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隊教授:楊貴三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講解及資料提供者)
課程表: | ||||||||||||||||
| ||||||||||||||||
105/04/23(六)上午行程 |
08:30-12:10
燕巢雞冠山(堤嶺、石灰岩、化石、番石榴產業)
烏山頂(泥火山(包括噴泥錐、噴泥盾)、桃花心木、新養女湖(泥火山噴火、土指)、新太陽谷(古亭坑層、泥岩惡地、惡地的人地關係)
以下資料主要來自楊貴三教授所編製的『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手冊
一、新化丘陵
新化丘陵北由曾文溪南岸起至小岡山南方的燕巢附近止,東至後堀溪及竹頭崎、 木柵、旗山等斷層,西至新化斷層,虎頭埤、關廟兩線形及大、小岡山。多呈 200 公尺以下之低緩丘陵。以曲流切斷、活動構造、泥岩惡地及泥火山著名。曲流切斷以菜寮溪與二仁溪最顯著。活動構造以新化、旗山兩斷層最著名。泥岩惡地俗稱月世界,較厚之泥岩(古亭坑層、玉井頁岩)分布區,時常形成標準之惡地地形。北嶺山(294 公尺)、光峰山(194 公尺)、火焰山(132 公尺)、大崗山一線以東,即本丘陵之東部,惡地地形最發達,尤其新、舊曲流的基蝕坡最常見,是臺灣泥岩惡地分布最廣的地區。泥火山分布古亭坑背斜軸與旗山斷層沿線。燕巢區的雞冠山、 泥火山與泥岩惡地已設立地質公園。
新化丘陵北起曾文溪南岸,南至小岡山南端,南北長約34公里,東西最寬11公里,是一個新月形的丘陵。斗六丘陵與嘉義丘陵的大尖山斷層,越過曾文溪再向南延長,經二重溪之東、蚵殼潭、風吹嶺、左鎮之西、內岡仔林、柑仔園、番社、大坪、狗氳氤至小岡山之東,是新化丘陵的東境。新化丘陵完全以「頭嵙山統」之砂層和頁岩層形成,唯在大岡山與小岡山的本層中,夾有珊瑚石灰岩層。除大岡山高312公尺,小岡山高250.9公尺以外,其餘地區均呈204公尺以下的低平丘陵。
新化丘陵被菜寮溪、那菝林溪、大坑尾溪、許縣溪、二層行溪等數條順向谷橫斷切割,而各溪流均呈厲害的掘鑿曲流。在其流路中,切斷曲流、環流丘、牛軛湖(ox-bow lake)時常出現,尤以菜寮溪和二層行溪的曲流形式,是台灣河流中最顯著者,於短短的幾10年間,常看到因切斷曲流所發生的河流改道。
環流丘
本丘陵沖溪谷的曲流,亦屬於積載性的類型,所以新化丘陵也是一個切割台地,在其南緣的大、小岡山石灰岩向東緩傾,似一傾動地塊,其扁豆狀石灰岩層隨「頭嵙山統」的褶皺(蓬萊造山運動)而向東傾斜,因其巖質堅硬受選擇侵蝕成為傾斜坡。大岡山山稜上不整合的被礫層覆蓋,可能為覆蓋新化丘陵的礫層台地原面之殘片,該台地原面亦可能是赭土起伏面。
在新化丘陵西麓,因受嘉南平原的埋積甚深,山麓路出入異常,新化、關廟之間的大小山阜,散佈於平坦而廣大的平原面上,狀如大海中的大小島嶼。新化丘陵的西麓,形狀宛如沈降海岸的Rias式海岸線;而其Rias式山麓的形成,乃受全新世早期的海侵所致。此時的海水侵入到新化丘陵邊緣,一部份順著河谷深入丘陵中堆積海成的泥砂層,埋積了山麓與河谷,形成如此複雜的山麓線。該期海侵的沈積層,露出於新化丘陵西方的虎頭埤附近,泥沙中含有許多貝類和有孔蟲之類的海相化石。
此為牛稠埔的砂岩化石層,地層內化石密集遍布,以扇貝類化石為主。
新化丘陵的砂岩、頁岩互層分佈區,常按選擇侵蝕或同斜移動而成為傾斜坡地形,而其較厚的砂質頁岩或頁岩的分佈區,亦常形成標準的惡地地形。
在1957年,林朝棨教授把台南縣的曾文溪以南,至高雄縣小岡山南端的丘陵區叫作新化丘陵,這些丘陵的地勢平均多在500公尺以下,分佈在其中的山頭最高也僅在400公尺左右,像左鎮鄉、龍崎鄉和高雄縣內門鄉交界的308高地和365高地,也只有300多公尺高而已。但是斜坡的發育卻比較富有變化,因為本地區的溪流,均呈下切曲流型式,接近溪谷的地區常有較佳的斜坡,丘陵內部山頭呈現半面山的形狀。
半面山的斜坡有一面是傾斜坡,與地層的傾斜是一致的;我們稱它做「緩坡」,另一面叫作「陡坡」。除半面山的陡坡和接近下切曲流的地區為陡坡外,大部分因為巖性是上新世和更新世以內的地層,結構鬆軟抗蝕力較弱,所以呈緩坡的條件比較普遍。丘陵區的起伏程度普遍不大,但是在接近溪谷或陡坡的地區,卻有較大的起伏坡度。
在丘陵區的另外一項地理特徵就是「下切曲流」,叉叫做「掘鑿曲流」。在台南縣境內屬於這種類型的,有八掌溪、白水溪、六重溪、龜重溪和曾文溪等溪流,在丘陵區均呈現蜿蜒曲折,又受到地層構造運動抬高位能或溪流襲奪,水量增加而有回春現象,將溪流再次作下切侵蝕呈掘鑿曲流。在掘鑿曲流內伴隨發生的地形叫做「河階台地」,各具有不同大小的規模。
河階台地
這種地形在楠西鄉的西北方,即曾文一號橋的曾文溪右岸,有良好的發育,面積也比較廣大。這是屬於現代河床堆積層,含風化土壤的河階台地礫石層。
菜寮溪掘鑿曲流
左鎮地區的溪流流域主要發源於南化鄉烏山嶺,經南化、中坑、三角潭、至內庄村。又一發源於草山之草山溪頂經岡子林,至內庄村二溪匯合,流經左鎮菜寮石子崎,名菜寮溪,為曾文溪之上游。菜寮溪就像是左鎮的動脈一樣,彎彎曲曲的流過左鎮的每個角落,滋潤著這片龜裂的土地,在左鎮的地面上,切割了許多的山崖和深谷,然後穿山越嶺的朝山上鄉流去。每逢大雨的季節,菜寮溪經常山洪暴發,將深埋地層的化石沖刷出來,數量豐富,種類眾多,所以有「菜溪漱石」之美譽。早年,菜寮溪沿岸景色優美;現在雖然因為泥沙淤塞,已經不如從前。
菜寮溪從南化一路流到左鎮,在左鎮、山上交界處匯入曾文溪,但卻先碰上玉峰攔河堰,玉峰攔河堰主體結構太高,加上菜寮溪沖刷土石堆積在攔河堰,比菜寮溪河床還高,溪水無法順利匯入曾文溪,且上游泥沙經由洪水一路帶往左鎮下游處,導致和平橋嚴重淤積,菜寮溪成「小排水溝」,急需加強疏浚。
燕巢風景區
燕巢在嘉南平原南部,阿公店水庫之南。鄉名取沿襲日據時期之燕巢庄名。按今之東西燕二村舊稱為「援巢中」,安招村為「援巢右」,為明鄭時期援巢中鎮與又鎮屯田舊址,燕巢為援巢之諧音字。鄉內角宿村及為係為明鄭角宿鎮屯田之地。(陳漢光,1961,頁39~54) 。於民國99年12月25日因縣市合併改隸為燕巢區。
燕巢區內分布著豐富的惡地、泥火山、裸岩、瀑布等特殊地理景觀,如與田寮、左鎮同為月世界地形的雞冠山、太陽谷與嫦娥湖;泥火山地形則有:養女湖、滾水山、新養女湖及已經列管的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而裸岩與瀑布較有名的是鄰近養女湖、崎溜山下的崎溜瀑布。
燕巢雞冠山
(一)雞冠山
1.堤嶺地形
雞冠山位於高雄市燕巢區金山村金山國小的西南方,高度約 200 公尺,山脈呈 東北─西南走向,長度 1 公里左右,地形陡峭、嶙峋奇特。山嶺狀似雞冠,因而得名;雞冠山山形又似麒麟的尾部,亦被稱為「麒麟山」。
在地質上屬於海相沈積造成的石灰岩,堅硬直立地夾在疏鬆的泥岩中,經過長年差別風化作用,泥岩逐漸被沖刷,僅留下孤立的石灰岩層,形成突起於泥岩層的堤嶺(dike ridge)地形。由於地層上屬海相沈積,故岩層佈滿了貝類、海膽、珊瑚藻…… 等化石。 近乎垂直且軟硬岩互層的岩層,在差別風化侵蝕下,較軟岩易被侵蝕成溝,此溝稱為堤溝(dike furrow),較硬岩則突出成嶺,稱為堤嶺。臺灣南部雞冠山便是較硬的石灰岩突起於較軟的泥岩層而形成的堤嶺地形。
燕巢番石榴產業
燕巢番石榴產業的形塑主要由三方力量交織而成:(1)地方的環境優勢:自然
條件提供作物栽培的良好基礎、聯外交通網絡易達性高的特點擴大了產品的銷售範
圍,為專作區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2)在地對政策的因應:受政府政策影響,地
方產業面臨轉型,燕巢農會根據在地自然環境、農民性格、作物特性與品種等條件,
選擇組織產銷班發展番石榴為地方主要產業;(3)產銷班與班員的社會資本運作:
班與班員經由人際互動、信任關係、組織規範,獲取鑲嵌在社會網絡中的資源,進
而累積社會資本,並回饋作用於此產銷組織的社會空間中,提供番石榴產業穩定發
展的力量。
燕巢區自先民到此落腳,插竹為社,開闢田地皆以農作為主。清代以稻米、甘蔗為主,山龍眼及竹筍為大宗。到日據時代,日人以大量種植甘蔗,至民國五○年代,政府輔導轉作,燕巢區轉作棗子,芭樂成功。本區屬泥火山之石灰岩土質,很適合番石榴、棗仔及西施柚種植加上燕巢區農會推廣股指導及技術不斷的改進 ,以果肉脆度高。農特產品繁多,主要以番石榴、棗仔及西施柚聞名全省,初期以梨芭為主,後經不斷改良後始有白芭、泰國芭、珍珠芭、水晶芭、無籽芭。全區耕種面積約3026公頃,番石榴約占二分之一。
烏山頂(泥火山(包括噴泥錐、噴泥盾)、桃花心木)、新養女湖(泥火山噴火、土指)、新太陽谷(古亭坑層、泥岩惡地、惡地的人地關係)
(二)泥火山 由於地下的天然氣混和含有大量水分的泥漿共同噴發出地表所形成,同時由於泥漿的噴發、流動與乾縮使得外觀狀似火山體形貌,因此稱之為泥火山。
1.臺灣泥火山的兩大分布帶 (1)西南地區:在西南部古亭坑層中,丘陵地的斷層帶或背斜軸部附近比較有 利於泥岩中天然氣的聚集而形成泥火山。主要分布於旗山斷層與古亭坑背斜 軸。 (2)東南地區:海岸山脈西南緣的利吉層是一個混同層,它的地質構造複雜, 缺乏良好的儲油條件,所以此區的泥火山分布零星。
2.泥火山形成的條件 (1)泥岩與地下水形成泥漿。 (2)地層存有斷層,為泥漿與天然氣噴出的通道。 (3)地底需有天然氣,累積壓力,才能將泥漿噴出。
3.泥火山形態依噴發物的含水量由少到多,分為 5 種: (1)噴泥錐(mud cone):或稱噴泥丘,噴泥口直徑約數十公分,邊坡大於 20 度。 (2)噴泥盾(mud shield):噴泥口直徑約數十公分,邊坡介於 5~20 度。 (3)噴泥盆(mud maar):噴泥口直徑在數十公分至 2 公尺之間,邊坡小於 5 度。 (4)噴泥池(mud basin):噴泥口直徑大於數公尺,泥漿稠度很低,外形有如泥 塘。 (5)噴泥洞(mud hole):噴泥口直徑僅數公分。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簡介
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是全台面積最小的自然保留區,也是台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泥火山區,於1990年由行政院農委會設立的泥火山地景保育區,面積共4.89公頃,位於高雄市燕巢區金山村附近,地屬高雄市政府深水農林牧場,管理責任屬高雄市政府。為保護珍貴泥火山自然景觀資源,農委會依文資法公告,園區內禁止採集天然礦泥,並嚴禁點火,進入保留區前,需向現場管理人填寫烏山頂泥火山進入許可申請表。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擁有兩座噴泥錐型泥火山,具有錐狀火山的對稱外觀、泥流與乾泥崩裂的特殊地景,其景觀主體之一、典型且漂亮的噴泥錐,高達三至五公尺,型態在台灣是最完整也最壯觀。
噴泥錐
泥火山簡介
高雄市燕巢區是台灣泥火山群最密集的地方,在清代就早已有相關記錄,地處廣佈而深厚的泥岩層背斜附近,又位於斷層帶兩側,地下富含的天然氣及地下水與土質鬆軟的泥岩。在天然氣從泥岩層裂隙噴發時混著地下水、和著泥漿,泥漿與氣體逐漸累積壓力,達到足夠力量而衝出地表,以間歇性噴泥現象模擬火山活動,濃稠的泥流日漸堆積在噴發口,就逐漸形成典型而漂亮的噴泥錐。故此得知泥火山之形成四要件為:1.岩層裂隙;2.儲有高壓氣體如瓦斯或水蒸氣;3.易溶解於水的泥岩;4.擁有豐沛的地下水。而四種條件程度上的交互影響,會造成泥火山地形五種形態的噴泥種類:錐、盾、盆、池、洞。
台灣沒有活火山,但卻有活「泥火山 」,這是斷層、天然氣湧出和泥漿混合形成向外噴發的力量,在地表間歇性泊泊噴發,泥漿黏稠度高者形成如火山錘的迷你泥錘,稱「噴泥丘 」 ,低者形成「噴泥盾 」 ,黏稠度更低者形成「噴泥池 」,口徑特大的叫「噴泥盆 」,一般泥火山高度在10公尺之下 ,直徑在 1公尺以內,泥漿灰黑,流出的速度隨黏稠度而定,一般溫度如常溫並沒有高溫的情形,本市是全省泥火山分布最密的地方,早在清代就已有記錄,如『康熙六十一年夏,鳳山縣赤山裂,長八丈、闊四丈,湧出黑泥,至次日夜,出火光,高丈餘云云。』
連帶噴出的天然氣可以點燃,月圓噴發作用大時,同樣震憾古人和來者。燕巢區深水里烏山巷,在現在深水大學城的高師大校區內,有一個烏山頂泥火山,是一個標準的噴泥丘狀泥火山,目前仍在活動的有兩個,相隔約15公尺,噴出的泥漿稠度不同,稀者滾滾持續噴發,若湧泉,稠者間歇噴發,噴發時呈圓球狀逐漸鼓起然後撐破,好像在吹泡泡,泥漿順泥口而下好像黑色河流 ,兩個泥火山的泥流紋路各不相同,稀者紋理非常細緻,每每有驚喜 。略為隆起的泥火山區和四周綠地隨噴發作用旺盛與否而消長。 燕巢區金山里的新養女湖是一個標準的噴泥盆,噴出物稀如黑水,所以無法凝結成丘,而形成一個水池狀分布,夾帶隆隆噴發聲,老遠就聽得到。
(2)面積:4.89 公頃,是目前22 座已登錄的自然保留區中面積最小的。
(3)管理機關:高雄市政府。
(4)主要保育對象:泥火山地景。
(5)地質特性:烏山頂泥火山的形成與旗山斷層錯動及古亭坑層泥岩有密切的 關係。
(6)地形特徵:是臺灣所有泥火山區中噴泥口最密集且噴泥錐最發達的地方。 烏山頂泥火山異常噴發活動與地震活動、大量降水的關係較為密切。
新養女湖
屬高雄燕巢三奇之一,與泥火山齊名。新養女湖是一座典型噴泥盆形的泥火山,但因此處所含的水分較多,所以聚集成湖。新養女湖地形上屬於泥火山型中的噴泥塘,是一個標準的噴泥盆,噴出物稀如黑水所以無法凝結成丘,形成一個水池狀分布,夾帶可燃性氣體噴發時的隆隆聲,不但可以看到湖面上燃燒的火炎,湖面也不斷再持續擴大。
養女湖
養女湖位於全台泥火山分佈密度最高的燕巢區,地址約是燕巢區金山村番田路埤底巷,從金山國小即可看到詳細的路線指標。因為養女湖在噴泥時發出像熱水滾開的聲音,所以舊俗稱「滾水湖」。民間傳說在埤底巷附近住著一位叫做阿秀的養女,阿秀自幼父母雙亡而受農家收養,在十七、八歲時,和同村的青年相戀,但是養母卻逼她嫁給養母的智障兒子,阿秀抵死不從,便殉情於附近的池塘。因為此則淒美的故事,該池就取名為養女湖。原養女湖是燕巢區最大、位置最高的盆泥池,屬大型噴泥池,因早期泥漿和瓦斯噴發的力量很大,泥柱可衝高達十幾尺,相當壯觀,故當時觀賞泥火山成為非常熱門的郊遊活動。早期環境保育觀念普遍缺乏之時,人一多且無管理諸事就亂,髒亂與安全問題節節高升,使得鄉公所不得不在清理後花錢架設護網,圍住養女湖。在沒有環境評估與地形研究的幫助之下,護網阻礙了泥流而造成淤泥日漸堆積於池內,圈圍意味著要保護養女湖,反而卻是讓她快要窒息了。
新養女湖
新養女湖是由當地地主私人開發,擁有兩座泥池與噴氣清水池,並不屬於泥火山自然生態保留區範圍,原屬泥火山型中的噴泥塘,是標準的噴泥盆,直徑僅約6公尺略呈圓形,泥漿稀如水無法凝成泥丘,而聚積成湖。業主為方便遊客觀賞,在湖週圍設置觀賞台、觀景步道和休憩設施,也有整建停車場與附設土產商店與免費洗手間,道路交通也比(舊)養女湖來得方便。太陽谷(燕巢月世界)
太陽谷屬台灣西部泥岩惡地形,台灣西部泥岩區的範圍呈狹長分佈,起自前往阿里山的嘉義觸口,往南經曾文水庫、台南南化、高雄田寮到燕巢金山村。泥岩亦受雨水侵蝕,常可以看到許多山坡充滿侵蝕溝、山脊成鋸齒狀,且草木難以生長,一片荒蕪蒼涼,卻成為特殊的風景景觀,類似美國大峽谷,又似月球表面,故此類惡地通稱月世界,與燕巢太陽谷地形相鄰的就是田寮月世界。
補充
惡地(badland)是指地表遭受強烈侵蝕,出現無數深峻相鄰的溝谷,而導致崎嶇難行,且不易作為農業土地利用的地區。惡地的主要特徵:具有非常細緻的水系網路(drainage network),短而陡急的坡,狹窄的河間地(interfluves)和童山濯濯草木難生的景觀(王,1988)。臺灣地區的惡地可依發生的岩層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苗栗三義火炎山的礫岩惡地,另一種則是台南高雄的丘陵區以及台東利吉的泥岩惡地。礫岩惡地與泥岩惡地兩者的組成雖然不同,但共通的特徵就是岩層顆粒間的膠結不良,侵蝕地形顯著。
5.泥火山的地形演育 以定期拍照及地面光達(LiDAR)記錄、監測,加上近 15 年的舊照片研判,泥火山具自我保護與自我毀滅機制,泥火山的噴發堆積與人為、自然的破壞侵蝕達到平衡的狀態,後者對於泥火山的外形與噴泥活動並無明顯的影響。而停止噴發的泥火山受雨水、逕流的侵蝕,漸漸發育紋溝系統、峽谷、天然橋、土指等泥岩惡地景觀的縮影。
泥岩中有時夾有較硬的粉砂岩層,在差異侵蝕作用下顯得較為突出
土指是一種細小的指狀突起,通常頂上有一顆石粒覆蓋。雨滴打擊地面時,石粒保護了下方的泥土,周圍沒有保護的泥土則受到侵蝕,最後遺留下指狀突起。通常發育在溝谷出口較鬆軟的堆積物上。
在差異侵蝕作用下,由於礫石等物質保護的泥岩較週遭顯得突出,成為指狀外型,因此稱為「土指」。
6.泥火山與旗山斷層的關係
宋國城等指出:旗山斷層沿線北從南勢湖,南至深水村,共有 22 個活動泥火山, 在深水村一處磚窯場附近,另有 2 座已停止噴發之泥火山。分布在旗山斷層上盤者是以噴泥盆、噴泥盾、噴泥池為主;分布在斷層下盤者則是以噴泥錐為主。
旗山斷層上下盤的泥火山外形差異與其出露的地層有關:上盤的底岩為烏山層砂岩,因旗 山斷層向東傾斜 60 度,上盤的泥漿從地底泥漿庫上升時會不斷夾雜圍岩(砂岩)碎 屑,泥的比例會變少,所以形成的泥火山大部分為盆狀、盾狀外形;下盤的泥漿從地底泥漿庫上升時,只會夾雜少許古亭坑層泥岩中的薄層砂岩,泥的損失比例較少, 所以形成的泥火山大部分為邊坡較陡的錐狀外形。旗山斷層上盤泥火山泥漿的平均 含水比為 0.69,下盤為 0.56。上盤泥火山泥漿含水量明顯高於下盤的泥火山,這影響到泥漿乾涸後的泥火山外形。含水量低的泥火山比較黏稠,泥漿不易被水帶走, 留在原處乾涸的機會比較大,比較容易堆高形成錐形。而含水量高的泥漿則形成較 低平的盆形或池形。不過裂隙出露的地理位置也是影響泥火山外形的重要因素。例 如:含水量相近的泥漿流出在烏山頂泥火山自然保留區的平坦地形上形成錐狀泥火 山,出露在地形低窪處便形成盆狀或池狀泥火山,而出露在山壑的陡坡上則形成噴泥洞。
7.海底泥火山 臺灣西南高屏外海有 13 座泥火山,高度 50-300 公尺,直徑 750-3,500 公尺,其 規模比起臺灣陸地的泥火山大得多。這些海底泥火山的成因,主要與泥貫入體的發育有關,海床沈積物下方一旦發生泥貫入體的侵入作用,所伴富含甲烷氣的泥質流體,容易沿上方的裂隙向上流竄而在海床噴出並堆積形成泥火山。
泥貫入體是一種地質現象,因海底快速沈積作用,造成泥質沈積物內的水分緩 慢排出或無足夠時間排出,而上覆之沈積物荷重造成下部泥質沈積物孔隙水壓增加, 後來因地體構造之側向擠壓力、斷層作用,使得深部高內壓泥質沈積物流竄貫入上 部岩層中,部分上部岩層會上拱形成背斜構造。
泥貫入體一般隱伏於海床下方,上部覆蓋有沈積物,如有裂隙或斷層貫穿上部沈積層,泥貫入體之泥質物會沿著裂隙 向上流竄,在海床上噴出,泥質物逐漸在噴口處堆積成泥火山的外觀。泥貫入體也可能直接出露在海床,例如臺灣西南海域高屏上部斜坡之枋寮海脊;如果泥貫入體 出露海床後,受構造抬升後而出露海平面,則可形成陸地,例如小琉球
臺灣西南陸上背斜構造及海域泥貫入體分布圖(陳松春繪製)。陸上中洲、半屏山及鳳山等背斜構造,和海域泥貫入體有構造相連接之關係,研判應是泥貫入體構造(莊惠如,2006)
※1.思考問題:泥火山與真正的火山有何異同?
(三)泥岩惡地
1. 古亭坑層 在 180 萬年前(更新世早期)臺灣南部是一片深海,隨著時間流轉,底部淤泥 緩緩沈積,形成以泥岩(mudstone)為主的古亭坑層,是臺灣南部分布最廣、厚度最 大的更新世地層。 在 125 萬年前此處的氣候轉為溫暖潮濕,海平面上升,侵蝕基準面上移,堆積 在河床的物質增加,沖刷到海洋的物質減少,海水清澈,淺海珊瑚大量生長。當珊瑚死後,遺骸逐漸堆積形成石灰岩層。 由於泥岩地層年輕,膠結不良,一旦表層遇水即迅速軟化、崩解,故每遇豪雨 就會造成極大的土壤侵蝕及流失,造成所在地區河川之高泥沙含量;但泥岩乾燥時 卻又堅硬如石,並極易龜裂崩落,因此在乾季曝曬、崩解作用與雨季侵蝕、流失等乾濕的交互作用下,部分地區表層有板狀剝離滾落之現象,並逐漸到處形成奇特的 尖銳嶙峋或雨溝沖刷的泥岩地形景觀。泥岩裸露坡面的年沖蝕深度約 7.5 公分,是臺 灣最易侵蝕的土壤。
2.泥岩惡地的成因
(1)泥岩不透水,下雨時的逕流多,沖刷盛。 (2)泥岩遇雨軟化,乾時龜裂,容易受風化侵蝕。 (3)泥岩含鹽分,不長草木,缺乏植被保護。 (4)降雨強度大。
3.雨蝕地形
(1)紋溝:雨水流經地表斜面時,所形成之細小淺溝。深度約數公分稱為紋溝。
(2)雨溝:紋溝繼續經雨水侵蝕其底土,深度約數公尺,為雨溝。
(3)雨谷:比雨溝還大者,深度約數十公尺,稱之為雨谷。下雨時有水,平時 乾涸。
(4)潛水洞:在泥岩邊坡的溝谷中,常會堆積上方或稜脊沖蝕下來的物質。這 些堆積物較原邊坡物質鬆軟,在降雨期間,谷中的流水沖蝕,在 堆積物的下方或中間沖出了潛水隧道,隧道頂盤局部崩陷後,就 形成潛水洞。特徵:a.大小在數十公分到一公尺間。b.和天然橋常 相伴出現,不過後者較少見。
(5)天然橋:兩潛水洞之間的隧道頂蓋不長,看起來就彷彿拱橋一般。
(6)土指:強度降雨,雨點直接衝擊鬆軟泥質表土,可以造成土指的小地形。 土指是一種細小的指狀突起,通常頂上有一顆石粒或防覆物覆蓋, 靠著這粒小石或防覆物保護著下部的泥土,抵抗了雨滴的打擊,周 圍沒有被保護的泥土被打散流失,因此遺留下一株一株密佈的土指, 突出地面。
4.惡地上的人與地
田寮鄉全區 80% 以上的面積有泥岩地層分布,泥岩分布區最大的特色是在於地 形上雨溝遍布、地表被嚴重切割;且由於其特殊的地質條件,土壤對於植物的生長非常不利,因而容易形成岩層裸露的景觀,而更加速地形面土壤流失及崩塌的作用; 再者,泥岩區在地質條件及氣候件的共同影響下,缺乏地下水且地面水的季節分配不均。這些生態環境特質對於本區的整個人文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惡地原是海底的泥積土,後造山運動使得它出露,含多量的無機鹽,所以時常可在惡地表層發現霜白色結晶,更不利植物生長。綜合以上的特質,造就非常特殊的地質景觀,光禿禿的泥山,如鋸齒的稜線,表面有特殊紋理,陽光下結晶鹽閃閃發光,難得看到一點綠意,被稱為「月世界」,台灣類似的地形有三處,本區稱為「古亭坑層」,恆春附近稱「墾丁層」,台東縣稱「利吉層」,但規模都不及「古亭坑層」。
「 田 寮 」是一個偏遠淳樸,自然可愛的地方。田寮原無部落,先民從大陸來台以後,開荒闢地,往來其間,就在田邊搭蓋草寮居住,以方便耕種,因此,人們便把這搭草寮的地方叫做「田寮」。「寮」字之名,比比皆是,雖然平俗,但很適用,且又蘊含著先民們篳路藍縷,慘澹經營,開疆拓土艱辛的深遠意義。
白堊土因地質鬆軟又隨著雨水的沖刷與溪流的切割形成月世界的地形景觀
惡地環境所提供予人文活動發展的限制,在居民的經濟生活中明顯可見。其經濟活動因複雜的環境特質而具有多樣性,農耕、畜牧及林業活動在經濟結構,因不同時期與不同地點而有明顯差異的組合。農耕活動受限於自然環境的惡劣最大,土壤生產力小且缺乏灌溉水源使得耕作趨向粗放化,農業收入普遍低於其他地區。在區內惡地地形最為發達的村落中,鄉民明顯地需依賴其他收入才得以維生,經濟活動的雜異化及愈趨商業化,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而愈為強烈,過去不視為具經濟價值的物資都盡量加以商品化,目的在追求一切可能的經濟收入,因此惡劣的交通狀況及長達的空間距離並不會產生「不符經濟效益而不為之」的現象。 惡地區中的村落社會,親族聚居,主姓占優勢的現象非常明顯;就社會階層而 言,幾乎所有人都從事農業,區內因財富土地擁有差異而形成的階層分別也不明顯, 有在各方面都極為均質的人口組成。
惡地生態環境的自然限制,諸如水源的稀少、 耕地的缺乏雖造成某些程度的資源競爭,但共同匱乏的心理更促使了合作關係的產 生,共築水塘及共同合股 " 做溝 " 便是其例。厝地田園的流失對於鄉民身家財產 的威脅極大,因共同面對惡劣環境而具同樣的危機意識,使得相互依存的關係更為 緊密。村落社會在內部形成一種共同耕作農事、共同分享資源的共同體性格,但其 社會關係的建立卻是簡單的。對外所建立的社會關係是鄉民社會生活內容中極重要 的一部分。以通婚關係而言,除了部分區位較為孤立、經濟情況較差或內部姓氏較 雜異的村落內婚情形較多外,大部分的通婚圈都在鄰近庄社所組成的小範圍內。再 以宗教信仰活動來說,大部分村落雖有自己奉祀的家內神或村廟,與其他村落間也 因共同信仰而形成超村落的祭祀圈。此祭祀圈的形成仍地緣及血緣為結合原則,共 同的宗教活動則為鄉民提供與村外社會接觸的機會,並為平淡的社會生活帶來節慶 的氣氛。
※2.思考問題:新化丘陵的人文地理有何特徵?其與自然環境有何關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