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人口31.7萬 花蓮市跌破10萬

 2024/01/26 

〔記者游太郎/花蓮報導〕花蓮縣的人口數從二○○一年的卅五萬三千一百卅九人,連續廿二年呈現負成長,去年底只剩卅一萬七千四百八十九人;其中花蓮市已跌破十萬人,而秀林鄉社會福利優,則是全縣唯一人口正成長鄉鎮,人口較鳳林鎮還多,躍進前五名行列,顛覆了一般人對山地鄉看法。

福利好 秀林唯一人口正成長

縣府民政處表示,根據中選會對各縣市議會議員總額計算標準,人口超過廿萬人至四十萬人者,每增加一萬四千人增一席,最多不得超過卅三席,花蓮縣雖然距離廿萬的低標還很遠,但人口逐漸減少,未來將會積極推動提高生育率等相關政策。根據內政部統計,花蓮縣人口數在一九七○年代達到最高峰,全縣總人口數近卅六萬人,後來開始逐年減少;二○二二年底全縣人口僅卅二萬多人,比起巔峰時減少了四萬多人,去年底再跌到卅一萬七千餘人,半世紀來共減少了卓溪、萬榮、豐濱、富里、鳳林、光復等六鄉鎮加起來的總人口數,五年內恐跌破卅萬人。

民政處統計,人數最多的花蓮市,也從二○二二年的十萬零二百九十八人,減少至九萬九千零四十三人;其次是吉安鄉的八萬三千一百七十五人、玉里鎮二萬二千零卅四人、新城鄉二萬零三百零七人、秀林鄉一萬七千二百人、壽豐鄉一萬六千九百零三人、光復鄉一萬一千七百卅九人、瑞穗鄉一萬零七百七百五十五人、鳳林鎮一萬零四百卅五人、富里鄉九千六百廿七人、萬榮鄉六千零八十五人、卓溪鄉五千九百七十三人、豐濱鄉四千二百一十三人。

台灣新住民人口增加,如何完善權益?【獨立特派員】

 目前在台灣就學、就業的外籍人士,加上外籍配偶,多達150萬人,他們都是廣義的新住民。但台灣至今連一部保障權益的專法都沒有,也沒有專責單位協助。新住民不論在台灣生活多久,不歸化,就沒有相關權益保障。如何完善新住民權益,是台灣必須做好的準備。

無法跨越的隔閡 新住民權益誰來保障?

每到選舉,新住民族群就開始受到重視,各政黨相關政策和議題紛紛出籠。同樣為接近60萬人的原住民族有基本法,新住民卻連一部專法和專責單位都沒有。而外籍配偶不論在台灣生活多久,如果沒有歸化取得身分證,很多權益都無法獲得保障。

對台灣出生的公民來說,只要符合公職人員選罷法,即可擔任公職參與選舉。但是新住民在拿到身分證之後,根據國籍法第10條,仍有所限制。台灣新住民黨南投縣黨部主任阮惠心說:「新住民拿到身分證滿10年才有資格參選。」

阮惠心代表台灣新住民黨參選南投縣第二十屆縣議員,選區要超過四千票才能當選,最後他獲得五百多票。(圖/獨立特派員)

選舉後,阮惠心回歸自己的事業,從事時下最夯的越式洗頭。對一般人來說,開店、向銀行貸款,要找哪些單位洽公,並不是難事。但是對新住民來說,每一道都是關卡,就連歸化時要辦一張台灣身分證,都得找旅行社代辦,甚至要花費上萬元。

除此之外,對他們來說,台灣的國情、法律與母國不同,違法也時有所聞。新住民權益推動者張瑜庭表示,新住民就算歸化成中華民國國籍,但他們對法律的知識,或者是對政府的認知,明顯低於台灣人。

在台灣和新住民有關的單位,移民署主要處理來台居留;各地縣市政府,又分別歸在社會與民政單位。要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隔閡,新住民需要專責單位和語言服務。

外籍人口多 台灣準備好成為移民社會了嗎?

新住民在就業時,也容易遭受歧視和權益上的損害。去年開始實施的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工作滿五年後可以銜接永久居留,但是現有的制度,留得住人才嗎?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廖元豪說:「如果我們希望成為一個移民社會,我認為很多權利應該是以居住為事實,把永久居留設計好,各種社會保障,原則上都有。」

根據統計,台灣的外籍配偶、境外生和外籍專業人士,再加上移工,總共有150萬人之多,但台灣還沒有為移民社會做好制度上的準備,就連正式納入108課綱的新住民語,實施至今,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制度。

新住民語師資多半為外籍配偶,目前仍是教學支援人員的身分,薪資和福利都不及專任老師,就算上滿最高節數,也屬於低薪族群。(圖/獨立特派員)

老師的應聘方式,各縣市不同,有的縣市甚至得每間學校去應聘。而大部分老師需要多校授課,泰語教師孫莉安說:「有時候學校跟學校之間,間隔十幾分鐘、二十幾分鐘,我們都用飆車的。」雖然跨校教學有交通補助,但是通勤安全是一大隱憂。

新住民語納入課綱教材卻仍不專業?

新住民母語教師,在接受36小時培訓合格後,即可進入教學現場。台灣泰國交流協會創會祕書長洪銘謙認為,應該朝向更專業的認證制度培養專任師資。

新住民語言教材依照課綱所編撰,但審訂人員並不是以東南亞語言教學為主的專家,語言專業性不足。(圖/獨立特派員)

這樣的教材,來到教學現場,就會出現問題。印尼語教師官美連認為,第一冊的內容,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單字和發音都太難,且教材內容甚至不完全正確。

以同一套課綱編寫教材,無法顧及東南亞七國語言的特性,例如泰文拼讀規則複雜,教材在第五冊才開始學習,對學生來說,難度一下子大增。而教育部將新住民語言定義為母語,但是對於教學來說,到底是母語還是外語,仍有討論空間。

新住民語言課程 翻轉歧視與偏見

一週一小時的新住民語言教學,難以達到真正的學習目的。但是對於翻轉歧視與偏見,卻見成效。高雄科技大學越南語課堂中,大約有一半是新二代,許多人在小時候被禁止學習母語,只有少數人,跟著媽媽或是外公、外婆學習,具備相當程度的聽說能力。

高雄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阮氏青河說:「我是因為學校的作業,而不是媽媽偷偷教的。我們是學校老師教的,老師教的應該不是壞話,所以學校授課讓他們有自信。」

我們的社會,經歷過對外籍配偶和移工的歧視與偏見。未來,我們還會迎來更多的外籍人士,台灣應該要從制度到社會面,建構一個友善新住民的國度。

過客變台客!新住民及子女破百萬人 成國內第4大族群

 最近十餘年,始感受到社會氛圍的改變。 據內政部移民署統計,截至2023年10月,「新住民」人數為58萬9868人,依原屬國籍人數排序則為中國、越南、印尼、港澳、菲律賓、泰國、日本、柬埔寨、韓國及其他國家。

2023/5/30 台灣族群一家親1》過客變台客!新住民及子女破百萬人 成國內第4大族群

新住民及其子女人數破百萬,已是台灣社會重要的族群;《國籍法》修正後,也有愈來愈多專業人才申請歸化我國。他們跨越國界、文化及語言,在台灣各產業領域努力,帶給台灣社會不一樣的面貌。

過去台灣人口有「4大族群」類屬,包括原住民、閩南(福佬)人、客家人與外省人。隨著時間推移,我國人口結構已有重大改變,外籍配偶或歸化我國的「新住民」人數已達57萬人,逼近原住民人數58萬人;若加上父親或母親為外國籍的「新台灣之子」45萬人,我國新住民及新2代人數早已超過百萬。

不管是因工作來台或婚姻而歸化台灣籍的新住民,都讓台灣社會的風貌大不相同;這些人帶來的語言、文化與勞動力,將是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勢力 新住民及2代 讓台灣更多元從過去的「陸配」、「外籍新娘」等帶有歧視性稱號,到官方使用的「外籍配偶」,台灣社會現在稱這個龐大族群「新住民」。根據行政院《新住民發展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定義,非本國配偶,包括外國人、無國籍人、大陸地區人民及香港、澳門居民等在台居留或歸化者,統稱為「新住民」。

新住民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出現,許多退伍老兵到對岸娶回中國籍配偶,加上國內女性教育水準及經濟能力提升,國內適婚男子擇偶困難,婚姻仲介業者開始從越南等國引進華裔外籍女性與台灣男性通婚。根據內政部統計,國人與外籍配偶結婚的比率,在2003年達到最高峰,外籍配偶占台灣婚姻登記人數的比率達16%(近55000人,跨國婚姻接近1/3)。

不過,因為照顧式婚姻、老夫少妻、「假結婚、真賣淫」等亂象產生諸多問題,入出境管理局2004年起對中國籍配偶實施面談制度,外交部也從2005年對其他外籍配偶實施境外面談,跨國婚姻比率大幅下降。

新住民占台灣婚姻登記人數比重雖然逐年降低,每年仍穩定有兩萬多位外籍配偶來台,直到2020年受疫情影響降至10000人。30年來的跨國婚姻家庭,帶來100多萬新住民與新2代,改變我國人口結構,也組成社會更多元的面貌。

蔡英文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重點之一便是將新住民及2代的東南亞語言,轉變為台灣的文化與經濟資產,提升新住民及新2代的地位。教育部在國中小學實施新住民語文課程,內政部、教育部等部會也提出新住民2代「培力計畫」,補助具有新住民2代身分的學生,到東南亞國家實習與見習。

不過,多年來,各界呼籲政府比照原住民委員會、客家委員會,成立「新住民委員會」,行政院並未採納,只決議定期召開跨部會「新住民事務協調會報」,以及將「外籍配偶照顧輔導基金」更名為「新住民發展基金」,每年提撥10億元經費,推動新住民及其子女的照顧服務。

 

新機構 立委主張 設立新住民委員會

來自馬來西亞的民進黨立委羅美玲指出,就算不成立「新住民委員會」,至少要把專責單位的位階提高,現在負責新住民事務的是政府3級單位移民署之下的移民事務組,位階這麼低,如何和其他部會協調溝通?

羅美玲表示,她來台讀書、結婚後在台灣生活這麼多年來,政府對新住民的照顧確實做了一些努力,但執行成效有待商榷。她擔任南投縣議員時,曾對「培力計畫」做調查,結果全南投縣國中小學的新2代參加人數是0;可見城鄉差距與資訊落差,讓新住民及2代眾多的中南部縣市,沒有人力或資源落實政策。

台灣的新住民面貌中,還有一群特別的人,那就是2016年《國籍法》修正後,以高級專業人才或殊勳於我國,可在免喪失原有國籍下申請歸化台灣。去年底為止,依新法歸化成功者有303人。其中有56位長期在我國奉獻的神職人員以殊勳方式拿到身分證;來台20幾年的印度籍藏傳佛教法王澈贊,也以殊勳方式歸化。

在台50多年的西班牙籍神父賴甘霖,103歲高齡時拿著身分證投下2020年總統大選選票,行使台灣的公民權利,感動許多人。法國籍電視節目主持人吉雷米,去年也以高專人才方案向高雄市茄萣戶政事務所申請歸化,成為北高雄第1位歸化台灣國籍的人。

新政策 放寬移民規定 接納移工入籍

去年全台出生嬰兒數只有15萬4000餘人,創下新低,台灣少子化及缺工問題十分嚴重。國發會原推動讓外籍中階技術勞工留台的《新經濟移民法》,因各方意見不一,已胎死腹中。行政院跨部會研議,將以修改《入出國移民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就業服務法》等方式鬆綁規定,讓在台工作滿6年、技術及薪資達一定門檻的移工可申請留台,再接續工作滿5年後可申請永久居留。

羅美玲表示,台灣一直像是「國際職訓所」,技術勞工或長照看護工,工作年限一到就離台,別的國家立即接收。蔡英文總統在南投參加座談會時也提過,「我們好像是別人的代訓所」;「移工變移民」方案,在充實國力的考量下,有很大機會在今年實施。

2023原住民人口正式邁向全國3%,但原鄉幼年人口外移更為嚴重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原鄉嚴重老化,不平均的幼年族人、老年族人區域分布,清楚凸顯族人遷徙的趨勢:幼年流向都市、老年留在原鄉。現階段原鄉已進入老年社會,當大量幼年族人遷徙至非原鄉地區就學,之後極大可能會待在非原鄉地區就業。原鄉失去中年族人的留守或遷入,空巢化將日益嚴重。這對於原住民族發展將造成重大影響。

陳叔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史丹佛大學人類學博士

原住民人口逐年增加。2022年底已達全國人口3%

每年年初1月10日前後,戶政單位都會公布前年底全國戶口、原住民戶口等相關統計。2022年底全國人口為23,264,640人,比2021年底減少110,674人,也就是一年內減少0.47%。全國人口於2019年底達到高峰,為23,603,121人,之後逐年下降,至2022年底已經連續下降3年。

相較之下,原住民自1995年戶口統計公布以來,逐年上升。2022年底原住民為584,125人,比2021年底增加3,367人,也就是增加0.58%。換算為比率,2022年底原住民占全國人口比率為3%(2.51%)。因全國人口持續下降、原住民人口持續上升的趨勢不變,原住民佔全國人口比率將由3%繼續上升。因兩憲判《原住民身分法》將於2-3年內修法,修法後原住民人口增加、占全國人口比率上升的趨勢都會更為明顯。

原鄉地區族人占比再下降。預估2024年原鄉族人將少於非原鄉族人

土地與人民是維持群體持續存在最重要的關鍵。為了落實《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有關「原住民地區」條文規定,行政院於2002年核定30個山地鄉及25個平地鄉(鎮、市)為「原住民地區」。2005年《原住民族基本法》公布實施,其中「原住民族地區」承襲2002年行政院核定的「原住民地區」,指原住民族傳統居住、具有原住民族歷史淵源及文化特色之地區。因此,原住民族地區(以下簡稱原鄉地區)是原住民族的根源、族人的生存基地、以及文化延續的最終堡壘。有足夠人數的族人在原鄉地區生活,對原住民族整體發展非常重要。


根據2022年底戶政統計,2022年原鄉地區族人為298,835人,非原鄉地區族人為285,290人,即原鄉地區族人占全國地區比率為51.2%。與2021年相較,2021年底原鄉地區族人為297,996人,非原鄉地區族人為282,762人,原鄉地區族人占全國地區比率為51.3%,占比持續下降。2022年占比僅下降0.1%似乎不多,其實是受到2022年底地方選舉、選舉人戶籍移動影響有關。再往前觀察,2020年底、2019年底原鄉地區族人占全國地區比率分別為51.7%, 52.3%,平均每年占比下降0.5%。2022年因地方選舉,許多原本入籍非原鄉地區的族人將戶籍遷回原鄉地區,卻仍未能逆轉原鄉地區族人占比再下降的趨勢。以平均每年占比下降0.5%的趨勢來推算,2024年底非原鄉地區族人將多過於原鄉地區族人。因兩憲判《原住民身分法》將於2-3年內修法,修法後原鄉地區族人占比下降趨勢會更明顯。

幼年族人流向都市、老年族人留在原鄉

人口學上0-14歲人口稱作幼年人口,15-64歲人口稱作中年人口,65歲以上人口稱為老年人口。幼年仍在就學階段,中年則為工作階段,老年則為養老階段,因此老年人口除以幼年人口又稱為老化指數。

2022年原鄉地區族人幼年:中年:老年為45,720人,213,364人,39,751人。相較之下,非原鄉地區族人幼年:中年:老年為65,494人,203,514人,16,282人。即使原鄉地區族人多過非原鄉地區約1萬3千人(298,835人:285,290人),但幼年族人卻少了近2萬人(45,720人:65,494人),老年族人卻多了2萬3千人(39,751人:16,282人)。原鄉比非原鄉族人的老化指數為86.9:24.9,顯示原鄉嚴重老化。如此不平均的幼年族人、老年族人區域分布,清楚凸顯族人遷徙的趨勢:幼年流向都市、老年留在原鄉。現階段原鄉已進入老年社會,當大量幼年族人遷徙至非原鄉地區就學,之後極大可能會待在非原鄉地區就業。原鄉失去中年族人的留守或遷入,空巢化將日益嚴重。這對於原住民族發展將造成重大影響。

2024將是氣候行動加速年,半導體、太陽能、減碳技術成為重點投資方向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局2月初統計,2024年1月是194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月,且是自2023年6月以來連續第8個月創下同期最高氣溫。暖冬影響,台灣中南部櫻花、黃花風鈴木搶先盛開,日本氣象廳也預告今年的櫻花季會提前。從投資的角度,我們可以做什麼?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根據美國時代雜誌今年初報導,2024年必須是氣候行動快速成長的一年(2024 Must Be the Year for Exponential Climate Action),為了達到控制全球升溫在1.5°C內的目標,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19年減少43%,2024年距離2030年僅有不到6年的時間。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指出,考量目前各國設定的排放目標和1.5°C目標間的差距猶如峽谷般的巨大,須加速推動五大氣候行動,包括落實國際能源總署的淨零排放路徑、逐步淘汰化石燃料、擴大對南方國家融資、協調淨零行動及賦予公眾權力。

(你可能想知道:2024聯合國大預測:全球要保經濟、救永續,需要「綠色QE」等四大關鍵優先事項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建議,2024年全球將加速氣候行動,具備氣候變遷應變能力的企業將脫穎而出,建議投資人將全球氣候變遷主題型股票基金列為長期投資配置,採取分批加碼或定期定額方式,將氣候變遷的風險轉化為獲利契機。

2024年須採取的五大氣候行動

氣候行動具體內容
1. 落實國際能源總署(IEA)的淨零排放路徑2030年前提高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提高能源效率、減少甲烷排放、加強設備電氣化,政府應確保融資、加速許可、新電網和供應鏈
2. 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確保2025年各國在巴西聯合國氣候峰會(COP 30)提交淨零排放承諾中展現淘汰化石燃料的具體承諾,金融機構支持能源轉型
3. 擴大對全球南方國家*融資淨零轉型需要大量資本,提供氣候資金協助全球南方國家實施公正轉型
4. 協調淨零行動透過全球合作提高企業、金融機構、城市和地區在氣候行動的一致性
5. 賦予公眾權力2024年有眾多選舉,全球選民應支持致力於推動氣候政策的政黨、政策及政治人物

資料來源/美國時代雜誌(2023/1/16),富蘭克林證券投顧整理。*全球南方國家(the Global South)指的並非地理位置而是發展中國家。

利率走低有助氣候變遷概念股表現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氣候變遷基金經理人克雷格·卡麥隆(Craig Cameron)表示,2024年氣候變遷主題將迎來重要轉折,預期聯準會等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將轉為寬鬆,將帶動氣候變遷股票營運及估值回升。

他指出,由於氣候變遷股票屬於資本密集產業,不論是風力發電渦輪機、太陽能裝置等替代能源產業,或是為了提高能源效率而升級的產品或是購買電動車的消費決策,隨著利率自高檔下滑,2023年的逆風將轉為順風。

利率走低有助氣候變遷概念股相關產業表現,如:風力發電渦輪機、太陽能裝置等替代能源產業。圖片來源/Jeroen van de Water on Unsplash

此外,隨著極端氣候對全球的威脅更加嚴峻,要把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準高出1.5°C情境已越來越不切實際的情況下,全球必須持續強化脫碳的承諾和努力,包括2024年4月美國證交會(SEC)將公布對氣候風險揭露的規定等,預期將引導更多企業投入應對氣候變遷的努力。

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氣候變遷基金建議採取五大策略:

  1. 精選全球減碳龍頭,風險報酬等級RR3**的全球股票型基金,主要布局產業分別為工業27%、原物料24%、科技21%及公用事業11%;
  2. 除了自己減碳,更重視「幫別人減碳」的企業,卡位低碳經濟的贏家;
  3. 從源頭開始減碳:加碼能源轉型所需的原物料產業;
  4. 結合AI+氣候變遷兩大商機;
  5. 歐盟SFDR規範第九條(Article 9)具備永續投資目標的基金(參考基金公開說明書),同時也是國內核備的ESG相關主題境外基金。

半導體驅動能源技術,成全球加速減碳轉型關鍵

百達能源轉型策略投資團隊也指出,全球對於脫碳和快速推動經濟向永續轉型的支持力道依然強勁,儘管目前融資成本較高,一旦利率開始穩定並趨於下降,將大幅降低能源轉型短期風險,提供重要的估值支撐。

太陽能領域公司近期超出市場預期的財報顯示,能源轉型已迎來新的機會。自2月開始,百達能源轉型策略受益於半導體題材,創下開春好表現。次主題方面,促成科技延續2023年的強勢,尤其是晶片與半導體設備商。

百達能源轉型策略投資組合近半投資在促成科技,還有3成投資在能源效率,另外2成為再生能源,近期以促成科技和能源效率表現突出,晶片製造商(例如Marvell和Broadcom)和半導體設備(例如ASML)表現明顯優於其他公司。能源效率則以工程軟體公司(如Autodesk和PTC)的表現最為領先。

太陽能產業現曙光,跟上全球政策趨勢

太陽能設備商近期也表現優異,NEXTracker 公布2023年第4季財報,並上調2024年的獲利預期,讓股價近一個月上漲近20%;Shoals Technologies最新的財報表現超出分析師預期,年營收成長高達 47.77%。

太陽能產業跟上全球政策趨勢,Shoals Technologies最新的財報表現超出分析師預期,年營收成長高達 47.77%。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彭博產業研究發布〈2024年全球太陽能展望〉指出,太陽能將是2024年能源產業成長最快的次主題,2025至2027年需求將預估上升逾20%。表現領先的太陽能公司營收在2024 年成長可望超過 30%,而且這些企業還可以透過《降低通膨法案》等政策支持,降低投入成本。

百達能源轉型策略投資團隊分析,儘管存在一些短期風險,投資能源轉型的前景仍然光明。總體而言,技術創新、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和永續觀念日漸深植,皆是能源轉型的長期投資利多因素。

碳交所攜手非洲友邦史瓦帝尼! 簽訂MOU共同面對氣候行動

 中廣新聞網

史瓦帝尼證券交易所(ESE)4日與碳交所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圖:證交所提供)
史瓦帝尼證券交易所(ESE)4日與碳交所簽訂合作備忘錄(MOU)。(圖:證交所提供)

史瓦帝尼證券交易所(ESE)4日與碳交所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告訴媒體,除了建立雙邊碳權市場的連結與互動交流,更加強化兩國的關係;未來史瓦帝尼在台灣上架的交易,最可能的是以綠碳、黃碳為主的自然碳匯。

簽約儀式由田建中、證交所總經理簡立忠,與ESE CEO Ncamiso Ntshalintshali代表簽約,金管會副主委蕭翠玲、史瓦帝尼央行總裁尼西及史瓦帝尼駐台大使蒙西比擔任見證人。蕭翠玲說,恭喜雙方資本市場邁入合作關係里程碑,提升資本市場基礎設施與ESG為市場重要趨勢,鼓勵周邊單位強化國際市場合作。

簡立忠指出,此次MoU簽署帶來多重效益。首先,這是對政府「非洲計畫」的積極回應,也響應蔡英文總統深化台非關係的期待。其次,這是首次台灣與邦交國在資本市場的合作,深具指標意義。最後,此合作有助於分享台灣經驗,回饋國際,進而提高台灣的國際影響力。

田建中解釋,此次與ESE間的MOU,將為台灣及史瓦帝尼碳權市場建立長期合作機制,促進彼此溝通管道及拓展持續關係;史國以自然資源、農業見長,未來在碳權有望扮演要角,雙方合作初期,將相互提供碳權相關資訊、分享相關碳權技術與技能,未來進一步擴展至人才訓練或關鍵業務交流。

尼西則提到,近幾年史瓦帝尼的氣候問題日益嚴重,像是洪災、旱災與熱浪等,都顯示面對氣候變遷刻不容緩;「巴黎協定」第6條規範締約國之間,可以經由資助其他地方的減碳計畫來抵銷自身的排放。簽署MoU標示臺史雙方在氣候變遷方面合作的新頁,並期待未來史瓦帝尼與臺灣之間開展碳權交易。

ESE CEO Ncamiso Ntshalintshali感謝身為世界主要交易所的台灣證交所,分享人力資本能力及市場基礎設施技術相關經驗。未來更希望借鑒碳交所經驗,透過建立史瓦帝尼碳權交易所,因應氣候變遷相關議題。

劉哲良強調,「巴黎協定」第6條未來可能是台史碳權合作的機會。過去台灣對邦交國的外交,多半是出錢出力等援外計畫,這次簽訂的MOU,台灣若協助史瓦帝尼在碳權的技術與認證,之後史瓦帝尼將碳權轉到台灣上架交易,不論是提供政府、企業甚至個人使用,都是因應氣候變遷行動的一大步。

證交所表示,典禮圓滿成功,相信證交所、碳交所與ESE的合作不僅為雙方帶來更多機遇與挑戰,更將為台灣與史瓦帝尼王國的合作交流開啟新頁。田建中會後受訪透露,史瓦帝尼未來相關碳權若經國際機構驗證,並通過台灣環境部審查後,有望在台灣上架交易,其中最可能的是以綠碳、黃碳為主的自然碳匯。

綠碳即是常見的森林碳匯,指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後將碳元素固定於體內,而黃碳是指土壤碳匯。田建中補充,例如種植方式改為有機耕種,與基本耕作情境相比,經機構認可後,土壤碳匯即可轉換為碳權。至於媒體關注的第2批國際碳權進度,目前正和環境部溝通討論中。

NASA對抗「氣候變遷」新招:用「冰粒子」冷卻地球

 高 詩豪

氣候變遷讓地球不適生存…調查:4成年輕人因此害怕生育

 024/03/07 衛城出版:原著/ Peggy O’Donnell Heffington佩吉.歐唐納.海芬頓、譯/廖素珊

編按: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讓人類面臨更多生存危機,地球未來還適合下個世代居住嗎?《沒有小孩的她們》一書作者佩吉.歐唐納.海芬頓攤開一份調查,直指全球有4成16歲至25歲的年輕人不敢生小孩,正是因為氣候變遷對環境帶來巨大衝擊

1970年代到現今,環保運動的主要關懷發生決定性的改變,從污染和飢餓轉向冰原融化、海水上漲與森林大火;從馬爾薩斯主義對人口和資源稀缺的憂慮轉向現代氣候科學。這些轉變顯示出人類的活動,尤其是我們的碳排放量正在讓地球變得愈來愈不適宜居住。

全球暖化正在發生!NASA科學家三十多年前就出面證實

有關人類在破壞環境的科學證據其來有自。1965年,詹森總統政府邀請羅傑.雷維爾這位將自己視為女性解放運動中的「激進分子」的科學家,研究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導致全球暖化的可能性。雷維爾總結道:「到了2000年,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會比現在多出25%,這將改變大氣層中的熱平衡,讓氣候發生顯著變遷……。」

到了1980年代末期,事實更加明顯,當時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tional Aeronautics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為NASA)署長詹姆斯.漢森(James Hansen)在國會作證,表示全球暖化「已經在發生」。

為了商業利益 石油公司拚命讓氣候訴求顯得愚蠢

當聽證會結束後,科羅拉多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提摩西.沃斯(Timothy E. Wirth)指出漢森的證詞對參議院而言是一項道德挑戰。沃斯說道:「國會必須開始考慮應該如何減緩或中止地球暖化,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可能已經無法避免的氣候變遷。」當時老布希總統參與競選便是大打氣候政策牌,在他成為總統後,美國成為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簽署國。

儘管如此,氣候變遷似乎仍是未來的問題,它需要應對和處理,但能在很久以後再處理。1997年,當柯林頓政府請求國會支持《京都協議書》中具有約束力的碳排放目標時,參議院卻猶豫了。

《京都協議書》是老布希政府簽署《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的補充條款,當時國會議員納悶,是否有必要為了未來才可能發生的科學推測,採取肯定會傷害到現在商業利益的行動嗎?與此同時,石油公司資助一項為期數十年否定全球暖化大型公關活動,力求讓氣候訴求聽起來很愚蠢、疑神疑鬼且漏洞百出。

氣候災難引爆美國史上最大氣候行動

雖然這些人努力掩蓋,但到了2010年代,氣候變遷的事實已經變得肉眼可見。面對破紀錄的乾旱、熱浪、野火和洪災,環保運動重整旗鼓再度出發。

在2013年,數以萬計的示威者來到華府遊行,要求歐巴馬政府關閉基石

XL輸油管道(Keystone XL),這個油管系統惠將加拿大原油從亞伯達省(Alberta)運送道伊利諾州和德克薩斯州的煉油廠,中間橫越北美大平原。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作為環保組織350.org 的創辦人,描述這場遊行是「美國歷史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場氣候集會」。

新生兒將活在「碳窒息」世界 氣候變遷讓4成年輕人不敢生

或許也因如此,這場運動為環保領域注入新的活力,許多年輕人開始思考這一切是否已經太遲,尤其是生孩子這件事。最近一項對全球1萬名16歲到25歲的年輕人展開的調查發現,其中有40%的人因為氣候變遷而害怕生育。

對許多人來說,馬爾薩斯提出資源短缺和廣大人口對環境造成傷害的論點依然很有根據,但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出版的兩個世紀後,大眾主要的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

從1969年的史蒂芬妮.米爾斯,1980年代我姨媽的女性主義朋友到今日許多年輕人之間,人們不生育的理由已經不和任何個體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有關,而是關乎孩子在被賦予的世界中生活和生存的集體經驗。

就像作家米漢.克利斯特(Meehan Crist)最近提到的,即使我們想出如何生下「碳中和寶寶」(carbon neutral babies)的方法,他們還是得活在一個碳窒息(carbon-choked)的世界。

2大宜蘭建設 交部:高鐵115年、鐵路高架113年設計施工

  

立委陳歐珀今天安排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考察宜蘭重大建設,針對民眾最關心的北宜高鐵案,鐵道局表示,高鐵延伸宜蘭案於今年7月完成環評範疇界定,正辦理二階環評,預計2026年陳報經費核定、辦理設計施工;鐵路高架化案9月提報環評說明書供交通部審查,待審查通過後,預計2024辦理設計施工。


今天交通部長王國材及相關業務單位視察包括北宜高鐵、鐵路高架化、冬山交流道、台62線快速道路延伸、台2庚線延伸、國五銜接蘇花改、蘇花安、蘇澳港旅運中心規劃等辦理進度。


針對地方爭取國5冬山交流道案,之前縣府提報的可行性評估計畫遭交通部退回,經立委陳歐珀召開協調會,高公局已於6月密切與縣府溝通、輔導計畫推動,縣府今年9月再次提送可行性報告供高公局審議。


交通部公路局表示,台62線瑞濱延伸礁溪銜接國5案,今年5月展開期末作業,8月分別於新北、宜蘭召開說明會,預計12月提出可行性評估期末報告;台2庚線延伸線計畫經陳立委今年4月辦理說明會後,公路局於5月提交行政院研商,目前審議中。


國五銜接蘇花改今年5月召開環境影響說明會,待環評通過後即可陳報建設計畫;蘇花安東澳-南澳段已規畫布設宜56匝道、蘇花改進出匝道並避開朝陽社區,預計今年底進入環評。


基隆港務分公司表示,蘇澳港近程發展計畫(111~115年)包括政府投資24億元辦理旅運設施改善、公民投資20億元辦理物流倉儲、觀光遊憩經營計畫等,蘇澳港旅運中心預計10月底完工、行政大樓外牆修繕2024年初完工,將成為蘇澳港新地標。


交通部航港局表示,預計於2024年5月規劃「蘇澳-與那國島」包船直航航線,遊客下船後可步行至南方澳漁村、轉乘國道客運,增加區域觀光效益。


陳歐珀說,他雖然退出下屆立委選舉,仍以推動宜蘭重大建設為己任,在立院最後一個會期,會待在交通委員會監督宜蘭未來5年5500億的建設進度如期落實,目前陸續在立法院辦理縣內12鄉鎮市優先建設協調會,努力達成中央與宜蘭鄉親的發展共識。

不該再拿高鐵南延屏東來騙票

 

行政院前院長蘇貞昌一○八年至屏東視察,宣布高鐵南延屏東,然而,這個「歷史性的一刻」要付諸實現,卻遙遙無期。為此,民進黨新科立委徐富癸日前針對屏東重大交通基礎建設詢問行政院長陳建仁、交通部長王國材,其中關於高鐵延伸屏東一案,王國材表示:「環評已經進入尾聲,將力求二○二九年(民國一一八年)通車。」但何時開工仍然沒有確定答案,被徐富癸譏為「只聞樓梯響,不見車過來」。

屏東是台灣西部主要城市之一,但位於國境之南,不管中央由哪一黨執政,興建重大建設時往往被忽視,獲得「站尾包衰」稱號。例如六十七年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終點只到高雄,九十三年南二高才延伸至屏東。過去卅年,幾乎都是民進黨籍的歷任屏東縣長,多只會在選前宣告屏東高鐵進度再突破,喊口號大於實質作為,至今仍還在紙上作業,難免讓屏東鄉親認為民進黨大開政治芭樂票。

相較近年高雄鐵路地下化,捷運、輕軌陸續興建完工且營運,屏東令人有印象的建設,只有民眾怨聲載道的「屏鵝公路種樹百里」計畫。許多民進黨政治人物,一到選舉就率隊考察屏東交通建設執行情形,像高鐵、高捷、高屏第二快速道路、屏南快速道路,只會擘畫願景,說得口沫橫飛,頭頭是道,高層一再指示要縮短完工期程,一副若非民進黨執政,這些重大建設就會遙遙無期或戛然而止,簡直是把屏東縣民當成政治提款機。

民進黨籍的議員,則常將高鐵南延屏東受阻怪罪在野黨從中作梗。但自從一一○年行政院長蘇貞昌承諾高鐵會再南延潮州,增加運量及運能,潮州民團反對聲浪降低不少。至於同為民進黨長期執政的高雄市,市長陳其邁更是公開支持高鐵延伸方案,願意溝通境內工程施工及土地取得,讓臨近高屏溪另一端的行政區(高雄大樹、大寮、仁武)同樣受惠,民氣可用之下,交通部不是正該打鐵趁熱,一鼓作氣,加快環評審查腳步嗎?

筆者曾頻繁在屏東與台北兩邊往返,深知每次返鄉大包小包,任憑火車誤點,漫長等待轉車或搭乘五小時客運的無奈。高鐵雲林、彰化及苗栗等三站早在一○四年即通車啟用,屏東人口約八十萬人,相較雲林約六十六萬人、苗栗約五十三萬人,本該擁有一座高鐵站,但從一○四年迄今,高鐵屏東站仍難產中。期待政治人物不分藍綠,有志一同,真切為國境之南的人民謀取交通平權,莫再拿來當騙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