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3
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訪問非洲三國,分別為烏干達、
剛果(布)和塞內加爾,並於12月20日回覆官方新華社的書面訪問。
楊潔箎其間直言:「中國對非合作不針對協力廠商。有些人不願看到中非
關係發展,製造不實言論抹黑攻擊中非合作,這些不負責任的做法早已
受到中非雙方和國際社會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
中方投資被指加劇貧富懸殊
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規劃以來,六七年間不斷遇到諸多批評,其中《紐約時報》在2017年所刊專題報道最能體現箇中脈絡。
該報道開以〈中國式新殖民主義〉為題,其中以納米比亞為例,指中國修建公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協助當地抵禦經濟衰退:「如果沒有他們,這些項目或許永遠修不起來。」可是報道隨即表示:「然而,對一些納米比亞人來說,中國的大量貸款和投資看上去不太像自由,更像是一種新的殖民主義形式。」
文中所指「新殖民主義」涵蓋多個範疇,首先是納米比亞要借錢以大興土木,背負龐大債務,然後項目亦未能降低當地失業率:「此外,過去幾個月裡一系列涉及中國人的醜聞,包括逃稅、洗錢和偷獵瀕危野生動物。」總之中國的投資被指只能惠及一部份人,轉而加劇貧富懸殊問題。
歐美財團與西非可可農
近年美國官方亦提出「債務陷阱說」,批評中國的海外基建項目,其中以副總統彭斯去年的對華政策演說最具代表性:「今天,中國為亞洲、非洲、歐洲甚至拉丁美洲的政府提供數千億美元的基礎建設貸款。但這些貸款的條款就算從好的方面來看,也是不透明,而且帶來的利益一面倒地流向北京。」
其實單講非洲情形,今年Netflix節目《Rotten》最新一季就有一集介紹,歐美大財團壟斷可可豆市場,賺取豐厚利潤,並對市場價格有主導權。至於處於產業鏈末端的西非可可農,完全缺乏議價能力,辛苦經營亦僅能糊口,利潤由大財團分派到層層中介商,到了農民手上已所餘無幾。
西非可可農辛苦經營亦僅能糊口。(Gettyimages / 視覺中國)
在象牙海岸,農夫為求滿足國際市場需求,焚燒國家公園以清空土地,種植可可豆以謀生;中介商每次入村都要步步為營,甚至喬裝換身份,唯恐遭不法份子攔途劫殺。長久以來,歐美大財團置若罔聞,發達國家亦不聞不問,消費者更留意不到口腹之欲的「人道成本」。
如何爭取最有利的結果?
西方陣營質疑中國布下「債務陷阱」,藉此擴張在非洲的影響力;中國則反指西方「雙重標準」,大財團才是「經濟殖民」非洲。在沒完沒了的爭拗中,潛台詞不外乎是非洲各國應該接受誰的「恩惠」,又或者應該接受誰的「剝削」,鮮有考慮到其實各國都有相當的自主權。
今年1月,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Folashade Soule在新聞平台The Conversation刊文,指出非洲各國應付中國的經濟外交,各有不同成果,有些爭取到較優惠的條件,另一些則淪為醜聞。該文重心不在於批評或讚賞中國的投資,而是探討當地政府如何爭取最有利的結果。
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於2018年9月3日至4日在北京舉行。(資料圖片)
毫無疑問,中國是強勢一方,但非洲國家也不是毫無籌碼。首先中國希望輸出「退剩產能」,開拓非洲市場,沒有所謂單方面「施恩」,其次是除了中國,南韓和阿聯酋都可以是資金來源,支援基建項目,於此北京並未壟斷市場。不過Soule的重點始終落在「組織能力」和「認知差距」。
該文列舉多個例子,指出政府高層應該統一事權,不要任由技術官員各自談判,以防因缺少對華經驗而操之過急,又或乘亂貪污瀆職。另一方面,Soule建議官員聘請熟識中國事務的國際律師行,從而摸通中方各機關的運作,掌握不同規範和借貸條件,知己知彼以期營造未至於一面倒的協商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