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高中附設國中部102學年度第二學期地理考察活動
「石碇平溪十分瑞芳」人文生態之旅
實察主題:
1.聚落發展實察:石碇聚落的興起與變遷
2.傳統聚落建築特色:石碇吊腳樓的特色與成因
3.經濟活動與發展:景美溪與基隆河上游聚落的經濟發展
4.河流地形:河流的侵蝕(峽谷地形)、河流的侵蝕與堆積(曲流地形)、
瀑布地形成因與分類(眼鏡洞瀑布)、河流上游的地形特色與壺穴觀察
5.產業轉型與聚落發展:平溪及瑞芳地區礦業生產對聚落發展影響
6.海岸地形:番仔澳的岬角、海蝕崖、海蝕門、海蝕階地(海階)、豆腐岩、蕈狀岩等地質景觀
實察地點:新北市石碇、平溪區、瑞芳區
活動日期:103年3月29日〈星期六〉
集合地點:上午7:45南區青少年中心〈平鎮市延平路1段168號,新勢國小對面〉
考察路線:上午7:35-7:45救國團南區青少年中心集合→國道3號及5號石碇交流道→
石碇(老街、吊腳樓、淡蘭藝文館)→106線道→越過景美溪與基隆河分水嶺→
平溪區火燒寮(觀察台灣降雨量最多的地點)→106線道→平溪老街午餐
(以小組為單位,自行用餐)→十分風景區(煤礦聚落、十分老街、平溪鐵路支線、
壺穴地形、眼鏡洞瀑布、基隆河上游地形及曲流地形)→十分車站→平溪線火車→
瑞芳(煤及金礦聚落)→番仔澳(海蝕崖、海蝕階地、豆腐岩、蕈狀岩等地質
景觀) →深澳漁港→62線道→國道1號→下午5:20回到救國團南區青少年中心
第一站新北市石碇區
景觀) →深澳漁港→62線道→國道1號→下午5:20回到救國團南區青少年中心
第一站新北市石碇區
石碇區是台灣新北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級行政區,為在台北盆地東南緣,境內多山,開發程度不高且人口稀少(2014年2月統計有7,854人)。位在石碇溪與烏塗的交會點,也是雙溪、坪林、深坑一帶茶葉的集散地點,昔日以種植包種茶聞名,因北宜公路開通後,交通地位逐漸被坪林取代,但歷史價值及其特殊的建築景觀,依舊為老街帶來絡繹不絕的人潮。境內的翡翠水庫是提供大臺北居民用水的主要來源。
關於石碇的地名,一般都認為,是昔日船隻航行至此地,多利用溪中的巨石繫繩碇泊,所以被稱為「石碇」。有些資料提及到另外兩種石碇地名起源的說法。其中一說認為,由於石碇位於景美溪上游,河內大石奇特,對峙的峽谷,形似早期大門的「戶碇」,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認為,石碇位於淡蘭古道途中,古時行旅往來,常須跨越橫豎溪中的巨石,就像要跨越舊式房屋大門的戶碇一樣。這兩種說法雷同,都認為石碇地名可能是源自這裡的河谷巨石形似舊時大門的戶碇。
關於石碇的地名,一般都認為,是昔日船隻航行至此地,多利用溪中的巨石繫繩碇泊,所以被稱為「石碇」。有些資料提及到另外兩種石碇地名起源的說法。其中一說認為,由於石碇位於景美溪上游,河內大石奇特,對峙的峽谷,形似早期大門的「戶碇」,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認為,石碇位於淡蘭古道途中,古時行旅往來,常須跨越橫豎溪中的巨石,就像要跨越舊式房屋大門的戶碇一樣。這兩種說法雷同,都認為石碇地名可能是源自這裡的河谷巨石形似舊時大門的戶碇。
石碇老街由石碇溪上之萬壽橋劃分為東街和西街
西街發展較早,是往昔運送茶葉的輕便道,房屋多半是土角厝,曾經擁有二家旅館和一家大戲院,熱鬧非凡;早期西街居民以大菁為主要經濟產物,在染布業發達時期,石碇西街上出現許多染坊,各家門前羅列一排排的染布大桶。 繼染布業之後,石碇西街的繁榮得力於茶葉的交易,當時的茶葉交易主要集中在集順廟與石碇國小前的廟埕廣場。石碇茶葉盛況臻於頂峰時,石碇、汐止與竹東同被列為當時臺灣的大茶市。當時的石碇茶市位於集順廟前的廣場,各地茶農湧來採購,廣場上常擠的水泄不通,較晚到校的學童甚至進不了校門。後來石碇西街由於煤礦的發展,茶葉的沒落,漸漸地發展重心便轉移到石碇東街。現在的石碇西街仍然遺留下集順廟、石頭屋、老樹與舊有的街道形式,成為具有文化內涵的歷史性老街。
老街
老街
東街昔稱「內月仔」,臨烏塗窟溪而建,發展較西街慢。因當時石碇的北區交通入口處在此,成為往來之商旅的夜晚行腳處,加上此區交易熱絡,乞丐於此可以乞討食物和錢財等,因此當時被戲稱為「乞丐寮」,現今逐漸取代西街往昔繁華地位。
石碇東街是目前全台灣碩果僅存的「不見天街」,其中特殊的吊腳樓建築就懸空在河床上方,僅靠柱子支撐,仔細一看,建築材質均是採用當地溪石所建蓋而成。這裡特殊的 「吊腳樓」建築形式,是居民為解決腹地狹小所發展出來的。走過萬壽橋進入老街中,不見天的建築形式原來,是二樓的樓層涵蓋了樓下的房屋和街道,所以造成了樓下的不見天特殊景觀是昔日東街商家進行交易買賣的地點。
步行在這樣的空間下前進,彷彿進到時光隧道中一般,老街內除了有一處百年石頭厝值得進入欣賞,還有一間台灣僅存的傳統打鐵店,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不時傳來叮叮噹噹的打鐵聲,讓人更容易融入當地的氣氛之中,更為老街增添一份古樸的風采;另外,五代相傳的百年豆腐店內的傳統手工豆腐,略帶煙燻焦香味的氣味,吃了讓人口頰留香,絕不可錯過。
吊腳樓
吊腳樓
石碇淡蘭藝文館利用舊公所大樓閒置之公共空間,一樓展出石碇的歷史及物產、茶葉的發展、石碇的自然景觀與民俗活動等,而二樓則不定時的各式展覽,結合當地之生態景觀特殊自然地質資源以及茶葉、豆腐、大菁等傳統產業特色,推廣藝文活動、培育藝文人才,並藉北宜高速公路之貫穿帶動地方文化及觀光產業之發展。
景美溪
景美溪
景美溪發源於台北縣石碇鄉,上游主要有烏塗溪、崩山溪、大溪墘溪等三條支流,原住民族稱她為「霧裡薛溪」;她流經石碇、深坑、木柵、景美後,注入新店溪,全長約30.3公里。舊名霧里薛溪。在台灣北部早期發展歷史中,先民可從淡水搭船,沿著新店溪一路轉進景美溪與深坑、石碇等地居民進行茶、煤、染料等交易。但近年來都市開發快速,景美溪沿岸多已築堤、靠近大台北市區的河床幾乎都渠道化,兩側山地也多蓋起大樓造成溪中土石淤積嚴重,其自然風貌已不落往常。
第二站新北市平溪區
第二站新北市平溪區
平溪區位於新北市內、基隆河上游,南為坪林區、北和基隆市與汐止市為界、西鄰石碇區、東為瑞芳區和雙溪區,面積共71.3382平方公里,恰在新北市東北區。平溪區內劃分為薯榔、菁桐、白石、石底、平溪、嶺腳、東勢、望古、南山、十分、平湖、新寮等12個村落,其中以菁桐村、十分村和平溪村為主要觀光景點。平溪區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較為稀少,且是基隆河的發源地。氣候與基隆市相似,冬季多雨,全國雨量最多之火燒寮即在境內。由於基隆河上游貫穿全鄉,在其侵蝕作用與附近切割地形的關係,造成許多的斷層與奇岩,當河水經過而形成許多大小瀑布群,如十分瀑布、嶺腳石窟瀑布、眼鏡洞等瀑布群及壺穴景觀,都是北台灣難得一見的自然奇觀。且其境內山勢,由於地球造山運動的推擠,而成為東西面平緩,另一面陡峭的「單面山」。
平溪地名由來乃先民在開墾時都以溪床為道,而基隆河上游多急流險灘,沒想到一到了平溪村這兒,溪流卻漸漸地變得平緩清澈,溪裡的石頭清晰可見,因此稱為『平溪仔』或稱『石底』。歷史發展可源自於清朝乾隆年間,閩南人西元1800年從大陸渡海來台到平溪地區開墾,在日據台灣時期這裡名為石碇堡,後來又改為石底及十分寮兩區;至民國9年10月(西元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行地方自治,將石底與十分寮兩區合併為平溪庄,並將庄役場設置平溪給予自治的權利,到了民國34年(西元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將原本的平溪庄改制為平溪區,時至今日成為現今的平溪區。先民入墾平溪,初期採集薯榔、樟腦及種植大青、茶葉等農耕為主,至民國前4年發現煤礦,民國7年開採煤礦並興建平溪支線鐵路,全區多數就業人口投入煤礦業,民國58年鼎盛時期,全區有13家礦業18個礦場,人口約有16000人加上流動就業人口,全區共有20000餘人,直至民國86年(1997)底煤礦全部停採,因區內無替代產業而使人口急劇外流,目前全區人口不到6,000人,但伴隨平溪區一個世紀的煤礦產業所遺留下來的產業文化資源及平溪線鐵路、天燈民俗文化卻是平溪最大的文化資產。
「煤」曾是平溪區的特產,在其鼎盛時期,為全鄉賴以為生之依靠,近來雖已沒落停採,但「礦坑、老街、古宅」已成本地特色。如「十分老街」因位於廣闊的河階台地,有平溪支線鐵路經過,故民宅皆緊鄰鐵道兩側而建。在老街外有座連接十分與南南山兩村的「靜安吊橋」,是目前少見保存良好的人行吊橋。而「石底街」上的房子更都是用由日本運來的杉木所建。另在「平溪老街」上仍保有部分依立著基隆河畔的傳統式長條街屋,狹窄擁擠的街道處處呈現著淳樸的山城風情。
每年「元宵放天燈」不但是平溪區重要的活動之一,更是北台灣最具民俗色彩的文化活動,其與台南鹽水烽炮齊名為「南烽炮北天燈」。天燈由來,相傳為三國時代孔明(諸葛亮)發明,又稱「孔明燈」。當初為了傳遞軍情,就利用熱氣上升原理製作燈,飛在空中,用錯誤的星象資訊欺騙司馬懿大軍。後來天燈漸漸於民間流傳,成了民眾向上天祈求許願的媒介。
臺灣元宵節放天燈從清道光年間開始,安溪移民陸續到達臺北縣文山地區,經胡姓族人辛勤開墾逐漸富庶。那時因交通不便,官府不方便管理,漢人常遭盜匪或原住民殺害,每年冬至過後、村民豐收之際便來騷擾聚落,平溪人只好到山中避難,等元宵節前夕,才由派下山的壯丁以天燈為信號通知鄉人返家,或者彼此以放天燈互報平安,從此保留下來,成為地方民俗。
平溪地區開始栽種包種茶始於百年前,當時主要經濟作物大青逐漸被化學染料所取代,當地農民適時自大陸引進烏龍茶種栽培,當時全鄉境內山坡地遍植茶樹,北部茶販遠來收購茶菁,再運往石碇、汐止或暖暖轉賣,或由茶農翻山越嶺到坪林叫賣。然而,隨著煤礦業的興盛,茶園逐漸消失,直到民國58年礦業沒落,東勢村民對茶葉情有獨鍾,又開始在山坡地栽植文山包種茶。 近年來,在鄉公所及農會的積極輔導
之下,每年舉辦春茶比賽及秋季製茶競技,大大提昇茶葉品質,所生產之「青心烏龍」品種,喉韻甘潤無窮,十分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名貴的文山包種茶產於台北縣文山區,包括新店、坪林、深坑、石碇、平溪、汐止等鄉鎮,具有兩百餘年之植茶歷史,為本省製茶的發祥地,本產區地處群山環繞,得天獨厚之經緯度,四季分明,氣候終年濕潤涼爽,土地肥沃,適於茶樹生長。
之下,每年舉辦春茶比賽及秋季製茶競技,大大提昇茶葉品質,所生產之「青心烏龍」品種,喉韻甘潤無窮,十分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名貴的文山包種茶產於台北縣文山區,包括新店、坪林、深坑、石碇、平溪、汐止等鄉鎮,具有兩百餘年之植茶歷史,為本省製茶的發祥地,本產區地處群山環繞,得天獨厚之經緯度,四季分明,氣候終年濕潤涼爽,土地肥沃,適於茶樹生長。
火燒寮
火燒寮是臺灣降雨最多的地方,平均降雨量達3,749毫米(1990-2002年間),素有「見雲落雨」之稱,位於基隆、臺北、宜蘭三縣市交界的迎風面,每年9月到次年3月的東北季風挾帶大量水氣南下,在此處受到地形攔截形成綿密的雨勢;逢夏秋季的颱風,瞬間降雨量更是驚人,因而有全臺「暴雨中心」之稱。1912年,火燒寮創下8,408毫米的降雨量,至今仍是臺灣年降雨量的最高紀錄。火燒寮的雨水落地,一部分流入翡翠水庫,成為大臺北地區居民飲用的活水來源;另一部分注入基隆河,往往造成下游例如汐止地區的水患,因此火燒寮的降雨量,始終是氣象局的觀測重點。員山子分洪道的啟動時機,也要依據火燒寮的降雨量決定。
火燒寮地名由來可能是,早期這裡是原住民的居住地,後來漢人來此拓墾,趕走原住民。原住民遷往更深山的那個地方,被漢人稱為「番子坑」。番子坑的地名就是因此而來的。當時,因為漢人佔據了原住民的土地,原住民怨氣難平,於是前來偷襲,放火將漢人蓋的屋寮全部燒光,所以地名才被稱為「火燒寮」。「火燒寮」、「番子坑」的地名反映出台灣早期族群衝突的一段歷史。
平溪老街
平溪老街不像九份、深坑、鶯歌或是三峽老街那樣,整年無論平日、假日,都能邊逛、邊買、邊吃。自從採礦業逐漸沒落後,老街也漸漸沉寂下來。平溪是離臺北市區不遠的世外桃源,能實踐「慢活、慢慢走」的生活情調。鐵道、山林花鳥與昔日採礦遺跡,都是遊賞的好景點,而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防空洞與觀音巖的八仙洞,也是遊人探險的好去處(日據時代防空洞、平安鐘、八仙洞,三個相鄰的景點都在老街旁)。老街盡頭的老郵筒也是值得觀賞。另外近年來比較有名的是「張君雅」就是從這條老街跑過去的,就是那個廣告:村裡的廣播器呼叫著張君雅小妹妹,要她趕快回家,不然泡麵就要爛掉了。遊客喜歡在美雲雜貨店前留影,據說「張君雅」就是在這段坡取景。
十分風景特定區
十分風景特定區位於台灣東北部石碇、瑞芳與雙溪之間的十分寮周邊,行政地區上屬於新北市平溪區,十分瀑布位於平溪區南山村,鐵路支線侯硐站和平溪站之間,十分風景區內;十分原來的意思指就是「十份」,就是指有十戶人家合作無間在這裡興建家園。
十分風景特定區因地處基隆河上游,因此河谷深廣,而且四周群山環抱、山峰秀麗,地形高低起伏、富於變化,河流蜿蜒分佈,其中發源於新寮村的月桃寮支流,流至景區「眼鏡洞瀑布」後匯入基隆河。平溪區為全台擁有最多瀑布的地方,平溪的地形由於受到基隆河及其支流侵蝕、切割的影響,造成許多突岩、斷層而形成瀑布,堅硬的地質條件以及雨量豐沛等因素,造成瀑布群眾多且型態多樣,平溪區基隆河主流的瀑布在十分寮以上為數頗多,還有新寮溪野人谷以及望安車站附近的萬寶洞等大小瀑布,讓平溪區贏得「瀑布之區」的美名。
台北縣瑞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設置十分旅遊服務中心,其範圍從基隆河上游算起,全區56.89公頃,包括十分、新寮、南山村等地區,自然景觀引人入勝,山巒秀麗、水量豐沛的瀑布群,及鬼斧神工的大華壺穴等,是一處難得世外桃源。十分火車站下車後,沿老街步行約15分可抵。
服務中心就建於四廣潭旁,境幽景麗,令人有意外的驚喜。基隆河流至此處形成寬闊的淺潭,部份河床外露,其上有壺穴地形。河床上下之間略有落差,故上下之處,水流湍急,淙聲激越。四廣潭之上,有四廣潭吊橋;吊橋之上,可觀壺穴、聽淙聲。通過四廣潭上的吊橋,順著河流旁步道前行,即可抵平溪線鐵橋下的「眼鏡洞瀑布」,瀑高六公尺,瀑寬也是六公尺,屬於侵蝕型瀑布,由於眼鏡洞瀑布位於支流與主流交會處,主流侵蝕河岸,在河岸造成凹壁,而凹壁本身上部硬岩突出,中間軟岩凹入,而底層又露出硬岩,支流由上而下,無力切割硬岩,因而形成懸谷式瀑布。
十分瀑布
位於平溪區,在平溪線鐵路大華車站與十分車站之間,屬幕簾式瀑布,瀑布下方水潭極深,瀑布就像千軍萬馬奔騰,傾瀉而下,感覺就像一襲白色綢緞,墜入一大片寬廣深潭,瀑水形成的水氣經常彌漫在瀑潭上方,經陽光照射,便呈現出一道彩虹,顯現出晴空霓虹璀燦奪目,故有彩虹淵的美名。十分瀑布因岩層的傾向與水流相反,屬於逆斜層瀑布,此情況與北美尼加拉瀑布相似,使其贏得「台灣尼加拉瀑布」的美譽
十分瀑布
十分瀑布
基隆河、新店溪與大漢溪分別為淡水河的三大支流,它們流經山區所造成之河谷地形景觀各具特色,其中由於基隆河缺乏上游性的深窄峽谷,因此景觀變得相當特別。基隆河發源於新北市的平溪區,從源頭到三貂嶺之間,這一段基隆河谷坡度平緩且頗為寬暢,向下侵蝕的力量也不大,加上集水區內雨量充沛,因此河水流量能夠經年豐盛,尤其在十分寮附近的河床上,出現許多的瀑布,由基隆河河床斷層陷落所造成的十分瀑布,為台灣地區寬度最廣的簾幕式瀑布,與台灣一般懸壁式的狹長型瀑布大異其趣。
壺穴
瀑布(waterfall),又稱跌水,是指河流或溪水經過河床縱斷面的顯著陡坡或懸崖處時,成垂直或近乎垂直地傾瀉而下的水流,在地質學上,是由斷層或凹陷等地質構造運動和火山噴發等地表變化造成河流的突然中斷,另外流水對岩石的侵蝕和溶蝕也可以造成很大的地勢差,從而形成為瀑布。
靜安吊橋
吊橋全長128公尺,是十分村與南山村的連絡橋樑,也是全平溪區最長的一座吊橋。建造於民國36年(西元1947年),當時是為了運送煤礦而興建此橋。民國51年,礦場結束經營後,這座橋仍然提供當地居民使用。煤礦停採後,民國82年(1993年)及87年(1998年)整建、美化,經過整修後,改為讓行人與單車通行的吊橋。位置靠近十分火車站與老街,底下是基隆河,藍白顏色的吊橋,也成了旅客「到此一遊」的熱門拍照景點。
平溪線
平溪線
平溪線位於新北市境內最有礦場風味,以及觀光價值的鐵路支線。由三貂嶺到菁桐,共長12.9公里,沿著彎曲險峻的基隆河谷穿梭,共計經過15座橋樑與6座隧道,是平溪鄉居民賴以進出的重要交通命脈。平溪鄉早年因應採礦需求,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特別開闢平溪支線鐵道,沿途有侯硐、三貂嶺、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等站,是台灣唯一私人開闢的鐵道。最早是屬於台陽礦業專用的運煤鐵道,在昭和四年(一九二九年)轉賣給當時的總督府鐵道部。經過一番整修後,於同年十月一日,開始客貨兩用運行,光復後由台鐵所接收。因礦業開採所形成的菁桐、平溪、石底、十分等四大聚落。
平溪鐵道之菁桐老火車站,仍然保留了1921年始建時的木造結構,歷史頗為悠久。大華十分兩站之間便是瀑布的故鄉,河水侵蝕出來的壺穴地形是一大特色。到了十分站,平溪線中途的大站,也是有在辦交會列車的一站在十分交會後,繼續順基隆河而上經過了望古,嶺腳兩座無人招呼站後來到了另一個聚落─平溪。雖然沒有瀑布但純樸的老街,仍有一番支線的悠閒。尤其平溪站外從住家上方凌空而過的鐵橋是一獨特景觀。最後列車來到了終點菁桐站,大概也是『煤』味最重的站,軌道旁就是台陽礦業的煤場,對面山頭則是以前的石底煤礦遺跡,出站後站外更展示著一列運煤的電器小火車,十足的煤之鄉,煤礦鐵路。
平溪車站
平溪車站
平溪車站位於平溪區嶺腳村內,早年稱為「石底站」,若往菁桐站開去,會經過一座鐵橋,鐵橋橫跨三坑溪,向下俯瞰可看到平溪與石底聚落。車站一出來就是中華街,沿著緩坡向下走,與平溪街交叉處,這一帶就是老街。車站地理位置介於菁桐與瑞芳間,居高臨下,下方是基隆河。
平溪車站
十分車站
平溪支線鐵路,由三貂嶺至菁桐站,全長12.9公里,於西元1918年為運煤而興建,並在1992年選定平溪支線鐵路為觀光路線,而十分即為其中一站,十分站則是平溪線最大的車站,車站廣闊,鐵軌交錯,可以讓上下行的火車在此會車。車站附近景色秀麗,映入眼簾的瀑布、小支流,真是令人感到驚喜。十分寮擁有廣闊的河階台地,又有平溪支線鐵路經過,民宅緊鄰鐵道兩側興建,天燈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十分。回溯平溪礦業史,平溪的十分,堪稱開發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聚落,是憶舊及抒發鄉愁的最佳地點,也常常有廣告商到此取景。
十分車站
平溪車站
十分車站
平溪支線鐵路,由三貂嶺至菁桐站,全長12.9公里,於西元1918年為運煤而興建,並在1992年選定平溪支線鐵路為觀光路線,而十分即為其中一站,十分站則是平溪線最大的車站,車站廣闊,鐵軌交錯,可以讓上下行的火車在此會車。車站附近景色秀麗,映入眼簾的瀑布、小支流,真是令人感到驚喜。十分寮擁有廣闊的河階台地,又有平溪支線鐵路經過,民宅緊鄰鐵道兩側興建,天燈的發源地應該是在十分。回溯平溪礦業史,平溪的十分,堪稱開發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聚落,是憶舊及抒發鄉愁的最佳地點,也常常有廣告商到此取景。
十分車站
第三站新北市瑞芳區
瑞芳區位於新北市東經121.48度、北緯25.07度,面積約為70.7336平方公里,西臨基隆市、南鄰平溪區、雙溪區以及貢寮區、北瀕東海,是台灣東北部著名的鄉鎮,以採礦業發展出其他產業。昔日以礦業繁一時,1990年代以來發展出以礦業文化為中心的觀光業。早期由於金瓜石及九份山區陸續發現金礦,因此湧入大批採礦者湧入此地,當時有一商家鋪號名為『瑞芳』,是由陳登、賴世所經營的,商舖中販賣的商品相當齊全,成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宜蘭)的中途補給站以及休息所在,在當時往來兩地的旅客或採礦者相當多,因此會把瑞芳商舖當成目的地,說『去瑞芳』或『從瑞芳回來』,久而久之瑞芳一詞就成為當地的名稱。
瑞芳區古樸的風情近年來吸引了相當多的民眾前往旅遊,除了九份、金瓜石所呈現的古鎮風情以外,許多特別的旅遊景點也不容錯過,例如黃金博物園區中的太子賓館、本山五坑、黃金博物館,還有風箏博物館、三貂嶺古道、風箏博物館等等,都是相當值得一遊的景點喔!
番仔澳
深澳漁港位於深澳岬角,舊稱「番仔澳」。番仔澳地名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因為此地曾為昔日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所居住的聚落。另一種說法是深澳岬角的巨岩壁從側面看, 輪廓神似印第安人酋長的臉龐, 所以被稱為「番仔澳」。番仔澳岬也就是深澳岬,係從深澳漁港附近延伸出去的小半島。
番仔澳
深澳漁港位於深澳岬角,舊稱「番仔澳」。番仔澳地名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因為此地曾為昔日平埔族凱達格蘭人所居住的聚落。另一種說法是深澳岬角的巨岩壁從側面看, 輪廓神似印第安人酋長的臉龐, 所以被稱為「番仔澳」。番仔澳岬也就是深澳岬,係從深澳漁港附近延伸出去的小半島。
深澳岬角那長得像印第安人酋長的岩壁聲名大噪,成為深澳漁港的地標。隔著海灣,深澳岬角與基隆山、九份山城遙遙相對。基隆山(雞籠山),深澳灣,蕈岩群,九份山城,藍天白雲下,美景盡收眼底。早年九份所產黃金,皆經由深澳運出海外。
番子澳半島的砂岩地層在波浪、海風、烈日等大自然的營力作用下,形成特殊的海岸景觀,如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洞、蜂窩岩、海蝕溝、蕈狀石、生痕化石等,造型變化多端,值得花一天的時間慢慢探索與欣賞。尤其是像極大象的拱門,既奇特又壯觀,令人嘆為觀止。海蝕平台裂縫〈層理或節理〉長著低矮的植物,如濱排草、蔓荊等,而礁岩上也生長著石蓴等藻類。
在海蝕平台上除了觀賞海景之外,海濱植物也是極美,石板菜、濱排草正是花季,吸引蝴蝶到海濱賞景採蜜,潮間帶的石蓴、石花菜,為礁石鋪上美麗的色彩,在海蝕平台上探索,還有生痕化石及美麗的漂流木。走到一處海崖灣澳,這裡可以眺望八斗子、基隆嶼海域,而海崖上各式各樣突兀的岩塊,造型很像各種動物,或像恐龍,或像松鼠,或像獅子,或像青蛙,都一致朝海凝望,狀極動人。
番仔澳南港層砂岩中含大量鈣質結核,耐蝕性高,故發育數百個蕈岩群。來到岬角較高處,則出現大片的蕈狀岩,岩面呈蜂窩狀再向前走,到了懸崖頂。岬角邊緣出現一巨大的海蝕拱門,洞高十餘公尺,海風從岬洞通過時,會呼呼作聲。海蝕洞矗立於懸崖峭壁旁,更為奇險。懸崖岬角像是一頭巨象,海蝕拱門細長彎曲的石塊則宛如巨象的長鼻伸向大海汲水,象頭與象鼻之間的空隙形成這拱門的景觀。
繼續往番仔澳岬尖端走去,這裡的蕈狀石最美,且造型變化多端,有的像怪獸,有的像一棵大花生,十分有趣。地面上也有各種生痕化石,也有漂流木,美不勝收,欣賞不完。其中最特殊的小地形是與蕈狀石連結在一起的板狀砂岩,像一堵矮牆,而長期受浪潮侵蝕,海風砂粒的鑽蝕,牆面被鑿穿形成橢圓形的石窗。欣賞了海天景色,看了石窗中的圖畫,繼續走到大海拱的背面,這裡有一條深邃的海蝕溝,海浪衝擊海蝕溝,發出巨大的聲響,展現了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威力。這個區域的特點是地面上化石很多,堪稱番仔澳岬的化石區,有完整的扇貝,有成堆的貝類碎片,還有大大小小,形狀優美的壺穴,讓人目不暇給。
番仔澳岬海蝕平台上的蜂窩岩
番仔澳岬原始乾淨的海蝕平台
海崖上,動物群聚,有松鼠、青蛙...(砂岩層的結核經差異風化而成)
如象頭的大海拱
深邃的海蝕溝番仔澳前端的海溝
生痕化石
海水運動對陸地造成的破壞,稱為海蝕作用。常見的海蝕地形有海蝕崖、海蝕台、海蝕洞、海蝕柱等。海水運動對海岸地區會產生海蝕作用,以波浪的侵蝕力最大。岩岸地區海蝕作用強烈,形成各種海蝕地形。由於波浪不斷的拍打侵蝕,在海岸邊形成陡峭的海崖;在海崖下方,近海面處形成向內凹入的海蝕凹壁。海蝕凹壁如繼續發展,上方的崖壁常因此崩塌,造成海崖後退,在原海崖處形成與海平面同高度的海蝕平台。強烈的海蝕作用,有時會沿著海崖的裂縫進行侵蝕,形成海蝕洞。海蝕洞若被海水貫穿,則成為海蝕門;侵蝕若持續進行,海蝕門上方的岩塊崩塌之後,形成孤立的海蝕柱。 順序為海蝕崖→海蝕凹壁→海蝕洞→海蝕門→海蝕柱→波蝕棚。番子澳半島的砂岩地層在波浪、海風、烈日等大自然的營力作用下,形成特殊的海岸景觀,如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洞、蜂窩岩、海蝕溝、蕈狀石、生痕化石等,造型變化多端,值得花一天的時間慢慢探索與欣賞。尤其是像極大象的拱門,既奇特又壯觀,令人嘆為觀止。海蝕平台裂縫〈層理或節理〉長著低矮的植物,如濱排草、蔓荊等,而礁岩上也生長著石蓴等藻類。
在海蝕平台上除了觀賞海景之外,海濱植物也是極美,石板菜、濱排草正是花季,吸引蝴蝶到海濱賞景採蜜,潮間帶的石蓴、石花菜,為礁石鋪上美麗的色彩,在海蝕平台上探索,還有生痕化石及美麗的漂流木。走到一處海崖灣澳,這裡可以眺望八斗子、基隆嶼海域,而海崖上各式各樣突兀的岩塊,造型很像各種動物,或像恐龍,或像松鼠,或像獅子,或像青蛙,都一致朝海凝望,狀極動人。
番仔澳南港層砂岩中含大量鈣質結核,耐蝕性高,故發育數百個蕈岩群。來到岬角較高處,則出現大片的蕈狀岩,岩面呈蜂窩狀再向前走,到了懸崖頂。岬角邊緣出現一巨大的海蝕拱門,洞高十餘公尺,海風從岬洞通過時,會呼呼作聲。海蝕洞矗立於懸崖峭壁旁,更為奇險。懸崖岬角像是一頭巨象,海蝕拱門細長彎曲的石塊則宛如巨象的長鼻伸向大海汲水,象頭與象鼻之間的空隙形成這拱門的景觀。
繼續往番仔澳岬尖端走去,這裡的蕈狀石最美,且造型變化多端,有的像怪獸,有的像一棵大花生,十分有趣。地面上也有各種生痕化石,也有漂流木,美不勝收,欣賞不完。其中最特殊的小地形是與蕈狀石連結在一起的板狀砂岩,像一堵矮牆,而長期受浪潮侵蝕,海風砂粒的鑽蝕,牆面被鑿穿形成橢圓形的石窗。欣賞了海天景色,看了石窗中的圖畫,繼續走到大海拱的背面,這裡有一條深邃的海蝕溝,海浪衝擊海蝕溝,發出巨大的聲響,展現了令人敬畏的大自然威力。這個區域的特點是地面上化石很多,堪稱番仔澳岬的化石區,有完整的扇貝,有成堆的貝類碎片,還有大大小小,形狀優美的壺穴,讓人目不暇給。
番仔澳岬海蝕平台上的蜂窩岩
番仔澳岬原始乾淨的海蝕平台
海崖上,動物群聚,有松鼠、青蛙...(砂岩層的結核經差異風化而成)
如象頭的大海拱
深邃的海蝕溝番仔澳前端的海溝
生痕化石
海蝕崖波浪是造就海岸地形的藝術家。海岸受波浪侵蝕而成的陡崖,稱為海蝕崖。海蝕崖的下方常會因海蝕作用成為海蝕凹壁(notch),多節理的凹壁則常發育成海蝕洞。晚期時,海蝕崖逐漸後退,崖的下方會形成海蝕平台。台灣北部海岸有非常壯觀的海崖景觀。
海蝕台海蝕崖經海浪不斷地沖刷會逐漸崩退,形成幾與海平面等高的平坦岩床,稱為海蝕台。一般的海蝕台略向海的方向傾斜,並經常散希著許多由海蝕崖上崩落的岩塊。
海蝕崖與海蝕平台
海蝕崖與海蝕平台
豆腐岩 台灣東北海岸及花東海岸常可看到海蝕台的地形。海蝕作用加上風化及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平坦岩床,則稱為海蝕棚。在台灣北部常可以看到海蝕棚地形,當地人稱之為豆腐岩。豆腐岩的形成是因為岩石受到擠壓形成兩組垂直的裂縫,這兩組裂縫將岩石表面畫出一格一格的格子,海水不斷的侵蝕裂縫,使得格線越來越深,顯現出格子狀的豆腐岩。
蕈狀岩 由於海浪長年沖刷著海蝕平台,較軟的岩層逐漸被往下侵蝕,質地較硬的石塊開始露出地面。海水繼續往下侵蝕,將石塊下較軟的岩層雕塑成脖子,將石塊越頂越高,形成蕈狀岩。海水和海風長年的侵蝕,使得蕈狀岩的脖子越來越細,細到無法負荷石塊重量時,脖子就斷裂了,頭部的石塊就滾落到地面,結束了蕈狀岩的一生。
蕈狀岩
蕈狀岩
而這些雕塑出天然之美的巖石作用,大約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風化作用
日照及海水的浸泡重複在海岸進行,使巖石不斷的忽乾忽濕,一會兒長出白色的結晶巖,一會兒溶解而去。這些重複乾濕,重複結晶,忽冷忽熱及日曬雨淋的作用,使海岸的巖石表層逐漸剝落及崩散。
生物作用
在高低潮之間,有許多海岸生物在此活動,牠們在這兒生活、居住,不斷消耗著海岸的巖石,這種作用稱為生物風化作用。
山崩作用
「重力」這個無所不在的地形營力,也到處展現他的威力。海岸的懸崖、陸上的陡坡旁,常見崩落的巖石和土堆,它們就是在重力的牽引下發生山崩,並由落石堆砌而成的。
波浪作用
海水經年累月不停地衝擊著海岸,藉著侵蝕、搬運和堆積的作用,塑造了海岸地形,如:海蝕崖、海蝕平臺、海蝕洞等。海水侵蝕陸地的方法包括:水力撞擊力量,空氣壓縮作用、磨蝕作用、擦蝕作用和溶蝕作用。
流水作用
地表水的流動造成雨溝、蝕溝和山谷地形。因此,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是陸地上地形作用最主要的營力。鼻頭角壯觀峻美的陸地地形,也是受此作用精雕細琢出來的。
土壤侵蝕作用
墜落的雨滴撞擊地面,迫使土粒崩散下移,地表的漫地流則有搬運的能力。當漫地流竄匯聚時,很容易將地面沖蝕出許多雨溝、蝕溝,而造成土壤流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