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尋訪桃花源課程第二堂上課內容~專題演講『桃步走』介紹

2014年,一群出身桃園、在外求學的大學生,組成桃步走行動團隊,由一場探索桃園的營隊為開端,回到家鄉關注議題、尋訪故事。

兩年多來,我們辦展覽、辦講座、寫報導、編輯線上刊物、紀錄影像,在議題書堆中翻找、在城鄉街景間走踏,逐漸將關注聚焦在桃園舊市區,愈深入探討,愈發現這處桃園最早發展區域的豐富文史,也直接面對著舊市區沒落而生的種種問題。

這次,隨著成員開始畢業步入社會,桃步走決定向前邁進一大步,建立由團隊進駐的共同˙工作室,「逃圍」將會是我們執行各項實驗性機制的基地,更是在舊市區引入新形態工作方式、藝術行動,並建立在地社群連結的自由空間。


「回家」的可能性 走入桃園舊市區

離家到外地求學之後,才用更清晰的目光審視自己的家鄉,面對朋友問起「桃園有什麼好玩?」「桃園有什麼特色?」等問題時,總難以自信和具體地回答些什麼,從家與外地間的通勤、往返中建構出的家鄉視野,也侷限在固定時間、空間內,只有從實際走訪、認識之中,才能找尋答案的依稀輪廓。

又有人問,「為何被玩這件事限制住呢?」

走出桃園站前,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穿梭,筆直地沿中正路走去,川流的人群卻在舊市區止息。

每一個人都有來處,當我們報上來處,獨獨為了往更遠的遠方前進,與舟車勞頓一齊埋入記憶深處的,卻只是擁擠卻必經的交通節點,只是消費慾望匯聚的商品集散場。

回到桃園辦起讀書會、展覽、到各處實地採訪,逐漸地認識身懷本領的各方人物,他們是將計畫付諸實行的實踐者;是在各縣市間四處奔走的串連者;是滿懷熱情與意念的創作者;也是時時刻刻生活在此的居住者。

這些生活在桃園的人們,需要一個「有趣」的地方,座落在交通往來相對便利的地點,擁抱常民生活的文化及歷史,在可變的城市環境中尋求可能,為自由工作者、執行各種計劃的團隊提供彈性、舒適的空間,為公共議題倡議的聲響產生匯聚的機會。




▍2014


▓「桃‧步走 探索×慢走×劇場」營隊
炎炎暑假裡,舉辦「桃‧步走 探索×慢走×劇場」營隊,目標讓更多桃園的高中生認識在地議題。我們走訪了觀新藻礁保護區桃園航空城自救會,邀請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演講,並以肢體工作坊的方式,由淑雅老師帶領身體雕塑,解釋議題中的對立關係。

真正的貼近認識我們家鄉所發生的事,親身感受到的衝擊一直盤旋在心中,也一直想要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和行動。暑假末段的日子,營隊之後又加入了幾位成員,我們開讀書會、共識會討論團隊方向,整體運作方式也基本確立。


▓ 論壇劇場《徵扎》
透過暑假四天的劇本工作坊、開學後持續利用週末時間準備、排練。正值期中的十月,在大學生論壇劇場《徵扎》中,我們實際以演出方式與觀眾互動,引導大家思考劇中土地徵收議題中的壓迫與被壓迫關係,也鼓勵大家關心桃園現正發生的大小事。

▍2015

▓ 桃園【視區】映像展




「生活所市—一週桃園行動計畫」



▓ 我市論壇



▓《桃生方式

▍2016

 《過溪行》
我們如何將所學、理念與未來職業結合,並且同時回應在舊市區所觀察到的問題,促使桃步走決定在舊市區,經營「逃圍(Tao-Way)」,結合對在地議題的關注來進行主題企劃和創作,協助有意在桃園落腳生根的青年找到在此工作與生活的位置、媒合桃園在地既有的藝術工作者(品牌),建立這個世代獨特的生活場域,讓所有生活於此之人不再「生活在他方」,關於城市的故事也才能一直一直地說下去。
最最開始的桃步走

用一個更加了解桃園的營隊作為開頭,我們是一群在桃園長大,四散各地讀書的大學青年離開家鄉後,總不時被問起「桃園有甚麼?」 面對這個問題,除了支支吾吾,還真想不起甚麼。看得到的,都是新建設的、沒有印象的… 印象中的,卻好像都已被快速的變動掩蓋,推平,仔細一想,我們真的仔細看過他嗎?
我們,真的生活在桃園嗎?
我們,真的是「桃園人」?

不管飄到哪裡,有根的地方才是家鄉,回來正視自己的家鄉,我們就會有走下去的能量。

我們回到桃園來關心桃園事,透過閱讀、討論和走訪,進一步以攝影、文字、網路作為發聲方式,自己對家鄉更加認識,也傳達給更多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