作家摩里森(Toni Morrison)、沃克(Alice Walker)等人為代表。她們筆下的原鄉故事打動了西方讀者,九○年代後更邁向高峰,一九九三年,摩里森成為第一位摘下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性作家。
至於非洲文學在台灣的出版界長年以來都缺乏有系統的引介,木馬出版社總編輯汪若蘭表示,出版社選書本來就不是跟隨學術熱潮,也不太從地域著手,「國外排行榜、得獎作品、英美大出版社的主打選書等,才是選書的主要指標。」
馬可孛羅出版社主編巫維珍則補充,自從幾年前《追風箏的孩子》熱賣,以第三世界為題材的感人故事突然變得熱門,也成了近來選書的風向之一。也因此,非洲相關書籍近來又受到關注。【取自中時電子報】
2009/5/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