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孩子》紀錄片

《太陽的孩子》鄭有傑:為何台灣人做自己這麼難?

2015/09/27 08:29
〔記者鄒念祖/專訪〕電影《太陽的孩子》講述花蓮原住民復育梯田的故事,乍看很遙遠,卻引發強大的共鳴。它誠實說出台灣人共同的處境,不吶喊、不悲情,自然展現出「有一種力量叫溫柔」。
導演勒嘎‧舒米在台南長大,退伍後回到花蓮陪媽媽,突然發現故鄉這麼陌生。他雖不是電影科班,想要透過鏡頭拉近與故鄉的距離,把母親復育梯田的過程拍成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導演鄭有傑深受感動,找勒嘎一起改拍成劇情片《太陽的孩子》。
《太陽的孩子》質問「土地沒了,家也沒了,我們要到哪裡去?」鄭有傑想要藉由電影連結人與人的同理心,讓大家瞭解土地對原住民的意義。不像漢人聽到土地就問:「一坪多少錢?」原住民不認為土地屬於人,人只是跟大自然借用資源,不管是山、海、還是人,一樣都是「太陽的孩子」。
女主角阿洛在片中提到小時候參加演講比賽,必須努力隱藏原住民口音,模仿漢人。勒嘎說這是所有原住民在都市求生的共同經驗,鄭有傑說:「其實我們整個國家都在演戲,例如有些台灣人去中國,也會去掉台灣腔。為何我們要做自己這麼困難?這表示我們離多元文化還非常遙遠。」
勒嘎也說:「台灣明明可以很多元,但卻都想要變成台北,好像沒有幾K就不是人,但其實沒了生活,就沒有文化。」

劇情簡介
第17屆台北電影獎觀眾票選獎,2015年新加坡國際電影節開幕片。《的孩子》鄭有傑與勒嘎‧舒米共同執導,取材自勒嘎‧舒米的母親舒米‧如妮推動水梯田溼地復育的真實經歷。為了給父親與孩子更好的生活,即便不捨仍獨自前往大城市打拼的林秀伶,有個美麗的阿美族名字Panay,有「稻穀」的含意。Panay因為父親病倒而再次回到家鄉,她記憶中的故鄉花蓮是個海天一色,風中飄揚著金黃稻穗的豐饒之地。怎知此次返家,卻看見村莊裡湧入大量的遊覽車,一畝畝從小養育她與族人長大的良田卻變成了觀光飯店,她毅然決然決定回到家鄉,重新學習農耕知識與技術復育梯田,只希望留住童年記憶裡那個美麗的家給下一代。然而她所面對的困難,不只是被破壞的家園、離鄉的年輕人與「賣田換進步」的觀念,眼裡只有「發展」與「利益」的政府機構,更成為她實現夢想的最大阻力。
延伸閱讀
    演員介紹
    阿洛是花蓮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人。是音樂創作人與歌手,也是電視台主持人,更是文學博士班的高材生。長輩將她取名為阿洛,是為了呼應阿美族神話中的「唱歌,是為了討神喜悅」.
    關於導演
    因母親舒米的ㄧ個理念,想要復耕荒廢二十年的梯田,勒嘎首次拿起了攝影機記錄整個過程,起初對影像記錄與製作毫無概念,在拍攝兩年後完成了個人首部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