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4/25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之三

4/23-4/25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之三

105 年度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地理實察
帶隊教授:楊貴三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講解及資料提供者)
課程表:
時間
4/23 (六)
第1天
4/24 (日)
第2天
4/25(一)
第3天
上午
◎報到集合(地點:左營高鐵站)
◎燕巢雞冠山(堤嶺、石灰岩、化石、番石榴產業)
◎烏山頂(泥火山、桃花心木)
◎新養女湖(泥火山噴火、土指)
◎新太陽谷(古亭坑層、泥岩惡地、惡地的人地關係)
◎寶來(河階)
◎甲仙公園(腱狀丘)
◎關東巷(氾濫原的變遷、河川襲奪)
◎小林(山崩、土石流、鹽水坑頁岩、糖恩山砂岩、球狀風化、不整合、河階、峽谷、遷村的選址)
◎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傳統民居)
◎七股潟湖、網子寮沙洲(潟湖、漁業、濱外沙洲、防風林、沙丘)
下午
◎青山(潮州斷層背衝斷層反斜崖)
◎茂林(曲流、離堆丘、紫斑蝶、魯凱族文化)
◎六龜18羅漢山(六龜礫岩、礫岩惡地、荖濃溪、中央線形、公路選線、遊客中心選址)
◎寶來(溫泉聚落、討論)
◎南化水庫(水壩的結構、水壩建築的地形地質條件、單面山、豬背嶺)
◎曾文溪大匏崙(泥岩惡地、基蝕坡堆積、滑走坡侵蝕、芒果產業)
◎頭社太上龍頭忠義廟(平埔族文化)
◎頂頭額沙洲(突堤、離岸堤、新月丘、橫沙丘、縱沙丘、圓頂丘、編籬定沙)
◎喜樹黃金海岸及茄萣海岸公園(突堤、離岸堤、海岸堆積及侵蝕)
住宿
寶來
臺南
解散
地點:臺南高鐵站

105/04/24(日)上午行程
◎寶來(河階)
◎甲仙公園(腱狀丘)
◎關東巷(氾濫原的變遷、河川襲奪)
◎小林(山崩、土石流、鹽水坑頁岩、糖恩山砂岩、球狀風化、不整合、河階、峽谷、遷村的選址)


以下資料主要來源 楊貴三教授編製"
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手冊

寶來(河階)
荖濃溪在這一段值得一提是特殊的地形景觀、河岸階地、沖積扇、河岸邊坡崩坍情形。河階地形在縱谷的兩側普遍可見,河道越彎曲發育愈廣大。大致以寶來為界,以南的河階地比較發達。河階地一般是古老河床的堆積物,也是卵石層堆積而成的。它們隆起的緣故,是因為河谷不斷的下切,而反映出地盤相對上昇運動。河流除了下切外,還有側切的能力,尤其河道彎曲的時候,對河岸的側切能力最強。當洪水其間,大水直攻彎曲河凹岸,引起河岸邊坡的沖刷、崩塌,這種作用是河川發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使河谷加寬,也使河岸邊坡不斷後退。仔細一看荖濃溪在此一段縱谷可以看見幾處大規模的河岸崩塌地。這些崩塌地是河流淤砂的主要來源,不僅河水污濁,也造成下游河床淤積。 

 寶來附近的荖濃溪左有寶來溪注入,可以清楚看見河階地形



流經寶來荖濃溪清澈的水流,明顯的曲流,蜿蜒向下流去


楠梓仙溪 

又稱旗山溪,發源於玉山西南坡,灌流於玉山脈 與阿里山脈 的大 烏山脈之間,呈標準縱谷 (河川與山脈走向平行)
楠梓仙溪的階地分布以「小林峽谷」為界,上游 那瑪夏區連續性較佳,以沖積扇階及岩石地為主下游自甲仙以下的階地連續性較佳,以岩石階地為主
  「楠梓仙溪」的圖片搜尋結果
楠梓仙溪原名「楠樟仙溪」,後因為記敘有誤而成「楠梓仙溪」,現今交通相關標誌與圖標設施皆已改名為「旗山溪」,惟在觀光、保育與地方上等相關方面仍稱「楠梓仙溪」,發源於嘉義縣阿里山東麓,鄒族語稱為Namasia即是「那瑪夏」,恰巧發音近似布農族語「很好」。旗山溪和荖濃溪是高屏溪的兩大支流,旗山溪流經高雄那瑪夏區(原三民鄉)、甲仙區、杉林區、旗山區,至嶺口與荖濃溪合流後,則改稱高屏溪,流域綿延全長約一百公里左右,最後在林園區流入台灣海峽。
 



 (一) 甲仙
甲仙區的歷史發展
甲仙區的歷史發展大至上從清朝年間開始,約在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有一名叫甲仙的人來到此地開墾,便以其名稱為地名,逐漸地有各地的閩粵人來到此地開墾定居,由於甲仙地理位置偏僻且交通不便,農業是當地居民主要的生活產業;西元1895年甲午戰爭台灣割讓給日本後,甲仙地區雖屬於台南府縣管轄但抗日活動頻仍,1897年隸屬於台南市蕃薯寮廳,1901年為楠梓仙溪東里,後來台灣總督府於此設置阿里關警察派出所實施高壓統治,1905年瘧疾大肆流行,由於甲仙地區遍佈樟林因此約有2000多名日人錢喜至此創立『台灣製腦拓殖會社』,並將阿里關庄更名為甲仙埔區;1902年將甲仙埔區更名為阿里關支廳並增設阿里關、東大邱園警察派出所和小林駐在所,1903與阿猴廳合併並更為甲仙埔支廳,1920年台灣總督府實施地方自治廢區更為甲仙庄、隸屬於高雄州旗山郡,至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光復後廢庄改鄉成立高雄市甲仙區並下轄東安村、西安村、和安村、大田村、寶隆村、關山村和小林村等7個村落至今。

早期居民住於楠梓仙溪旁的平原上,東邊平原土質肥沃,適合農耕;西邊平原土質較差,比較適合造林或種植果樹。 農業人口約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九十,主要農作物以水稻為主,其他以菸草、香蕉.豆類、甘蔗為副。近年來,水果以荔枝、龍眼、芒果、鳳梨、西印度櫻桃、網室木瓜等,產量逐年增加,其中又因網室木瓜用精良的栽種方式,不僅果實美觀,肉質肥厚鮮美,幾乎成為本鄉的代名詞。
  
  

鄉民祖籍以廣東省蕉嶺、梅縣居多,福建省福州、泉州、漳州次之。因而現在鄉內的新莊、月美、月眉、上平等四村居民大多為客家人。

腱狀丘

楠梓仙溪與其支流油礦溪舊河道 之間夾有腱狀丘,甲仙公園位在丘上。
    

   

 
甲仙公園

甲仙附近,階地有 6 階,聚落位於最低位的 FT11 上。甲仙至小林的河階,面積 較大者為四德巷(FT11)、關山(FT4)、五里埔(FT4),其中四德巷為扇階。關東巷階地,分為 FT1~FT3 三階,臨主流崖高 100 多公尺,可能為楠梓仙溪分流或北勢溪之階地,因主流之襲奪而遺留的斷頭河谷,現為支流油礦溪(班芝埔溪)之一源流區。
  
關東巷有楠梓仙溪襲奪油礦溪的現象,前者為襲奪河,下切近 100 公尺;後者為斷頭河,谷大水少,呈無能河狀態。
(當相鄰的兩河川有高低落差時,若位在較低海拔的河川上游,有向源頭侵蝕的現象,則易產生搶奪較高海拔河川源頭之「河川襲奪」現象,襲奪鄰河源頭者稱為搶水河,源頭遭襲奪者則稱斷頭河,這本屬自然現象。)

甲仙芋頭
來甲仙區除了可到甲仙公園和小林公廨等景點,也別忘了品嘗甲仙著名的芋頭料理、竹筍料理和好吃冰涼的芋仔冰。


 

   


平埔族公廨


目前高雄市的甲仙、阿里關、小林、內門等地區,尚存有平埔族人的精寄託之所-

公廨,裡面祭祀的主神是族人的祖先-阿立祖,公廨過去是族人祈福求安或尪姨作
法占問卜的地方,同時也是族人聚會、牽戲的活動重心。太祖是大滿族人的守護神,或稱阿立祖、阿立母…族人共有的太祖供於公廨中,不拜神像,而是以拜徵物;如
向神座、豬頭瞉柱等代表;太祖分靈則供奉於私人家中,奉於神龕左側的角落
(大滿族人認為這裡最大位),所以有壁角佛之稱。
   

 

  

平埔族人對神明的觀念,多來自祖靈,馬卡道族及大滿族人,更將祀壺視為祖靈的圖騰,被稱為拜壺民族,祀壺的大小、形狀、材質並無限制,只要開口縮小,內裝清水,上插青葉即可。
阿立祖信仰一般常視為一種拜壺文化,但實際上西拉雅族所崇拜的不是壺本身,而是壺中代表祖靈神力的水

平埔族祭拜的神靈是沒有形體的,所以在公廨內是看不到神像,只有看到祭拜用的米酒。
  
 客家人祭拜
甲仙鎮海軍墓
創建於清光緒12年(1886)臺灣三級古蹟,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五里埔58號前草坪,省道台
21線222.5公里旁。

光緒12年(1886)間,駐防臺灣府城(即今臺南市)的鎮海軍提督楊金龍、臺灣鎮總兵章高元,奉
巡撫劉銘傳之命率領所屬軍隊,以嘉義大埔為起點,向東開闢經甲仙埔、荖濃、寶來、關山,越八潼關(約今啞口)後,通抵大陂(今臺東池上)的橫貫道路(約今南橫公路路線)。是年3月,
楊金龍、章高元分別率領鎮海中軍的前營和正副兩營等展開拓建工程,在今甲仙區小林里
五里埔設置營壘駐防,兼作工寮。後因夏季炎熱,內山瘴氣過重,軍士兵多數水土不服,
病歿者百餘人,後葬於營壘東側,現存者有85座之多,即為鎮海軍墓。

鎮海軍墓的墓碑有銘文書寫者不多,僅27座,書寫方式各異,且銘文由尖物刻出,簡樸有力。

.雖略嫌草率,但肅殺之氣猶存,有如置身軍旅,為臺灣現存各墓埔所僅有。

由銘文可知這群官兵非同姓之家族兵,並且大多來自於湖南,墓群多為鎮海中軍前營之官兵。立碑時間多為光緒12年(1886)5月至9月,推測官兵疑似死於南臺灣酷暑下各種橫生的疾病。官兵袍澤相互照顧,為客死異鄉者草葬於營壘之側。墓碑石材多取自附近的板岩、砂岩。


墓碑軍籍多為鎮海中軍前營,亦有鎮海中軍右營者。前營之兵則有後哨、左哨之分,另有後哨第八隊之支隊名。由於墓葬區緊鄰鎮海中軍前營駐地營壘,故墓群可能屬於鎮海中軍前營之兵,但亦有可能屬章高元所領之部,故古蹟名為「鎮海軍墓」,以避專奪。此一墓園單為鎮海軍,甚至是鎮海中軍的塚埔,實為臺灣各墓地中所少見。

   

 

 


 



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高雄市甲仙區五里路50號
 小林村的居林最早是來自台南大武嶺一帶,在日據時期建村,因當地的日籍管理人姓小林,而命名為小林村。
當年88風災原本的小林村慘遭滅村,政府單位與村民溝通後,放棄了原地重建的打算,將村民另擇地安置,又因重建單位與地點不同,所以新小林村分成小林一村到三村,這次主要參訪的是一村,也是最接近原本小林村的五里埔社區。在小林一村這邊設有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活動中心、公廨,小林國小也在此重建,是村民重要的集會中心。

「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的前身是「小林平埔族館」,是原高雄縣政府為了復振平埔族文化,委請研究平埔文化多年的學者劉還月教授以及小林村平埔族耆老王天路先生所籌設,於1998年10月27日成立,是國內第一座以平埔歷史為主題的文物館。由於此館在莫拉克風災中遭到掩埋,後來便在重建計劃的協助推動下,另於甲仙五里埔永久屋基地重建,2012年3月正式開館營運。今年8月2日更在莫拉克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文化部等單位補助與協助下,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辦理相關展示工程,推出常設展「回家—小林村的故事」。在展示規劃製作過程中,邀請小林村民共同參與討論,展場隨處可見小林村民拍攝的影像及重新製作的打獵、生活工具展示,小林村民熱心地導覽述說在地的故事,現場示範牽戲、大鼓陣、牛犁陣跳法,教大家操作他們製作的狩獵陷阱,讓大家看到風災後的小林村民反而以更積極、堅強態度面對未來。
  

  

    
 

    


 

 


小林平埔族群文物館所策劃的「回家—小林村的故事」常設展
展覽內容包括記憶中的家、消失的家園、組合屋的日子、新家生活等四單元,透過口述記憶影像、文物、模型,搭配互動遊戲,以尋根探索型態呈現早期文獻記錄為「四社平埔」的大武壠族人如何來到這片土地建立家園、延續傳統;並刻劃經歷殤災的大武壠後裔如何展現堅韌意志聯手重建家園。希望藉由展覽呈現這塊土地的故事、經由村民尋覓那份歸鄉返家的情感,帶領大家一同探尋先民在這塊土地生活的痕跡,和逐漸被遺忘、消逝的的傳統文化,娓娓道出小林村從風災前、歷經災變到重建的故事。
 


 小林滅村


判釋 1904-2009 年間共 8 版地形圖、航空照片、正射影像等圖資影像,繪製谷床氾濫原上的地形分類圖,並以1948年的航空照片為基準,與日治時期圖資套疊比對, 確認旗山溪於 1904-1948 年間尚處於近自然狀態,其地形特徵反映出河流自然作用的方式與範圍。1948、1985、1999 年三套航空照片的比對結果則顯示,研究區的地形 與土地覆蓋在 20 世紀後半期有顯著的變化,隨著河川工事的興修,河道流路範圍逐 漸縮減,氾濫原上的人為開墾逐漸增加,並呈現由下游往上游逐步開發的趨勢。
2009 年莫拉克颱風在甲仙至小林段主河道原偏西側,颱風洪水主要向東側溢淹。值得注意的是,莫拉克颱風時旗山溪之洪水溢淹的範圍,皆為 20 世紀前半葉河岸工事興修前的河道流路或河岸低地,換句話說,莫拉克颱風之降雨規模和引發的洪水,雖造成多處堤防或護岸受損,但洪水溢淹區域並未超出過去之近自然狀態的河道範圍。






小林峽谷為楠梓仙溪橫切小林向斜北端圈合之地層而形成,形成峽谷的主要地層為中新世的糖恩山砂岩和紅花子層,地層緩傾、砂岩堅硬、對於河蝕抵抗特大等為峽谷地形形成之主因。

山崩:風化作用後所形成的岩塊、岩屑、土壤,受到重力作用而向下快速崩落 的現象,稱為山崩。 山崩之類型:落石、傾覆、滑動。 山崩發生的因素:坡度陡峭、坡頂負荷、水的影響、岩層破碎、人為開發。

小林村受災過程 民國 98 年(2009)8 月 8 日莫拉克颱風豪雨造成的山崩,大股土石流,先向西 摧毀小林村北部,歷時 110 秒;隨後向西北的小股土石流,在楠梓仙溪形成堰塞湖, 水位逐步增高,終在山崩後 30-50 分鐘後潰堤,挾帶巨量土石,造成第二次覆蓋全村, 小林村掩埋深度約 5-10 公尺,楠梓仙溪淤積厚度約 20 公尺。  

小林山崩原因 (1)外在因素:豪大雨,超越山崩臨界值
(2) 內在因素有 3 種說法: A. 砂頁岩互層順向坡,糖恩山砂岩以長枝坑層為滑動面做順向坡滑動。B. 岩層面、破裂面與甲仙斷層面者構成楔形破壞。 C. 儲存在邊坡上的古崩積物的重新搬運,屬岩屑滑落(debris slide)或岩屑 崩坍(debris avalanche)。古崩積物以出露在578 山頭北側者最好,顯示 1.2 萬年前曾發生泥流,堰塞楠梓仙溪。


5.糖恩山砂岩 為中新-上新世地層,灰色細粒的砂岩是組成本層的主要岩石,砂岩呈塊狀,具 有不規則節理,時常形成陡崖或深谷,層理不清晰。砂岩屬於亞混濁砂岩或混濁砂 岩,含有不少泥質,所以有時形成泥質砂岩或砂質泥岩。砂岩常夾有許多厚層的深 灰色頁岩及灰色砂質頁岩,全層厚度有 400-500m。
 6.山崩影響 (1)崩塌高程差:85.6m,平均崩塌深度 44.6 公尺,最大崩塌深度 85.6 公尺, 土方量:2,503 萬𝑚3 (2)土石淹沒小林村造成 462 人活埋。
 7.球狀風化 球狀風化又稱片狀風化,為物理風化之一種,其形狀與洋蔥近似,又稱洋 蔥狀風化。均質且層理發達的岩塊,水分入滲風化,使得岩塊由表至裡,層層 剝落,發生鱗剝。
8.鹽水坑頁岩 地質年代:上新世 特徵: (1)以巨厚塊狀之黑灰色頁岩為主。 (2)偶夾黃灰色砂岩或泥質砂岩或石灰質砂岩。 (3)本層的全厚約 200-250 公尺。 (4)偶夾有凸鏡狀的粉砂岩和砂岩,通常以本層的下部比較多。(5)因為缺乏頁理面,所以頁岩的大部很像泥岩,富於石灰質的頁岩中含有 較多的化石。粉砂岩中含有不少紅色鐵質結核和小的方解石脈。

 ※7.思考問題:小林村遷村至接近原村的五里埔河階,其選址的考量如何?
88水災後小林村上方空照圖,9至18鄰遭土石淹沒,鄰近的五里埔台地,因地勢較高,從空照圖上看保存完好。
88水災後小林村上方空照圖,9至18鄰遭土石淹沒,鄰近的五里埔台地,因地勢較高,從空照圖上看保存完好。

高雄縣環境景觀諮詢顧問、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表示,小林村是低位河階地,五里埔是高位河階地,是比較安全的地形,大部分專家覺得那塊地是穩定的。但是未來會不會再崩下來,目前還不敢講,但從現在開始不要再對這座山做任何破壞的行為,可能好一點。魯台營指出,荖濃溪和楠梓仙溪(旗山溪)的上游,桃源、六龜、甲仙鄉,這一帶山區多以布農族為主,他們多靠打獵,很少開發土地。桃源鄉的勤和村,80%的年青人口外移,對山林的開墾很少,對於當地生態的影響不大。
摘錄自  小林村災變之地質背景探討
李錫堤 董家鈞 林銘郎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的超級雨量在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後方山坡誘發大型山崩,造成掩埋村 落而致五百人失蹤的巨災。山崩發生於8月9日清晨6時許,從高出村落約五百至九百公尺的山坡開始 發生崩塌,大量的崩滑土石快速向下流動,一部份土石翻越590高地而掩埋了村落,大部份土石繼續 沿山溝向下流動,進入旗山溪主流而堵塞河道並形成堰塞湖。山崩發生一小時後,堰塞湖潰決,大 水沖刷被土石掩埋的村落,留下目前的殘景。

 此次巨災的癥結點有三:(1)地質構造上,滑動區北側地層層面與南側東西向節理暨小斷層共同 形成一組向西傾斜且呈虛懸狀態的不利岩楔;(2)發生滑動的溪溝源頭儲積甚厚的老崩積層與新崩積 物,有利於地表水的入滲,使新鮮頁岩上方的破碎頁岩與崩積物容易含水飽和;(3)滑動區坡高太高,衝擊能量太大,擴大了災害的程度。

小林村在行政區上隸屬高雄甲仙區,位於台21線里程約223公里處。村內聚落主要分布於旗山溪左岸之高灘地及低位河階上,與河床之高差約在5公尺至10公尺之間。聚落東側有一 高位階地,可對比於小林村南側之五里埔高位 階地。小林村東側山脈最高點位於大竹溪山, 標高1,662公尺,西側旗山溪右岸山脈最高點標 高為1,004公尺。小林村南側有角埔溪流過,村內分別有水保局公告之高雄A014及高雄A015土 石流溪流,北側為一無名溪。依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出版之甲仙地 質圖(圖一)顯示,小林村附近出露之地層為上新 世鹽水坑頁岩及糖恩山砂岩,主要岩性分別為 頁岩與砂岩或泥質砂岩。周邊之高位階地、低位階地及分布於河道上之現代沖積層,均以砂 礫為主。 小林向斜是本區暨整個旗山溪流域自民族 村以下最主要的地質構造,其褶皺軸以北北東- 南南西走向通過小林村東側高位河階,並向南 傾沒。向斜西翼之地層約呈東北-西南走向,地 層傾角較大,約在50~60度;東翼地層走向多呈 西北-東南走向,地層傾角較緩,約在20~30度 之間,局部區域屬於順向坡(dip-slope)。因向斜軸往南傾沒,造成地層走向在軸部圈合處,逐漸轉為近東西走向。向斜軸東側約800~900公尺處有甲仙斷層通過,斷層走向亦呈北北東-南南西,係高角度向東南傾斜之逆斷層。再往東約2 公里處另有旗山斷層通過,為台灣南部重要之逆斷層構造,並被歸為活斷層 ( 林啟文等人 , 2000)。


小林村山崩事件以地形與地質上的不利因素為潛在原因,以超大降雨為誘發山崩之外因,而大竹溪山稜線附近的大面積開發則可能是降雨入滲促成山崩之遠因。


 潘建志醫師

以下文章摘錄自 潘建志醫師小林村滅村的原因:我的觀點

小林村災情發生的過程:倖存者的証言:
『被陸軍輕航隊直升機救出的一對夫婦回憶起9日土石流肆虐小林村慘狀仍心有餘悸,這對夫婦住在村尾,小兒子回家過父親節,一場大豪雨,村莊前的野溪被土石嚴 重阻塞,9日清晨6時10分左右突然傳出兩聲巨響,如同地震一般,他們一家三口立即跑出屋外,發現鄰居也跑向後面山上,此時莊頭已遭土石流淹沒,3人往山 上民宅避難,因橋梁被沖斷,只好躲到竹林工寮內避雨。』
黃金寶和九鄰壯丁從七日晚就徹夜守望,近六點時,洪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而至,大水一下淹到腰部,黃金寶回憶說:「水竟然像漩渦由下往上捲,真 是奇怪到不行!」務農為生的他,對於自然異象很敏感,心頭泛起不祥預兆,立即高聲叫喚親友避難,四十三人中,有九位小孩、兩位中風病患、一位孕婦。
逃難時,黃金寶聽到巨響,回頭一望,只見「一條白影」過去,聽見身旁的村民驚呼:「崩山啊!」整個小林社區剎那間就不見了部分房屋碎片被打到楠楠梓仙溪對面,停在村裡的一部怪手被彈出幾十公尺遠。「整個村莊就在我眼前飛了起來。」黃金寶說那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畫面。』
綜合上面兩段逃生者的描述,我們可以歸納出小林村災變的過程應該是:
1。溪水暴漲。2。形成堰塞湖。3。堰塞湖潰堤,洪水沖入小林村。

4。獻肚山走山,小林村完全被淹沒。


補充

小林村孩子最缺母愛 「給媽媽的一封信」3成不是寫給母親


小林國小安排許多課後社團,校長方文慧表示,期望以社團運動激起學童們再奮起的力量。(洪凱音攝)小林國小安排許多課後社團,校長方文慧表示,期望以社團運動激起學童們再奮起的力量。(洪凱音攝)中國時報【洪凱音╱台北報導】
八八風災淹沒了小林村,在政府、各界幫助下,小林國小得以在原址1.5公里外重建,現在是間充滿平埔文化的特色小學,校園變漂亮、小孩也更愛上學了。但令人鼻酸的是,在母親節前夕,他們物質已明顯改善,但最欠缺的是再多金錢都買不到的「母愛」。
單親、隔代教養 案例多
現有21名學生的小林國小,老師要學生寫「給媽媽的一封信」,中年級的安安(化名)在母親節前夕,最想感謝的人卻是叔叔;他在信中感謝叔叔比親生媽媽還要呵護他,不只買文具,也幫他洗衣、洗碗,還煮他喜歡的飯菜,甚至告訴他如何做人才能成功,懂事的他說:「對不起,讓叔叔這麼忙碌、辛苦」。
安安承諾長大後,換他賺錢、洗衣煮飯,要照顧叔叔到很老、很老、很老,讓叔叔穿得暖、吃得飽、睡得好,更祈求叔叔能長命百歲。小林國小21名學生中,像安安的案例還不少,「給媽媽的一封信」中,有近三分之一寫的對象都不是媽媽,最多是阿嬤,其次是爸爸、叔叔或姑姑。
感謝最多是阿嬤、爸爸
原來安安的父親已經病逝,外配身分的媽媽早已離家,才轉由叔叔撫養;小林國小教導主任傅財斌透露,叔叔很早就要外出工作,因此,6點多就把孩子送到學校,雖然家庭不完整,但安安資質很好,應對進退不僅表現得宜,成績還是班上第一名。
其實山區的小孩特別容易滿足,單親的小禎(化名)說,每當吃到筍子或聞到筍子的香氣,就會想起爸爸在工寮處理筍子、汗流浹背頂著太陽工作到傍晚,父兼母職的爸爸經常得趕回家煮晚餐;母親節前夕,小禎特別感謝爸爸在他半夜發燒39度時,不顧自己身體疲憊、緊急載他去旗山看醫生,這件事讓他永遠忘不了,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讓他感受到父愛的偉大。
或許媽媽已離家,小禎信中提到,有次爸爸生病躺在床上,才發現生命中不能沒有爸爸,而爸爸講的笑話,總是讓他和姊姊笑到往後翻,父子三人的相處畫面,是他一輩子珍藏的童年回憶。
傅財斌指出,小禎沒有因為家庭缺失而行為偏差,反而讓他珍惜家人、把握當下,今年還榮獲高雄市慈孝家庭孝悌楷模獎,並得到1萬元獎金。
社團活動 激起奮發力量
小林國小教師也竭盡所能安排很多課後社團,解決了隔代教養、單親家庭可能衍生的教育問題,包括安排法式滾球、桌球、陶笛、閱讀等,學校已成為孩子第二個家;校長方文慧說:「災後的小林不能再悲情了,期望以社團運動激起學童奮起的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