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迪頓獨得
2015-10-13 04:49:12 經濟日報 編譯任中原、記者江睿智/綜合報導
任教美普林斯頓大學 鑽研消費、貧窮與福利分析 研究成果有助經濟理論運用於決策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英國出生、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經濟學家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獨得,以表彰他對「消費、貧窮與福利分析」領域的卓越貢獻。他的學說闡明人們如何做成消費決策及其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歐新社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的得獎頌辭指出:「在增進福祉與減少貧窮而設計經濟政策時,我們首先必須瞭解個人的消費選擇。迪頓使人們對此有更深入的瞭解,貢獻超越其他學者。他的研究將個人的詳細(消費)選擇與整體結果相連結,有助促進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與發展經濟學等領域的轉型」。
迪頓接受電話訪問表示,當他接到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電話通知時,「我正在夢鄉;我非常高興。正如許多經濟學家一樣,我知道有可能得獎,而我也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他將獲頒8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98萬美元)。
迪頓於1945年出生於英國愛丁堡,1974年獲得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83年起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迄今。
迪頓對經濟學做出三項不同的貢獻。第一,他闡釋消費者對個別產品的需求,如何隨著產品價格、個人所得及人口結構改變等因素而改變。
第二,他的研究,有助於調和個體經濟學與總體經濟學對消費行為的研究。第三,他針對開發中國家的貧窮問題進行廣泛的研究,並強調建立廣泛資料組合對消費者型態研究的重要性。
迪頓的貢獻,有助於使之前得獎者的經濟理論更可能運用於經濟決策,包括傅利曼、托賓、克魯曼及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師。
迪頓早期的研究有助於闡明消費者支出型態,及人們如何依據所得來調整消費。最近的研究聚焦於家庭調查,將發展經濟學從以整體資料為依據的理論領域,帶入到以詳細個別資料為基礎的實證領域。
最新著作是2013年出版的「大逃亡(The Great Escape)」,闡釋貧窮的根源及後續影響,時間跨越長達250年的經濟史研究。
經濟學獎是唯一非由諾貝爾親設的獎項,而是由瑞典央行於1968年所設。
他的貢獻...圍繞三層面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對經濟學的貢獻圍繞著三項核心問題。
第一,消費者面對各種不同產品時,如何分配支出?
回答此問題不僅需要解釋並預測實際的消費型態,且需對政策改變進行評估,例如消費稅變動等,都將影響不同群體的福利。
第二,社會的所得多少被花掉,多少用於儲蓄?
要解釋資本形成及景氣循環的幅度,必須了解長期間所得與消費的交互影響。正確的作法應該是把每個人依據個別所得調整之後的消費,予以加總計算。
第三,我們該如何最適當地衡量及分析福利與貧窮?
家庭消費水準非常適合用來分辨經濟發展背後的各種機制。可利用家庭資料來發現所得與卡路里攝取量的關係,及家庭性別歧視程度。
兩度來台 打造華人家庭資料庫
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曾兩度來台,並且協助中央研究院建立「華人動態家庭資料庫」。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昨(12)日表示,迪頓第一次來台是為了進行跨國消費行為研究,特地來台取得主計總處資料。第二次來台是在千禧年後,應邀參加中研院辦的人口轉型研討會。
朱敬一說,因為不同人口會有不同消費行為與型態,所以當時想到邀請迪頓來台參與研討會。兩人也因此建立起友誼,之後迪頓出版《了解消費》一書,還特地寄了簽名書送給朱敬一。朱敬一也邀請他擔任顧問,協助中研院建立「華人動態家庭資料庫」。
朱敬一以「非常有創意」來形容迪頓研究消費行為的方法。他說,迪頓擅長個體消費行為追蹤與分析,但要進行跨國研究或比較時,難以針對個體消費行為長期追蹤,於是他利用主計總處每年調查,將大樣本中非追蹤性的平均行為,一年一年整理,視為一個人的追蹤行為,以此資料進行跨國研究,這方法在當時十分特別。
中華經濟研究院長吳中書表示,迪頓的經濟學研究著重在個體消費行為、社會福利及貧窮議題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