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德國外交部「跨大西洋合作協調專員」彼得・拜爾(Peter Beyer)表示,「歐洲必須和美國肩並肩,共同面對來自中國的巨大挑戰。」。他同時指出,「美中之間的新冷戰已經開始,並將塑造本世紀的面貌。」。
德國外交部「跨大西洋社會、文化、信息政策合作協調專員」彼得・拜爾(Peter Beyer)是德國外交部7名協調專員之一,2018年4月上任。德國外交部協調專員的職能是以獨立及提供諮詢的方式支持外交部的工作。
2019年11月底、12月初訪問北京、上海和華盛頓前,彼得・拜爾他曾發表聲明表示,:「美中關係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21世紀的世界格局。德國和歐洲必須在這一架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正如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所預言,本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德國將繼續堅決站在美國一邊,對此毫無疑問。但和北京進行深入對話也很重要。」
今年7月美中互相關閉一個領事館的事件發生後 ,這位與梅克爾同屬「基民盟」的政治家對美中之間衝突不斷加劇表示憂慮。他向媒體表示,「我們正在經歷冷戰2.0的開始,盡管很多情況不同於當時的美蘇衝突。「盡管對美國關閉一個中國駐美領事館表示難以理解,但他強調,德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方向和美中衝突激化前沒有變化,德國致力於良好的、緊密地跨大西洋關係,「美國是我們在歐盟以外最大的伙伴,這將繼續下去。」談到中國,他說:「中國人是重要貿易伙伴和系統性對手,我們幾乎沒有共同價值觀。「他還表示,華盛頓和北京之間對抗不斷增加,迫使歐洲人必須更加獨立:「毫無疑問的是,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競爭將給今後幾十年打上烙印。德國和歐洲必須給自己定位。」
時隔兩個月後,德國對自己的定位顯然已經更加明確。在此期間,中歐峰會凸顯雙方在貿易、氣候、香港、台灣、新疆、疫情等方面都存在重大分歧;德中人權對話無果而終,德國外交部在香港、新疆問題上發出呼籲,卻在中方那裡屢屢碰壁,而反對黨批評德國政府對華政策過於以經濟為導向的聲音卻不斷提高。
9月初,德國政府推出印太政策指導方針,確定與東協、印度等拓展伙伴關係,有分析認為,這也是側面向中國發出信號,讓中國看到,德國在亞洲尋求加強和其他國家的關係。
作為跨大西洋合作協調專員的彼得・拜爾日前接受法新社採訪,言辭更為明確。他表示,無論十一月三日美國大選最終結果為何,歐洲和美國必須共同面對「與中國的新冷戰」。他強調,歐美之間的共同利益多於分歧,「歐洲必須和美國肩並肩,共同面對來自中國的巨大挑戰」。他還指出,「美中之間的新冷戰已經開始,並將塑造本世紀的面貌。」
拜爾認為,在中國和伊朗的問題上,美國和歐洲的利益「相似,有時還完全相同」。他對雙方目前在若干議題上無法找到共同點感到沮喪,比如在新冠疫情期間對世界衛生組織的支持、約束伊朗核野心,以及對應氣候變遷等方面。
他還表示,歐美聯盟在戰後數十年的合作奠定了自由、民主、和平與繁榮等所謂「老派價值觀」的基礎,「必須記住美國交給我們這些價值觀,我們對此仍然非常感激」,而這些價值觀與中國」獨裁、缺乏新聞自由和人權、數位化監控、壓迫維族和港人、破壞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就德美關係,拜爾表示,川普和梅克爾在伊朗、貿易、北約和氣候問題上四年來頻生摩擦,因此德國覺得和拜登合作較為輕鬆並不是什麼秘密。不過,他說,絕不會天真地以為,一旦拜登當選,所有分歧就會迎刃而解,開啟黃金時代。此外,他還認為,即便川普連任成功,西方世界內部也不會崩解,因為歐洲和美國國會以及美國各州都緊密合作:「誰入主白宮的確重要,但不會主宰跨大西洋友誼。華盛頓,尤其是美國不只是白宮。」(相關報導:華爾街日報》賣礦泉水擠下馬化騰!「農夫山泉」鐘睒睒成中國新首富|更多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