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她讀屏東的偏鄉小學,長大後在最高學府台灣大學教書;小時候她跟著奶奶到田裡忙活,長大後她是台大農藝系副教授,育種出非基改的良質米「台南16號」,還帶著台大學生到偏郷小學推廣食農教育。她說,如果「台大教授」的出現,對偏鄉孩子是種鼓勵,「我很樂意去」。
林彥蓉的老家在佳冬鄉六根村 ,奶奶是佃農,靠種植水稻及香蕉的收入維繫整個家的生活。出身佃農家族的她,小時候就要幫忙曬穀、混肥料,奶奶將農作物收成後,所得給姑姑、叔叔付學費都還不夠,有時還要跟別人借貸才度得過。
童年經驗,讓她更能體會現代農民的辛苦,她育種出「台南16號」高品質米,並以台大品牌「鹿鳴米」打響市場。台大校長楊泮池過往送禮主要送琉璃或法藍瓷,現在他最愛送給中外賓客的伴手禮是「台南16號」。
林彥蓉表示,她研發成功的「台南16號」蓬萊米,任何農民都可以拿去種,收成高品質米後,在市面可以賣較好的價錢,增加農民收益。「台南16號」還種在「無米樂」社區裡的菁寮國小,取名「瀛光米」,偏鄉學童自己種稻自己賣,籌措畢業旅行的經費。
去年,林彥蓉的母校佳冬國小頒給她傑出校友,邀她回母校帶小小學弟妹種稻米,她發現校園土壤是旱田,改種高品質的紫糯玉米和寶石玉米。回到母校,她看到「不山不市」小學的困境,除了推動「食農教育」,她開始思索如何協助偏鄉學童提升基本學科能力。
「晴耕雨讀」是客家人的精神,林彥蓉很感恩奶奶和媽媽重視教育,認為女孩子也應該讀書,她才有機會從台灣念到美國,拿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博士。她殷切期盼,有更多偏鄉孩子也能夠透過教育打開視野。
今年寒假,林彥蓉帶著她的「米滿團隊」學生,進駐彰化二林鎮的香田國小辦營隊,從調味料、認識作物食材、如何行銷拍賣農產品、農產品過剩怎麼辦,到讓小朋友自己動手煮晚餐,由大學教授和台大學生當老師,香田國小的小朋友們眼睛都亮了起來。
來自偏鄉學校的邀約,她都很樂意去。她說,「如果台大教授的出現,對他們是鼓勵,我很願意走進偏鄉。」她還帶著台大學生去接觸農村,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偏鄉孩子,思考「我可以為偏鄉做些什麼」。
她說,偏鄉孩子要走得出去,將來有能力回饋家鄉,偏鄉教育應教給孩子這樣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