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休耕賺更多 間接鼓勵農民廢耕




剛插秧的水田旁邊雜草蔓延,生氣盎然的農地與死氣沉沉的休耕地形成強烈的對比,「穀東俱樂部」發起人賴青松形容,這是「一個農村、兩個世界」。

政府每年支出的休耕補助高達一百零六億元,如種植綠肥、景觀作物每公頃每期作補助四萬五千元,若僅翻耕者則補助三萬四千元。根據農糧署統計,二期休耕面積約二十二萬公頃,其中六萬公頃是兩期皆休耕、十萬公頃只休耕一期,耕作面積僅不到二十六萬公頃,休耕地幾乎快接近耕作面積。

補助超過農民種田所得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村雖然仍看得到翠綠農田環繞山城,但兩河文化協會理事長姜信淇說,南埔從前是北埔鄉的穀倉,供應北埔之外,還賣到竹東、寶山,甚至新竹,但現在南埔村七十幾公頃的水田,耕作的只剩下三分之一。宜蘭員山鄉更慘,以前有二千公頃農田投入生產,現僅剩五百公頃在耕作。

「休耕補助遠超過農民實際種田所得,誰還想要耕作?」台灣稻農公司董事長王得利拿起筆,仔細計算農民每公頃投入的成本,包括整地、插秧、除草、收割、烘乾與肥料、農藥等,就超過七萬元,以一公頃生產一萬台斤濕稻約可賣得十一萬元,農民實質所得不到四萬五千元,忙了大半年,所得遠低於休耕補助,如果遇到颱風或天災,注定血本無歸。

休耕地荒蕪 影響實際耕地作業

休耕政策也帶給實際耕作農民困擾。賴青松說,休耕地沒有農民固定巡邏,灌溉排水常出問題,他的田也受波及。想借田試驗自己的一些想法,卻因休耕政策「卡住」,農民不願意出借。也因為不算低的休耕補助,讓租地耕作者負擔沉重,一公頃農地至少要拿出與休耕補助一樣租金,農民才肯租地,成本要高出一倍。

農委會推出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說要活化休耕地,補助租地耕作者,卻要拿出契約才能申請。「農村是人情、人際關係社會,口頭約定取代一切。」賴青松租來的五甲地連一紙契約都沒有。王得利代耕的十二甲田也一樣。

獲得日本米食競賽特別優秀賞的稻農彭鏡興認為,人民勤奮是國家資產,但休耕補助政策等於讓土地放棄生產,不用種田還有錢可領,根本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卻也讓農民養成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觀念,這是國力的消耗,要如何教育、傳承下一代?

從過去兩萬三千元到現在的四萬五千元,休耕補助與老農津貼一樣,成了選舉加碼的工具。事實上,為了鼓勵休耕地投入生產,原本農委會今年計畫取消連續休耕二期的補助,改成一年休耕一期才有補助,卻在反彈聲中又讓步。不過,獅潭村還是有八十五歲的老農民無論穀價多低,還是要繼續種下去,每天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因為無法眼睜睜看著農田荒蕪,這是老農對土地的堅持,但老農還能做幾年?而下一代子孫會如何對待土地?是休耕抑或賣地蓋農舍?【取自自由時報】

 2009/5/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