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貧困的非洲,過去10年來,多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學者,開始以另一種方式協助最底層的貧民,能夠脫離赤貧的生活,就是美國和拉丁美洲國家行之有年的現金移轉(cash transfer),且不附帶任何條件。
■As with any social welfare program, how well giving away cash works depends on a wide variety of factors - such as who's doling out the checks, how much they're giving, how often, and what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they're trying to improve.
非洲南部賴索托王國首都馬賽魯,堪稱國際性慈善或公益組織的重鎮,這個被包圍在南非境內的全球最大國中之國貧困異常。超過半數國民每日所得低於該國貧窮線門檻─1.08美元(約台幣33.6元)以下;全國5歲以下幼童有1╱3都營養不良。如何讓非洲貧民變得不那麼窮,成為這些國際組織努力的方向。
愈來愈多政府、非政府組織及學者專家現在反而主張,應該以無條件給錢的方式改善貧民生活。某方面來說,給錢不是新招,美國福利金制度已實行近百年。但另一方面,這方法牴觸國際團體的傳統思維,給錢是否讓人過度依賴?如果可以給錢了事,慈善組織人員還能做什麼?
現金移轉 改善貧窮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賴索托分處的社會政策官員塔泥─拉瑪席克坦言,給錢並非消滅貧窮的萬靈丹,但能很大程度減輕貧窮。這個單位為政府的現金移轉方案提供技術支援,把小額款項移交給家有孩童的貧戶。
捐贈者只要捐款,讓窮人的生活很快得到改善,是這做法的吸引人之處,代表可跳過層層交疊、繁文縟節的官僚體系,雖然較不必受到監督,但資源也更少。
由兩名哈佛學者創立的公益組織GiveDirectly,就是在東非無條件發放現金給窮人。創辦人之一的費耶說,這種方式「讓窮人可以選擇,而不是由我決定」。GiveDirectly在美國矽谷籌款大有斬獲,谷歌2012年捐出240萬美元,去年臉書共同創辦人莫斯科維茨與其妻,宣布捐贈個人資產2,500萬美元給該組織,「政府和捐助者每年砸幾百億美元降低貧窮,但對受惠對象來說,錢該怎麼用,他們卻少有發言權。」
但給錢並非一勞永逸的手段。就如各種社福方案,給現金的成效取決於多個因素,如由誰負責發放支票,給多少錢,給錢的頻率,以及希望在哪方面改善貧民的生活。
GiveDirectly的給錢方式為一次性發放(1,000美元),和政府每月撥發一次福利金大不相同。一份關於GiveDirectly方案的研究也顯示,一次性給付較大金額,能讓貧民快速取得他們過去不可能負擔的昂貴資產,如一群牛或更堅固的屋頂;但研究也指出,隨著時間過去,這項策略的邊際效應也會遞減。
世界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歐茲勒和團隊曾針對一群領取助學金的馬拉威女學生進行追蹤,她們每月無條件可領小額款項(10美元或以下)。研究人員發現,她們接受資助期間的成效令人刮目相看,女孩們大多繼續求學,因此延後結婚生育。但在方案結束的5年內,所有的成效都完全倒退回原點。
2014年一項針對賴索托兒童福利方案的分析,也產生類似結果,接受資助的家庭生活水準逐步提升,孩子們都去上學,擁有自己的鞋子,吃得更豐盛,當地經濟獲得改善。但研究卻無法下定論,方案的目的究竟是要讓最窮的底層貧民遠離赤貧,還是要讓他們完全脫貧。
根本問題 難以解決
也因此,政府部門和慈善組織,都把其他計畫置於現金移轉之上,紛紛推出開發方案幫助農人以補助款建造更具效能、更能抗旱的農地,或訓練婦女儲蓄等等。賴索托社會發展部長列羅特羅指出,現金移轉只能讓人過一天舒適生活,光靠給錢只能治標,不能解決貧窮和失業等根本問題。
拉丁美洲的現金移轉計畫行之有年,且多半需要附帶條件,但在非洲,某些條件對貧民來說太過奢侈,且法令繁瑣,因此大多數國家均不願附加條件。不過,儘管無需條件就可領現金,仍無法激發社會變革,統計顯示,賴索托60%領取兒童助學金的家庭,都把錢用在更基本的花費─食物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