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意即南中國海 (South China Sea),乃當十六世紀之時由葡萄牙人所命名 (一如同一時期台灣亦經命名為「福爾摩沙」)。這片廣袤海域,面積達350萬平方公里;是現今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也是全球重大衝突熱點。在台灣、中國、越南、菲律賓、法國、印尼等六大南海主權聲索國中,存有最複雜政治糾葛者就是台灣與中國。每遇他國質疑,台灣的國民黨官員輒曰:無論就歷史、地理及國際法而言,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及周遭水域皆屬中華民國固有領土及水域。
南海U型線
目前南海紛爭中,台灣雖被有意無意邊緣化,其實台灣才是化解紛爭的關鍵所在。大約三萬年前,據信台灣人祖先由印支半島抵達台灣,在將近萬餘年的孤立期間造就了本身特有的文化,終而台灣成為日後南島民族的原鄉。一萬七千年前,由於海平面上升百餘公尺,台灣及東南亞各島嶼因不再陸連著歐亞大陸而先後浮現,也形成了今日稱為南海的「半閉海」。五千年前,南島民族開始逐島遷移往外擴散,進行往南、往西或東的「走出台灣」模式;此其間,南島民族即已縱橫於南海這片廣袤海域。南島民族本屬海洋民族,憑藉其精湛的航海技術從事捕魚、海上貿易等活動;然而,部落各自為政,並無國家組織或疆域劃分概念。
固定邊界、領土主權等概念,一百多年前才在東南亞出現。二十世紀初期,南海開始發生主權爭奪。先是日本政府於1919年許可一家公司在南沙採礦;法國也在1930年占領南威島(置於交趾支那管轄之下),並於1933年宣布兼併南沙九個小島。至於中國,直到二十世紀初,其所有官方地圖仍標示海南島為國土最南端;而1914年12月出版的《中華民國地理新圖》,也只是首次劃入東沙和西沙。1935年1月,中國「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列出南海132個島礁沙洲的中文名稱 (譯自英文地圖的紙上作業,其中錯譯、誤譯所在多有)。
二戰期間,日本於1939年佔領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和東沙群島,並劃歸予台灣總督府高雄州管轄 (當時所稱「新南群島」即是南沙群島);尤其自1942年5月菲境美軍投降後,幾乎整個南海成為千年首見由周邊單一國家所管控的「日本湖」。
戰後,蔣介石奉盟軍之命於1945年10月接收台灣;翌年年底,蔣從美國取得四艘除役軍艦,分別前往接收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 (此即南沙太平島、中業島及西沙永興島、中建島之命名由來)。1948年2月,新訂《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發表,其中附有新完成的《南海諸島位置圖》 (島礁總數增為159個) 及一個大U字形的南海「十一段線」;1953年,中國共產黨為對越共示好而取消東京灣旁的兩段線,此後南海「十一段線」只剩「九段線」。
中國在永暑礁修建機場跑道(法新社資料照)
其實,二戰末期當日軍開始節節敗退之時,盟國即開始討論戰後究應如何處置南海諸島;但除了不讓日本繼續保有以外,其餘仍持模糊立場。1951年《舊金山和約》簽訂,其中載明日本放棄台灣、澎湖,以及放棄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1952年《台北和約》第二條亦規定:日本業已放棄對於台灣及澎湖群島以及南沙群島和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由此可見,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已被盟國視為台灣的附屬島嶼,而與中國無涉。
然而,中國在1970年代開始進行以爭奪島礁和控制海面為手段的南海戰略。雖然歷史上未曾領有任何島礁,也未立碑宣示主權,中國卻仗著強大武力為後盾,在南沙群島現有五十餘座島礁中強佔其中七座,並於近年大肆展開抽沙填礁擴建工程。中國顯然意圖造成既成事實,唯國際法清楚規定,填海造陸並不能改變地理上海域,也不能改變領海或專屬經濟海域。或許中國可以主張鄰近海南島而以永興島為主的西沙宣德群島,但須在台灣不反對的前提之下。畢竟,南中國海並不屬於中國。【取自民報】
j10222
回覆刪除他們不應該填海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