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多國語言習得活動網」的謝智翔今年30歲,通曉25種語言,朋友推崇他為「多語神人」。他謙虛地說,真正算得上精通的只有7種,所謂精通,就是通過語言認證、可以公開演講、能閱讀小說、教科書的程度。
他是天才嗎?其實他跟多數人一樣,12歲上國中才學英文,20歲才開始學習自己有興趣的其他外語。為什麼許多人學了十幾年的英文,卻苦於無法開口,而他卻能不斷學習外語,還學得這麼好?他一語道破:「考試是元凶。」考試扭曲了學語言真正的目的,要把語言學好,靠的不是背單字、學文法和考試,而是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溝通的慾望,以及正確的方法。
老師從來不稱讚他英文好
謝智翔在台大主修園藝暨生命科學系,輔修外文系,畢業後到美國堪薩斯大學進修語言學碩士,也曾到法國巴黎高等理工學院當交換學生。
20歲時,他在台大修了一門史嘉琳老師的課,啟發他對語言的興趣。史嘉琳老師在台大赫赫有名,不僅教學嚴謹認真,本人更精通數十種語言,謝智翔期許自己能像老師一樣厲害,可是,他再怎麼努力考高分,史嘉琳老師卻從沒稱讚他「英文好」,反而稱讚那些考試成績不如他的同學,他有點介意。「老師會跟別人說,Terry會很多種語言,卻從沒稱讚我的英文,就算我的成績非常好。」
後來,他發現就算成績再好,那些語言也不是「自己的」。他可以拼出艱澀難懂的單字,在各種語言檢定過關斬將,拿到令人讚嘆的分數:英文多益TOEIC 950、托福TOEFL CBT 280、GRE V720 Q800 4.5、日語舊制1級檢定、法文TCF C1級、DALF C1、德文TestDaf 17(4,4,4,5),也拿到土耳其語的Bogazici大學認定高級證書。然而,這些「考試語言」並不是他的生活語言,總覺得「用起來卡卡的,好像不是我的一部分。」
他曾到法國交換一年,修的課是病毒、生理這種艱深的科學,考試依然拿高分,可是他總覺得自己的法文用起來不自然。他也拿過DAAD的德國獎學金,上課、考試、檢定都沒問題,讀報紙看新聞也難不倒他,但仍感到格格不入。
相對於英文、法文、德文這些靠傳統方式學習的外語,日語是他「最舒服」的語言,因為他愛看動漫,為了看動漫而自學日文,學會日文懂得更多,看得更多、學得更多,如此不斷反覆正向回饋,雖然沒上過正式課程,考試卻都能通過,他也多次到日本旅行、長住。「日語就像是我的一部分,無法被奪走。」
學會了這麼多種語言之後,謝智翔開始對人類到底怎麼學語言、怎麼學才會更有效率產生了興趣,於是他開始了10年的「語言旅行」。從亞馬遜的熱帶雨林習得了克丘亞語(Quechua),也從坦尚尼亞學會了史瓦西利語;他開始研究神經生物學、認知科學,想了解人類學習語言的機制。
到亞馬遜雨林學克丘亞(Quechua)語
2012年,在堪薩斯大學念研究所時,他拿到獎學金,與一群美國碩博士研究生前往厄瓜多熱帶雨林研究克丘亞語(Quechua)。克丘亞語曾是印加帝國的官方語言,印加帝國遭西班牙人滅亡後,使用語言的人口銳減,但仍是南美洲分布最廣的原住民語言,約有1000多萬說克丘亞語的原住民分布在哥倫比亞、厄瓜多、祕魯、智利和玻利維亞等地。
近年來,南美洲民族主義興起,象徵固有文化的克丘亞語漸受重視,成為厄瓜多小學的必修科目,美國教育部也視克丘亞語為關鍵語言,提供聯邦經費推廣學習與研究;2015年,秘魯青少年還以克丘亞語翻唱麥克傑克森的名曲<The way you make me feel>,在網路廣為流傳。
其實,克丘亞語沒有「標準版本」,每個地方的克丘亞語都不同,有些能互通,有些不行,沒有那種「腔」是最標準的概念。謝智翔在厄瓜多研究的克丘亞語名叫「Napo Kichwa」,這種克丘亞語文獻不多,抵達亞馬遜叢林時,他處於「克丘亞文盲」狀態。
這恰巧是他探索語言本質的絕佳機會,他好奇,語言一定要先「學」過才會嗎? 如果連文字都沒有,該怎麼學?如果沒資料、沒老師,人可以自然學會語言嗎?第一次來到此地的外國傳教士如何學會克丘亞語?
如果背單字、學文法如果不是學語言的必要條件,那到底什麼是「學語言」?老師到底在「教」什麼呢?
第一次學克丘亞語就上手
他想到一個辦法:「小朋友怎麼學會語言,我就怎麼學!」他主動接觸當地人,先以西班牙語表達想和他們交朋友的意思,得到許可後,開始與當地人同進同出,聽他們說話,也學他們說話。
一開始完全聽不懂,但謝智翔很有耐心,他觀察、傾聽,「聽不懂也一直聽,像小朋友一樣學習。」3天後,雖然還不懂文法和拼音,卻已能表達隻字片語,必要時搭配比手劃腳,逐漸聽懂「吃飯、喝水、睡覺」這種簡單的詞彙,讓當地人非常意外。
負責語言研究計畫的營地團長的美國教授Dr. Swanson對他的進步相當驚嘆,特許他不需參加美國研究生每天3小時的「克丘亞語課程」,繼續用自己的方法學就好。
於是,謝智翔啟動自己的語言實驗:每天花8個小時跟當地人相處,即使聽不懂,也堅持「旁聽」。一個禮拜後,他了解Napo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掌握基本對話;一個月後,能獨自到不同部落探險,以克丘亞語到處交朋友;二個月後,他已完全融入,能跟著當地人上教堂,甚至還獲贈一本克丘亞語聖經。
相較之下,與他同時抵達亞馬遜雨林的37位來自美國各大學的碩博士研究生,依傳統語言學習法上課、練習、背單字並參加考試,兩個月後,沒有一個人學會說克丘亞語,回到美國後,早把克丘亞語忘光光。
謝智翔從亞馬遜雨林的克丘亞語經驗體悟到,即使是成人,也能在不懂單字和文法的情況下學會語言,因為人都是先學會母語,才上學識字,「識字、背單字、學文法」是人們掌握語言後才追加的任務,如果把追加任務當成主要任務,學語言的效率就會大打折扣。
掌握語言習得 人人都能學會多國語言
其實,謝智翔學會克丘亞語的過程,就是人類學會母語的縮影,被語言學家稱之為「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而一般傳統的學語言的方法則是「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
根據「語言習得」的原理,他與朋友創立了「多國語言習得活動網」,開創多語沙龍,希望幫助更多人學好語言、讓學語言成為生活享受。他相信,只要能掌握動機與目標、創造環境,調整觀念與態度,不管年紀多大,人人都能學會多種語言。
謝智翔提供「語言習得」的4個步驟給有興趣學習語言的讀者參考:
1.創造環境,用身體記憶
想學哪一種語言,就開始聽該種語言的自然對話或音樂,比如故事有聲書,聽不懂也沒關係,不需要思考意思,千萬別翻字典,讓自己沉浸其中,培養對語言的熟悉感。
2.跟讀
選一段演講或對話,聽一句、讀一句,務必讀出聲、像學唱歌一樣掌握旋律,每天固定跟讀15分鐘。
3.開口說
放下面子問題,勇敢開口說,比手劃腳也沒關係,意思到了就算數,拿出誠意,溝通最重要。
4.別被文字綁架
人是先學會語言才上學,聽說優先於讀寫,先學聽、再學說,腦中先有聲音就好。
謝智翔認為,學語言很簡單,也很難,難的不是語言本身,而是人。學語言很簡單,因為人與生俱來就有學語言的能力;學語言很難,因為成人必須跨越許多情緒障礙、打開各種內心糾結,才能邁向語言習得的自由境界。他露出靦腆的笑容說:「學習多語不是特權,每一個平凡的人都能學會!」
太有才拉真的要多開口說錯也沒關西慢慢我學會很多文字環境也是挺重要的喔普103 24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