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最美」 八斗子車站復駛


媲美台灣最美車站「多良車站」的八斗子車站,停駛多年後,今天再次啟用,首班列車上午10點12分從瑞芳站發車,10點25分抵達八斗子站,許多鐵道迷、網友號召,一起見證歷史性一刻。
台鐵深澳線2014年恢復行駛瑞芳至海科館路段,今天再延長行駛到八斗子車站,全線長4.7公里。和台東多良車站一樣,八斗子車站臨海,且有美麗景色,旅客可在月台欣賞遠方群山和海天一色美景,被人形容是「北台灣最美車站」,傳出「南多良、北八斗子」佳話。
八斗子車站跨越新北市、基隆市界,全台僅有,新設的市界「界標」也在今天揭牌。台鐵瑞芳站長陳義忠說,無敵海景很美,東北季風來,可見白浪奔騰很壯觀,但要注意防寒。
八斗子車站是無人車站,設有多卡通電子票證驗票機供乘客進出站使用。為慶祝今天首航,台鐵上午8點30分起在瑞芳站發售1000套紀念套票,每套100元,每人限購4套,今晨6點開放排隊。【取自聯合新聞網】

俄土斡旋停火生效 敘利亞全境平靜

由俄羅斯與土耳其居間協調的全國性停火協議,在敘利亞當地時間今天午夜(台灣時間今天早上6時)生效,讓已超過5年的敘利亞內戰可望出現重大突破,目前全境未傳衝突。

這份停火協議在數小時前已由俄國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宣布,並獲敘利亞政府軍及反對派確認。但停火協議對象不包含像是伊斯蘭國(IS)等被指明為恐怖分子者在內。
設於英國的「敘利亞人權瞭望台」(SyrianObservatory for Human Rights)表示,敘利亞全國多個省分,自協議生效後一片平靜,「在各地區均無發現違反停火情事。」

據法新社派在敘利亞東古塔(Eastern Ghouta)的記者回報,在今天密集的砲擊與突擊後,該區的砲擊與空襲已停止逾1小時;另據在大馬士革及伊德利布(Idlib)的記者表示,自午夜後已無砲擊、空襲或戰鬥的聲響。

這項被敘利亞政府讚譽為透過政治解決內戰「真正機會」的協議,是在敘國政府奪回第2大城阿勒坡(Aleppo)、重創叛軍後的一週後降臨。這份協議由敘國內戰期間支持對立勢力的俄、土居間協調,未邀華府參與;華府先前曾與莫斯科協商敘國停火。
蒲亭指出,敘國政府與「主要的反對派武裝部隊」已簽署一份停火協議,以及一份表達準備展開和平對話的文件。

土耳其總統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形容協議為終止敘利亞內戰的「歷史性機會」。敘利亞內戰已造成逾31萬人喪生、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蒲亭表示,他也將減少派往敘利亞的俄國軍事分遣隊。俄國去年在敘利亞展開空襲,支持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蒲亭表示,俄國仍將繼續在敘利亞打擊恐怖主義,並維持對敘國政府的支持。

俄羅斯國防部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表示,包括勢力最強的「黎凡特自由人伊斯蘭運動」(Ahraral-Sham)在內,有7個反對派團體簽署了停火協議,未遵守協議內者將被視為「恐怖分子」。

艾爾段也指出,土耳其會持續加強已侵入敘利亞4個月的行動,以對抗IS聖戰士及庫德族民兵。【取自法新社】

辛巴威欠陸軍費 竟抓幼象抵債


英國媒體報導,辛巴威第一夫人格雷斯.穆加貝日前將卅五頭幼象、八頭獅子、十二隻鬣狗和一頭長頸鹿,送給大陸廣州一家野生動物園,以還清剛果軍隊購買軍備用品所欠款項。
「非洲地圖」的圖片搜尋結果
就幾天前,英國「衛報」也同樣關注從辛巴威運往中國大陸的野生大象。衛報指出,因工作人員沒能找到足夠大的磅秤,為這些大象稱重,運送大象的飛機還一度滯留在維多利亞瀑布機場。辛巴威特別保護小組的創建人Johnny Rodrigues表示,一旦稱重工作完成,「它們就會消失」。而這些大象中有些只有三歲。

英國媒體擔心,這些小象可能會在中國大陸面臨象牙交易的悲慘境遇。辛巴威的一位野生動物專家也表示,強迫幼象和象群分開是「殘酷的瘋狂舉動」。不過,辛巴威負責野生動物保護的官員則認為,抓捕大象並將其送至國外,能夠為當地「超負荷運作」的國家公園減輕壓力。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格雷斯是為了幫剛果民主共和國軍方購買軍靴、軍服等軍備用品,才欠下中國大陸一筆債務,而運往中國大陸的野生動物,就是為了抵債。

辛巴威總統羅伯特.穆加貝與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現任總統約瑟夫.卡比拉及其已故的父親一向關係甚密。辛巴威還曾派遣軍隊,幫助剛果民主共和國鎮壓由盧安達、烏干達和蒲隆地等國支持的內部變亂。

在辛巴威,儘管出口活象是合法的,但仍然引來極大爭議。不少動物保護人士稱,這一行為「合法但卻不道德」。
首先,抓捕野生大象的行為將會破壞象群的社會結構。其次,在捕抓、運送和圈養過程中,大象的致死率很高。
辛巴威到底拿多少隻大象抵債了呢?據BBC今年一月的一篇報導指稱,二○一五年七月以來的短短半年內,辛巴威已經賣給中國大陸一百隻大象,每隻大象的價格大約在四萬美元左右。【取自聯合新聞網】2016/12/29

礦業「起飛」 格陵蘭人:氣候變遷不是災難

2016/12/29
格陵蘭已經經歷極端的環境變遷超過十年。海水晚兩個月結冰,早一個月融化,冰川融化使河水量破紀錄。今年氣溫兩度創新高,首府努克6月量到24°C的高溫,讓氣象學家都驚呆了。
傳統獵人開始放棄以狩獵犬隊,因為能在海冰上狩獵的時間大幅減少,但是格陵蘭漁獵協會襄理Tønnes Berthelsen說,氣候變遷對格陵蘭人來說不是災難。
「格陵蘭」的圖片搜尋結果
在海中,新的魚群來到格陵蘭海域。在陸地上,冰雪融化暴露出鋅、鐵、鈾、金和稀有元素礦脈,可能是中國以外最大的礦藏。格陵蘭人甚至相信,氣候變遷將帶來最大的政治利益——從丹麥徹底獨立。格陵蘭2009年獲得自治,但經濟上仍依賴前殖民者丹麥每年32億克朗的補貼。

格陵蘭前總理Aleqa Hammond說,氣候變遷不只影響經濟,也影響文化和傳統生活方式。
格陵蘭有三種氣候——極圈、北極和亞北極。氣候變遷對這三種氣候地區的影響有所不同。漁獵協會生物學家和狩獵專家Bjarne Lyberth說,在極圈地區,獵人回報北極熊「變化不大」,看起來仍然健康。再往南,北極熊變得比較瘦,而且頻繁出現在村落附近尋找食物。獵人再也無法把肉藏在冰裡,因為會被飢餓的北極熊吃掉。

氣候變遷使傳統狩獵活動變得艱難。Lyberth說,人們過去可以在海冰上狩獵好幾個星期,走到完全看不到陸地,現在海冰不僅稀少又不穩,只能在海冰上走一天。 馬鈴薯沙拉減產 獵人轉行當漁夫少了三個月的海冰狩獵季,獵人因為養護費用太高而不再養犬隊,改從事漁業活動。但冬天黑夜較長,靠犬隊冰上狩獵會比搭船捕魚方便。

Berthelsen指出,漁業佔格陵蘭總出口超過九成,2016年表現尤其佳。格陵蘭的「粉紅金」——冷水蝦,逐漸往北遷徙,鯖魚、鯡魚、鱈魚和大西洋黑鮪魚等魚種開始進入格陵蘭水域。
Lyberth說,獵人開始組隊捕小鬚鯨,雖然適應快速,但把獵人變成漁夫仍要投資不少錢在設備和知識技能上。格陵蘭將會興建新的處理廠,以出口高附加價值的鱈魚片而不只是整條魚,也可能會需要移工到處理廠工作。
現在格陵蘭人可以在努克的超市買到當地馬鈴薯和沙拉,但是過去兩年南方旱災嚴重,綠草減少、綿羊體型也較小,農民必須購買冬糧無法自種乾草。飼養綿羊的農人從1983年的74人減少到今日的37人。 突然發財的格陵蘭 採礦、旅遊業蓄勢待發
雖然離糧食自給自足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現在格陵蘭有70%的能源來自冰川融雪水力發電。Hammond的目標是100%再生能源,並吸引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來格陵蘭設數據中心。他也預測,一旦昔日冰封的峽灣能夠開進船隻,將能為格陵蘭帶來旅遊業。
不過格陵蘭如果成了礦產大國、快速工業化,還能成為旅人眼中的新淨土嗎?
格陵蘭2009年宣布自治後,礦藏收歸己有,也發出許多探勘許可給跨國採礦公司。根據格陵蘭礦產資源部資料,格陵蘭第一批礦場——一座長石礦場、一座紅寶石礦和一座粉紅藍寶石礦——將在2017量產。其他還有鋅礦、稀有元素礦、努克峽灣金礦,以及前景非常看好的鎳銅鈷礦等採礦計畫。
一旦格陵蘭礦業起飛,原住民將淪為移工。突然發大財的小國往往會發生貪腐或社會問題。不過Hammond強調格陵蘭有堅實的法令能保護勞工權益與採礦權。 【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能源改革再出招 墨西哥天然氣調漲20%

墨西哥27日宣佈,天然氣和柴油價格將調漲達2位數,成為當局對能源部門解除管制、並對民間投資和外國競爭者開放主要石油產業的最新行動。

墨西哥財政部表示,從明年開始,天然氣價格最高漲幅將達到20.1%;柴油則將調漲16.5%。
這只是終結墨西哥長久以來對燃料補貼的開始而已。根據財政部在政府公報上發布的新法規,從明年2月18日起,政府設定的價格上限將每24小時進行調整。
此外,石油零售商全國組織(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Retailers)負責人費瑪特(Jose Carlos Femat)說,從3月底起,「價格將由供需決定。」
他表示,將從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和索諾拉州(Sonora)先開始推動市場價格,然後到了2017年底逐步擴展到全國。
這是墨西哥總統潘尼亞尼托(Enrique Pena Nieto)具重大意義的能源改革的一部份,他是在2014年8月將改革措施簽署為法令,結束了國家對石油鑽探長達76年的壟斷,並重新對外國企業開放。【取自中央廣播電台】2016/12/28

智利強震撤5千人 民眾驚恐憂房倒地裂

智利南部耶誕節發生規模7.6強震,近5000人在海嘯警報大作聲中撤離海岸。民眾說,屋舍搖個不停帶來巨大聲響,「以為房子就要倒、地板會裂開」。
「智利」的圖片搜尋結果
法新社報導,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測報這起地震的地震矩規模(Moment Magnitude Scale)為7.7,智利內政部災害緊急中心(ONEMI)測報則為規模7.6。

這起淺層地震震央位在奇洛埃島(Chiloe)南部的國家公園園區內。
地震發生後,當局立即發布海嘯警報,敦促居住南部海岸的民眾往高處撤離。
ONEMI首長托洛(Ricardo Toro)表示,儘管後來已將海嘯警報降為「預防狀態」的等級,因海浪和海流可能高於平常,仍要求民眾遠離海灘。
「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地震發生後,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acific Tsunami WarningCenter)發布,就連距震央1000公里的海岸,都可能出現瘋狗浪。
路透社報導,民眾被住家強烈搖晃產生的巨大聲響嚇壞,打亂數以千計民眾的耶誕節慶祝計畫。地震發生之際,海嘯警報汽笛聲大作,他們光著腳奪門而出,跳上汽車或馬背趕忙尋找高地,有些地方當時正下暴雨。
家住奇洛埃島打漁維生小鎮奎里雍(Quellon)的阿瓦拉多(Denisse Alvarado)說:「我們這輩子還不曾這麼害怕過。」當地是位在巴塔哥尼亞高地(Patagonia)西北部湖大區(Los Lagos)的觀光勝地。
ONEMI在震後3小時將人員撤離和海嘯兩種警報都解除,宣布短暫逃離家園的近5000人可以回家。
ONEMI指出,當地1座橋梁已成危橋,部分道路則因電力搶修而封閉。事件一度造成2萬1000戶停電。
安地斯山(Andes)另1側的阿根廷西南部巴瑞洛契巿(Bariloche)也受波及。所幸目擊者表示,接近震央地區建築受損有限。
奎里雍卡巴納斯旅館(Cabanas Hotel)老闆維拉(Alamiro Vera)說:「這裡搖動得好劇烈、好劇烈,還好有驚無險,沒房子倒塌。只有虛驚,不過房子裡有些東西掉下來。」
46歲的阿瓦拉多(Alvarado)當時正準備前往鄉下跟朋友共度耶誕節。一感受到強震,立刻奪出家門的她說:「說時遲,那時快,突然就一直搖個不停。因為實在太強烈、太大聲,我以為房子就要倒、地板會裂開。」
儘管已發生數十起餘震,災損集中1條橫跨奇洛埃島的公路沿線上,其中1段交通中斷,也有部分小路和橋梁受損。【取自中央社】2016/12/26

阿里山森鐵爭取世界遺產 台印簽意向書


我國駐印度大使田中光與印度台北協會會長史達仁,今天一起簽署遺產鐵路合作意向書,象徵阿里山森林鐵路登錄世界文化遺產邁出一大步。
「我國與印度簽署鐵路遺產合作意向書暨阿里山森林鐵路104週年慶」活動,今天在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車庫園區舉行,除了田中光、史達仁外,農委會副主委翁章梁、林務局長林華慶及副局長楊宏志等人到場共襄盛舉。
田中光與史達仁一起簽署遺產鐵路合作意向書,田中光認為,這一份意向書象徵推動南向政策又邁出一大步,同時藉由雙方政府部門相關領域的合作計畫,帶動更多民間企業的交流契機。史達仁則高興雙方的關係發展得越來越好。
翁章梁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共登錄5條世界文化遺產鐵路,皆是登山鐵路,在印度境內就有3條,其特質可以歸納出5大項工法,其中阿里山森林鐵路就具備其中4項,與世界各登山鐵路相比,絕不遜色。
翁章梁指出,雙方簽署合作意向書後,農委會林務局與印度鐵道部遺產鐵路總處將加強合作交流計畫,包括在鐵路技術與行銷觀光宣傳等議題,未來林務局將學習印度成功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經驗,向世界發聲,以阿里山森林鐵路成為台灣第1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為目標努力。
配合阿里山森林鐵路104週年慶活動,田中光與史達仁一行人特地搭乘蒸汽火車,坐在所牽引的檜木車廂內,從車庫園區至北門車站。【取自中央社】2016/12/24

移民與恐攻 歐盟民眾最關切議題

一項調查顯示,移民與恐怖攻擊仍是歐洲民眾最關切的兩大議題,經濟議題則緊接在後,排名第3。
在德國發生耶誕市集疑似遭到恐怖攻擊,涉案主嫌可能是來自突尼西亞的移民後,歐盟民意測驗機構歐洲氣壓計(Eurobarometer)今天公布的秋季例行民調顯示,移民與恐怖攻擊仍是歐洲民眾最關切的議題,比重分別達到45%與32%。
和今年春季所做的類似民調相比,移民議題的關切增加3個百分點,恐攻也增加7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儘管歐盟與土耳其達成難民交換政策、打擊人蛇集團,並積極合作,共同對抗恐怖攻擊,但民眾的擔憂並未因此減緩。
不過調查也顯示,儘管民眾擔憂移民問題,但69%受訪者支持歐盟的移民政策,61%民眾對來自其他歐盟國家的移民持正面態度,但面對歐盟會員國以外移民則有56%民眾持負面立場。
在移民與恐攻之後,經濟議題是歐洲民眾關切的第3大困境,比重達到20%,也比春天時進行的民調增加1個百分點。
民調也顯示,歐盟居民對歐盟的信任度高於對本國政府的信賴,對歐盟的信賴從春天的33%上升到秋天的36%。1/4受訪者認為歐盟有聽見他們的聲音,2/3民眾認為在問題重重的國際社會裡,歐盟是穩定的機制。
這項民調是在11月3日到16日針對歐盟28個會員國與其他申請加入歐盟國家的3萬2896位民眾進行的問卷調查。【取自中央社】2016/12/23

環保抬頭 挪威基金再撤資煤炭業


挪威央行今天表示,世界規模最大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再將15家與煤炭事業有關的公司列入黑名單中,其中大部分是美國和亞洲的公司。
挪威國會2015年6月投票決定要基金撤出煤炭事業投資,基於對環保造成的影響,要求挪威主權財富基金拋售礦業和電力公司資產。這兩個事業逾30%營收來自具污染性的化石燃料。
目前價值約7.53兆挪威克朗(8693億美元)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4月已首度自52家公司和子公司撤資,其中多數是美國和中國大陸企業,例如中煤能源、美國電力公司AES和美國最大煤炭公司皮博迪能源集團(Peabody Energy)。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今天又點名15家公司和子公司,其中包括美國5家公司、日本3家公司和大陸2家公司。另外有11家公司被列入觀察名單。【取自法新社】2016/12/22

聖多美人口不到20萬 最低度開發國之一


台灣非洲友邦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到底聖國是什麼樣的國家,引起許多人好奇。根據外交部資料,聖國位在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由兩個主要島嶼聖多美、普林西比及附近小島組成,人口僅有19萬人左右,國民年所得約3400美元,是世界上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
「聖多美普林西比」的圖片搜尋結果

聖國原為葡萄牙殖民地,1975年獨立。首都為聖多美市,人口主要為班圖人,多為16和17世紀輸入的黑奴,以及與南歐殖民者後裔,通婚混血情形普遍。8成以上的人口信奉天主教,還有少部分是基督教,官方語言是葡語。

聖國經貿主要以可可為大宗,但受到國際價格低迷,聖國經濟成長停滯,導致巨額的國際收支赤字,聖國為此大舉援引外資投入。
台灣在非洲原有3友邦,與聖國斷交後,僅剩下史瓦濟蘭與布吉納法索。【取自奇摩新聞】

發展離岸風電 彰化縣府與外商簽備忘錄

彰化縣政府今天與加拿大、新加坡的離岸風電廠商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展離岸風電,兩家公司將投資新台幣1570億元。

彰化縣推動綠色能源再進一步!縣府今天與加拿大Northland Power Inc.、新加坡玉山能源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備忘錄,將共同發展離岸風電,並在彰化投資新台幣1570億元資金,NPI公司及玉山能源公司也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簽署共同合作備忘錄,培育專業在地人才。
彰化縣長魏明谷、NPI台灣區總經理馬聖安(SeanMcDermott)、玉山能源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尹和頓(Ian Hatton)、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呂正華、彰化師範大學副校長陳明飛等人,出席簽署記者會。

魏明谷說,透過產、官、學界三方合作,縣府要開發風與光的自然資源,也要讓綠能產業鏈根植彰化,帶動人才培育及就業機會,此次NPI公司與玉山能源公司合組海龍離岸風電開發團隊,在鹿港成立服務處,與當地漁民、鄉親保持良好互動關係。

魏明谷表示,彰化外海有2300平方公里,縣府配合中央綠能政策,與多家世界級能源公司建立緊密夥伴關係,總投資金額近1兆元,創造風力總容量可達4GW(40億瓦),相信風力發電機組全部建置完成後,可供480萬戶家庭整年用電,占全台56%,是可觀的永續能源。

馬聖安說,NPI是加拿大最大的綠能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風場開發商之一,具有設計、施工、營運風場豐富經驗,台灣海峽風力資源非常豐富,是世界最好風力資源之一,且台灣提供安全投資環境,因此公司選擇在彰化發展綠能產業。

尹和頓說,玉山能源與NPI合作,共組海龍離岸風電開發團隊,並開啟與彰師大教育合作,也積極協助彰化縣政府尋找更適合離岸風力的運維中心地點,並取得土地資訊、供應其他離岸風力發電等相關項目,盼將與彰化的合作經驗帶到世界,創造更多、更好的低碳能源。【取自中央社】2016/12/21

英鎊大貶 印度提早4年躍升第6大經濟體

中央社報導,印度內政部次長李繼竹十九日說,印度的經濟規模在近一百五十年來首次超越過去的殖民母國英國。
李繼竹引述財經雜誌「富比世」報導指出,印度已超越英國,成為繼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和德國之後,國內生產毛額(GDP)排名全球第五大的國家。

李繼竹還在推特上說,雖然跟英國相比印度有較龐大的人口基數,但這仍是一大躍進。
不過,有印度網友留言諷刺說,英國只是相當於印度馬哈拉什特拉省的大小,印度卻還是要花費近一百五十年才能超越。
「富比世」報導,印度的經濟規模已超越英國,這是逾百年來的首次。印度經濟規模原本預計要到二○二○年才會超越英國,但卻因印度經濟過去廿五年快速成長,加上英國最近因脫歐引發英鎊在過去十二個月快速貶值近百分之廿,導致印度GDP提前超越英國。
「富比世」報導指出,印度與英國間的差距預計將再度擴大,因為二○二○年之前,印度的年經濟平均成長率為百分之六到百分之八,但英國則為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印度的經濟成長也已超越英國經濟的未來成長前景。
國際貨幣基金先前表示,印度GDP為二點二九兆美元,只比英國少了五百億美元,而英國GDP可能在這個財政年度結束前被印度跨越。【取自聯合新聞網】2016/12/20


英鎊大貶 印度提早4年躍升第6大經濟體


印度經濟在過去25年以來飛快成長,如今已經超越曾經殖民當地的英國,駸駸然成為緊追於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之後的世界第6大經濟體。
《富比世》(Forbes)雜誌16日刊登北京清華大學的講座學者沙艾瑞(Akshay Shah)的文章,指出印度的GDP成長很快,原本被認為將於2020年超越英國。然而英鎊在過去12個月以來大貶將近20%,使英國1.87兆英鎊的GDP只值2.29兆美元;印度153兆印度盧比卻值2.30兆美元。匯率換算的結果,印度反而超過英國。
沙艾瑞指出,印度經濟史可以分為3個階段:從18世紀到獨立前夕,當時殖民印度的英國經濟成長遠遠領先。1947年獨立後到1991年,印度與英國的經濟成長率在伯仲之間。1991年之後,印度擺脫以往的計畫經濟,落實市場改革,經濟成長率超越英國,終於在今年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6大經濟體。儘管如此,人口龐大的印度,在人均GDP上仍然只有英國的1/5。
沙艾瑞指出,印度全國GDP在今年超越英國,其意義與日本在1905年勝過俄羅斯一樣具有里程碑作用。這次超越英國有3重意義。首先,這顯示出印度登上全球舞台,在與西方的權力動態方面有了可觀的改變。其次,這讓印度擺脫曾為殖民地的自卑感,可以用更開放的心態來與世界其他國家往來。第三,這也可以強化印度進一步改革的力量。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則於20日指出,今年對印度而言是個具有指標意義的1年。在今年2月,印度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國家。今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預測,印度在可見的未來仍將持續保持這個頭銜。在2017年,印度的經濟成長將達到7.6%;中國則無法保7,經濟成長率預計為6.9%。
今年4月,英國《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旗下的「外人直接投資情報部門」(FDI Intelligence)也曾提出報告,指出印度在2015年得到630億美元的外人直接投資,居全球首位;而中國的資本投資銳減23%,外人直接投資計畫也大跌16%。
在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時,摩根史坦利的分析家GhetanAhya就曾預測:印度在2011-2015年的經濟成長率將達9.5%,兩年內就會追上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並於2015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速的經濟體。【取自新頭殼】
 

2億不婚族 陸人口老化現隱憂

「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中國大陸單身潮正來襲,雖然大陸去年10月正式取消「一胎化政策」,希望緩解人口老化危機,但更大的難題是「不婚」。男女比率失衡、女性獨立意識提高、貧富差距拉大,都讓「不婚」人口不斷增加,目前大陸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不婚族」正衝擊大陸經濟結構與家庭觀念。

據大陸民政局數據顯示,大陸單身男女人數如今已近2億,獨居人口已從1990年的6%上升為2013年的14.6%。而去年約有1213萬對新人結婚,這一數字已連續2年減少,結婚人數占總人口的比例也於2014年開始下滑。

選擇步入婚姻的人不斷減少,很大程度要歸因於大陸的一胎化政策與人口老化,在「傳宗接代」觀念影響下,一胎化讓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加上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學歷收入「雙高」使婚姻的經濟誘因減弱,因此更多女性選擇單身,也造成越來越多的男性不得不單身。
類似的例子越來越常見,在北京大型企業工作、現年25歲的小趙就決定一輩子不結婚,她很享受周末和朋友同事逛街、看電影、購物的生活,也開始養狗為獨居做準備。她說,「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28歲的宋小姐則是在北京與室友合租了一套公寓,她將精力放在事業發展和財富累積上。雖然父母擔心她的終身大事,但她覺得自己短時間內不會結婚生子,「在目前這個階段,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個人發展。」

拋棄過去的早婚觀念,29歲的武京京也說,「在這個時代,我們都比較想找到一個更合適的人。」不過她的母親擔心說,「我們不會永遠在她身邊,還是希望她能找到一個人去關心她,這樣我們也會更放心。」
從經濟角度來看,這種變化是一把雙刃劍。一般而言,單身人士會比已婚夫婦更少消費,而結婚人數下降,意味著嬰兒人數減少,相關消費可能會隨之收縮,而這類消費正是推動中國大陸經濟增長所需的。【取自中時電子報】
2016/12/18

高一第一冊L9氣候概說補充資料~極地渦旋襲美 酷寒威脅4千萬人

來自北極的「極地渦旋」本周侵襲美國,北部平原與中西部地區首當其衝,而冷氣團15日長驅直入美國東北部新英格蘭地區與東部沿岸各州,包括首都華府以及費城、波士頓、紐約等大城市至少4000萬民眾的生活面臨酷寒與風雪威脅。

《今日美國》報報導,「極地渦旋」恐將給美國帶來致命的酷冷溫度,除了襲捲中西部和東北部的嚴寒狂風,局部地區可能出現暴風雪和凍雨。波士頓等地16日甚至可能出現歷來最冷的12月低溫。氣象當局預警,民眾應謹慎防範凍瘡與體溫過低狀況。
美國國家氣象局已對緬因、佛蒙特、新罕布夏與紐約等州大部分地區發出風寒預警或警報,且預計中西部的南、北達科他州本周末低溫將降至「危及生命的」攝氏零下43度。據氣象學家艾森女士說,當氣溫降到攝氏零下37度時,人們暴露在空氣中10分鐘就會造成凍傷。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全美76個地區打破了12月單日最低氣溫紀錄,意味著一些城市將經歷史上最冷的耶誕節。美國廣播公司(ABC)新聞網報導,因降雪造成路面濕滑和能見度不佳,賓夕法尼亞州西部15日發生59輛車連環相撞事故。
寒冷的天氣本周已奪走至少2人的生命。紐約州一名22歲男子駕車撞上掃雪車喪生,明尼蘇達州一名34歲女子則失溫死亡。【取自中時電子報】2016/12/17

高一第一冊L9氣候概說補充資料~全球暖化致冰融 青藏高原驚傳雪崩

氣候暖化越來越嚴重,連青藏高原也淪陷。過去地質相對穩定的青藏高原西部,日前驚傳發生2起大雪崩,據科學家推論,當地氣候溫度升高讓融水出現是主要元兇,而且隨著氣候變遷不斷出現,未來類似意外恐將越加頻繁。
據《赫芬頓郵報》報導,今年7月中旬,夾雜超過6000萬立方公尺的冰與石塊,從西藏阿魯高山的冰河崩落,雪崩面積相當大,且厚度高達30公尺。
據了解,如此大規模的冰河雪崩相當罕見,僅次於2002年發生在俄羅斯與喬治亞邊界的克爾卡雪崩。事發2個月後,位於同樣山脊的鄰近冰河附近再度傳出雪崩,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已引起科學家與當地民眾關切。
對此,奧斯陸大學冰河學家卡巴指出,目前尚無法知道為什麼這片完整的冰川舌(glacier tongue)會就此崩落,「在發生克爾卡雪崩之前都沒有人意料到。」
西藏西部一直以來被視為是冰河發展較穩定區域,不像冰川正快速融化的南部及東部西藏。對此,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地球科學家佩特萊也表示,「這樣的事發生1次就已經相當驚人,2次更是前所未有。」
佩特萊認為,氣候變遷應是背後原因,因為西藏過去10年來增溫攝氏0.4度為全球平均標準的2倍,顯示當地正在快速暖化中。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湯姆森則指出,「從發生的速度以及覆蓋的範圍來看,我認為應該是融冰造成。因為從當地最近的氣象站取得過去50年平均溫度已增加約攝氏1.5度來看,可想而知雪與冰正在融化,也導致水在冰河下滲出。」
科學家也提醒,隨著溫度持續上升,西部西藏其他冰河也可能出現崩塌,但目前仍沒有預警機制可事先預測。
據《美國之音》報導,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包含西藏、中國大陸與印度,是除了兩極之外最大冰凍淡水的地區,更是長江、湄公河與印度河源頭,供給近20億人飲用水。【取自台灣醒報】

對抗食物浪費 英國開始動起來

對抗食物浪費 英國開始動起來

(法新社倫敦30日電) 歐洲浪費食物最大元凶之一的英國現在開始動起來,相關志願性計畫大增,要幫助窮人填飽肚子及帶來一些過節氛圍。義大利和法國則堪稱是對抗食物浪費的資優生。
高齡76歲的海梅克(Bassia Hamech)在慈善機構食物循環(FoodCycle)於東倫敦開設的一間廚房獲得一碗熱湯,她說,「不只食物,我來這裡的目的是和人聊聊天」。
這間位於哈克尼區(Hackney)廚房每週有一天會提供達50人素食午餐,當中許多人有健康問題或遭遇社會孤立風險。
2016年是國際倡議人士對抗食物浪費劃時代的一年,義大利和法國都通過法案,讓剩食能捐贈,而非丟棄。
但英國落後鄰國,未能對此議題通過法案,留待社會團體和新企業來填補缺口。
根據英國廢棄物及資源行動計畫(WRAP),英國每年浪費約1000萬公噸食物。
根據2012年估計,歐洲聯盟整體而言每年浪費約8800萬公噸食物。(譯者:中央社蔡佳伶)

埃及政府批准 紅海2小島交沙國

埃及政府批准 紅海2小島交沙國

(路透社開羅29日電)據埃及國營電視台報導,儘管當中仍有法律爭議,但埃及政府已批准一項協議,將把紅海的2座島嶼交給沙烏地阿拉伯,協議將送交國會認可。
這項於今年4月宣布的協議,引發埃及公眾譁然及罕見的示威。示威者聲稱提蘭(Tiran)與沙那費(Sanafir)這2座無人島屬於埃及。
埃及的高等行政法院6月間宣布協議無效,指埃及對2島的主權不容放棄。埃及政府隨後提起上訴。
領土爭議已成為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關係緊張的來源。沙國已提供數十億美元援助埃及,但近期因雙方關係惡化,沙國停止了給埃及的燃料貨運。
今年6月提起訴訟主張協議無效的律師阿里(Khaled Ali)表示,政府最新舉動,顯示埃及「國家的法治與憲政崩塌」。他說:「國會將做的決定也是無效的,人們應透過全部法律途徑捍衛自家領土,對抗這個不尊重法律及司法的專橫政權。」
提蘭與沙那費2島位於通往約旦及以色列的阿卡巴灣(Gulf of Aqaba)狹窄的入口。沙烏地阿拉伯與埃及官方表示,2島屬沙國卻僅由埃及控制,是因沙國於1950年代尋求埃及的保護。(翻譯)

全球暖化危機:西元2100年 巴西聖保羅恐升溫攝氏10度

全球暖化危機:西元2100年 巴西聖保羅恐升溫攝氏10度

 2016年12月30日 17:10 風傳媒


2016年元月至9月巴西的氣溫平均較1960至1990年間記錄的高出攝氏0.88度。專家指出,至2100年,巴西第一大城聖保羅的氣溫可能比目前高出攝氏10度。

2015年巴西氣溫較19世紀高出攝氏1度,2016年則高出1.2度,加強專家對2100年氣溫預測的可能性,同時威脅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各國締結的《巴黎協議》(Paris Agreement )。

巴西氣象學專家海隆(Iago Hairon)指出,如果各國不履行《巴黎協議》,那麼2100年地球平均氣溫將升高6度,聖保羅則因熱島效應的緣故,平均氣溫將升高10度。

海隆表示,為減少這些氣溫巔峰,「各國政府必須停止鼓勵火力發電和使用化石燃料,但這幾乎是不可能。

因此,海隆認為《巴黎協議》本身即存在一大問題:只預定從2020年起改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的野心,換言之,就如同在這之前,可以將每年全球氣溫升高1度或1.2度的情況,視而不見。

國際移民組織指出,全球氣候暖化造成的環境災害將導致世界移民人數增加。2015年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公布數據顯示,有關氣候或地理災害引起的遷徒人數是衝突和戰爭所造成的1倍,達1920萬人。

巴西國家氣象局氣象學家歐里維拉(Neide Oliveira)指出,巴西受到高溫變化影響不大,而是洪水、乾旱、暴雨等氣候災害,嚴重損害巴西農業,造成許多農村居民遷移至大城市,「特別是東北部內地人口應大幅減少,因為極端氣候的緣故,將有更多人遷居到都市。」

給百萬勞工新年賀禮 美19州漲最低工資

給百萬勞工新年賀禮 美19州漲最低工資

美國紐約州、加州等19州將於2017年調高最低工資,這對美國數百萬的低薪勞工來說,無疑是最實際的新年賀禮。漲幅範圍從最小的只漲每小時5-10美分,到最高每小時漲1-2元不等。
2017年1月1日起將要調漲最低工資的19州,據《美聯社》報導,加州將把26名員工以上的企業基本工資,調高至每小時10.50美元,至於紐約州採取分區方式,紐約市的基本工資為每小時11美元、紐約市的小型企業為10.50美元,南部郊區為10美元,其他地區則為9.70美元。
亞利桑那州、緬因州、科羅拉多州和華盛頓州的選民在今年的選舉中,投票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案。阿拉斯加州、佛羅里達州、密蘇里州、蒙大拿州、新澤西州、俄亥俄州和南達科他州等7州則是根據指數調薪,至於其他調高最低工資的州還有麻塞諸塞州、阿肯色州、康乃狄克州、夏威夷州、密西根州以及佛蒙特州等。
不過,紐約州餐飲協會理事長費萊舒特(Melissa Fleischut)指出,因為調高最低工資,有些餐廳老闆可能會考慮將食物分量縮水,或者過去包含在訂價內的小菜開始收費。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0世紀一場被遺忘的種族滅絕 非關納粹猶太,但兇手仍是德國人


作者王穎芝 | 風傳媒 – 2016年12月30日 上午11:31
光復中學納粹扮裝事件激起各界對歷史的討論,巧合的是,德國政府也在27日展開針對自身種族滅絕罪行的賠償談判,但這次賠償的對象不是猶太民族,而是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德國於2016年承認其在殖民非洲期間,系統性屠殺反抗殖民的赫雷羅與納馬族人,近日雙方終於啟動談判,商討如何賠償、彌補這起被世人遺忘近一個世紀的悲劇。
談到種族滅絕(genocide),率先想到的往往是數百萬猶太民族經歷的大屠殺慘劇,地獄般的集中營景象令人為之膽寒。但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非洲西南部就已出現過大屠殺和集中營暴行,而且始作俑者也是德國。

19世紀末,正值歐洲第二次殖民潮「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高峰,非洲大陸被英國、法國等國瓜分殆盡,剛統一不久的德意志帝國亟欲擴張海外勢力,努力佔領了零星幾個地區,其中之一就是位於南非上方的德屬西南非洲(Deutsch-Südwestafrika),即為現在的納米比亞(Namibia)。
1890年德國佔領西南非洲全境,儘管當地部族不斷反抗,還是敵不過武器精良、訓練嚴謹的德意志軍隊,只能眼睜睜看著賴以為生的土地和牲畜被奪走,並在自己的家園內淪為白人的奴隸。
1904年,一支名叫赫雷羅(Herero)的部族受不了殖民暴政而發動起義,在一場衝突中殺死數十個德國平民,原本屬敵對部族的納馬族(Nama,舊稱納馬夸Namaqua)也與赫雷羅並肩作戰。德國派出托塔將軍(Lothar von Trotha)領導1萬5千名士兵無情鎮壓,是為「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
率領赫雷羅人起義的首領瑪哈雷羅(Samuel Maharero,左)(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率領赫雷羅人起義的首領瑪哈雷羅(Samuel Maharero,左)(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衛報》(the Guardian)披露,當時托塔將軍下令,只要是赫雷羅男子格殺勿論,許多赫雷羅女人和兒童也被射殺、強暴或虐待,或者整批被趕入一片荒蕪的喀拉哈里沙漠(Kalahari desert),井水被下毒、食物來源也被切斷。這條殘酷命令傳回歐洲後,德國政府下令撤銷,但新的政策只是換湯不換藥,那就是把造反的人統統送進集中營。
納米比亞的集中營共有5座,主要位於納國南部港口呂德里茨(Lüderitz)外海的鯊魚島(Shark Island)。它們和納粹大屠殺集中營極其相似,除了可怕的勞動和虐待之外,德國殖民者也在非洲俘虜身上進行慘無人道的生物實驗,據記載,當時甚至有3000顆赫雷羅人的頭顱被運送到柏林,以供德國科學家研究非洲民族是否為「次等人種」。
被送往德國研究的赫雷羅人頭顱。(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被送往德國研究的赫雷羅人頭顱。(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05年至1908年間,80%的赫雷羅人和50%的納馬族人死去,他們不是被德軍殺死,就是在集中營奴役下勞動至死,或者因為營內極端惡劣的環境而病死。4年之內,估計死亡人數高達約10萬人。直到1908年納馬族與德國談和,整起滅絕事件才就此落幕。
後來,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德國無暇顧及殖民地,當時殖民南非的英國趁機攻入西南非洲,也在此實施種族隔制度(Apartheid),赫雷羅與納馬屠殺就此被湮沒在歷史裡。直到1980年代南非走向民主化和種族平等,納米比亞的境況才開始為人重視,聯合國於1985年承認該場屠殺符合「種族滅絕」的定義,也取代1915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犯下的亞美尼亞大屠殺,被定調為20世紀第一場種族滅絕事件。
一幅描寫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的畫作。(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一幅描寫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的畫作。(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90年,納米比亞脫離南非獨立建國,也開始向德國政府施壓,要求德國為殖民和滅絕暴行道歉、賠償,甚至曾向美國法院提出控告德國的訴訟,只為喚起國際社會注意力。2004年、大屠殺發生的100年後,德國才第一次有官員承認這起悲劇確實是「種族滅絕」,德國國會於2016年7月正式向納米比亞道歉。
史學家認為,赫雷羅與納馬屠殺不但是20世紀第一場泯滅人性的種族滅絕事件,更為日後的納粹德國提供了「榜樣」和根基,針對猶太民族發起清洗時更得心應手。
「我們的族人犧牲了,土地和牲畜被奪走,語言、文化和尊嚴都被摧毀。」,就讀納米比亞大學的赫雷羅女大生穆因江葛(Esther Muinjangue)表示,當時有好幾千名倖存的赫雷羅女性被德國人占為己有,「我的曾曾祖父就是德國人,但那種關係不是出於感情,而是暴力的產物。」穆因江葛說。
據聞當年有許多赫雷羅與納馬受害者被吊死在這棵樹上。(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據聞當年有許多赫雷羅與納馬受害者被吊死在這棵樹上。(圖/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但是,納米比亞的民族問題至今仍未落幕,直到今日,歐洲白人(含德、英、荷、法等)只佔了納米比亞人口的8%,仍掌握了該國大部分的財富。當時近乎被滅族的赫雷羅人與納馬人,從來沒有拿回祖輩被奪去的土地。
「我們住在極度擁擠、人口過剩的原住民保留地,簡直就像是現代的集中營,而原本屬於我們的肥沃土地,還在那些屠殺我們祖先的人的後輩手裡。」一名赫雷羅運動人士庫圖歐(Veraa Katuuo)說,「如果德國願意賠償,我們就可以從他們手裡把土地買回來。」
德國方面,雖然已正式道歉,並開始啟動賠償程序,主要談判負責人波倫茲(Ruprecht Polenz)卻說,不可能將賠償金直接付給屠殺受害者的子孫,而是會轉為援助的形式,交給納米比亞政府。但根據納米比亞媒體報導,德國在2011年就曾提供1億2千7百萬歐元的援助,可是全被撥給其他地區建設之用,絲毫沒有惠及赫雷羅族和納馬族。
因此,德國立場大大激怒遠從非洲前往柏林談判的納馬代表,波倫茲還在談判桌上表示「這場屠殺無法跟猶太大屠殺相比」,納馬代表當場奪門而出。「我們認為,德國政府只想道歉、不願賠償,這不但侮辱了納米比亞人和受害者家屬,更侮辱了整個非洲和人性尊嚴。」
赫雷羅族談判代表魯柯洛(Vekuii Rukoro)說:「告訴你,赫雷羅族和納馬族永遠不會放棄,我們會繼續向世世代代的德國政府宣戰。」
但部分學者指出,一一賠償受害者家屬並不切實際,德國歷史學者茲梅赫(Jürgen Zimmerer)說:「賠償納米比亞人等於創下先例,比利時需要賠償剛果、法國要賠償阿爾及利亞……還有其他的殖民帝國,也許還能追溯到黑奴貿易。」
茲梅赫說:「赫雷羅後裔也了解這一點。」

醜聞? 政策失守 亞馬遜雨林消失達68個台灣

本報2013年11月20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鄭景文審校
這十年來,亞馬遜雨林這個世界最大的雨林原本已持續受到保護,去年卻出現大逆轉。最新全球高解析度衛星分析傳回世界各地的森林砍伐資訊顯示,自2000年以來,亞馬遜雨林每分鐘消失的速度相當於50座足球場,總消失面積是英國國土面積的十倍(約台灣面積的67.5倍),光是去年的砍伐量就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巴西帕拉州北部Novo Progresso附近一森林砍伐地區。(照片:Leonardo F. Freitas (LeoFFreitas))
環團譴責這和巴西總統Dilma Rousseff為了伐木業者和農民而削減雨林相關的法律保護有關。但巴西環境部長反駁此說,表示整體的雨林保護趨勢仍是「正面」的,消滅非法森林砍伐仍然是政府的目標。
綠色和平組織亞馬遜計畫主持人Paulo Adario則批評此現象根本是政府的醜聞,他說:「政府對於砍伐量增加應該不意外,因為是他們的決策造成的。森林法的修改和大赦非法伐木業者等行動,都讓外界覺得反正犯罪也不會有事。」
亞馬遜地區的衛星資料讓警方得以在廣大森林中定位非法活動地點,幫助政府在2003至2004年間減少了80%的森林砍伐。但是2012年至2013年間,5800平方公里的森林砍伐面積比起前一年的歷史新低記錄,仍然增加了28%;其中只有約三分之一以自然或人工方式復育,而且熱帶地區的砍伐速度正在加快。
森林被夷為平地是碳排放增加而導致氣候變遷的主要因素;樹木是重要的碳儲存庫,也是全球十億人的生計來源。但印尼、巴拉圭、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等地的森林砍伐近年來卻增加了不只一倍,主要歸因於非法採伐。巴西有四分之三的碳排放來自雨林砍伐。樹木的焚燒、砍伐和腐敗讓巴西成為全球第六大二氧化碳排放國。最新的全球衛星研究也顯示,國土面積僅巴西四分之一的印尼,森林砍伐面積卻幾乎和巴西一樣。
在巴西農業界超過10年的強勢遊說之下,森林法修正案於2012年通過,鬆綁對小型地主的規範,讓他們能砍伐靠近河岸的林地,非法伐木業者只要簽署補種樹木同意書便可免罰,而環團認為補種樹木的執法根本難以落實。
Adario認為巴西Rousseff政府在亞馬遜地區推動的基礎建設計劃也是原因之一。政府修築穿過帕拉州和馬托格羅州的公路,便利了非法伐木的運輸,近來的森林砍伐活動都沿著這條公路發生。另一個原因是全球糧食價格上漲,使得砍伐森林用來畜牧和種植大豆的需求增加。

高一第一冊L9氣候概說補充資料~氣候變遷加速動盪 國際軍方高層:難民潮將是新常態

本報2016年12月14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軍方高層警告,氣候變遷是21世紀最大的安全危機,將引發超乎想像的難民潮,大規模移民將成為未來的新常態。
各國軍方領導人長期以來不斷警告,氣候變遷會引發衝突和遷移,增加安全威脅。部分將領指出,氣候變遷會加速歐洲門戶地區的動盪,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內戰和博科聖地恐攻都和氣候變遷有關,間接導致歐洲的難民危機。現在,軍方認為有必要採取緊急措施。
作者:Dorah Ntunga;圖片來源:樂施會 Oxfam International
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史無前例的人道危機。圖為南蘇丹的難民在烏干達落腳。作者:Dorah Ntunga;圖片來源:樂施會 Oxfam International

21世紀最大威脅不是核武

前孟加拉總統軍事顧問、氣候變遷全球軍事諮詢委員會主席曼尼魯札曼(Munir Muniruzzaman)少將認為,氣候變遷是21世紀最大的威脅;海平面只要上升1公尺,就會淹沒20%的孟加拉:「難民潮規模將超乎想像,可能會超過3000萬人。」
過去,孟加拉財政部長穆西斯(Abul Maal Abdul Muhith)曾呼籲英國和其他富裕國家收容數百萬難民。
美國國務院外交政策委員會成員、華府智庫美國安全計畫執行長錢尼(Stephen Cheney)准將表示,氣候變遷可能造成史無前例的人道危機。糧食、水資源缺乏和極端氣候已經造成全球大量人口遷徙,未來人口大規模遷徙可能成為新的日常光景。
「氣候變遷也會加速歐洲門戶地區的動盪,包括中東和非洲。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內戰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博科聖地恐攻都和氣候變遷有直接關係。」錢尼說。

英少將:此時此刻,氣候變遷的後果正在發酵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錢尼曾表示軍方高層會試著影響川普,讓他重視全球暖化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英國海軍陸戰隊前指揮官、英國氣候與能源安全特使莫里斯蒂(Neil Morisetti)少將說,「氣候變遷和恐怖主義、國與國衝突一樣,是策略安全威脅,但是氣候變遷會和這些威脅互動...這不是明天的問題,氣候變遷的後果此刻正在發酵。」
莫里斯蒂指出,氣候變遷讓英國軍方必須更頻繁地部署在戰區和災區。
今年9月,包括雷根和老布希的前顧問在內的25位美國軍事與國安專家聯合發出警告,氣候變遷嚴重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和國際安全,聯邦政府應提高警覺。
2015年,一份英國外交部評估報告指出,若全球暖化不受控制,將造成全球糧食安全極大風險、恐怖主義危機升高、國家體制失敗,以及國際援助難以應付的空前難民潮。`

高一第一冊L9氣候概說補充資料~氣候變遷 太平洋島國恐更常遭氣旋侵襲

摘錄自2016年12月21日中央社倫敦報導
科學家昨天(20日)表示,由於氣候變遷,太平洋一些小型島嶼國家未來在聖嬰現象時,會遭更多熱帶氣旋侵襲。
湯森路透基金會(TRF)指出,每2到7年因太平洋海面溫度上升而產生的聖嬰現象,會在全球不同地點分別釀成洪水與乾旱。與聖嬰現象正好相反,同一水域海面溫度下降的反聖嬰現象,則與澳洲許多地區潮濕機率上揚及熱帶氣旋增加有關。
澳洲的氣象學家在一項研究中指出,2070年到本世紀結束之間,斐濟、萬那杜、索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及夏威夷,在聖嬰氣候期間面臨強烈暴風的頻率將會越來越高,最高可達40%。
但這份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Change)雜誌的研究卻指出,在反聖嬰氣候期間,熱帶氣旋發生的頻率可能將減少多達60%。研究人員指出,由於全球暖化,本世紀最後30年,西太平洋海面的水溫將較往常更熱,造成聖嬰氣候時會更頻繁出現熱帶氣旋。

普高一第一冊L13水文補充資料~高雄滯洪量達266萬噸 國外學者讚治水

摘錄自2016年10月24日自由時報高雄報導
高市滯洪量達266萬噸,近年來都市土地取得不易,市府水利局力推高雄果菜批發市場朝向防汛、觀光雙效擴建,深受國外專家學者肯定,強調各國治水過程均面臨民意溝通考驗,因應氣候變遷與都市防洪,高雄經驗符合時代潮流。
水利局邀請多名國外專家學者參訪高雄,各國均面臨氣候變遷考驗,高雄歷經莫拉克、凡那比風災重創,縣市合併後提升滯洪量,從11萬噸擴增為24倍、達266萬噸,近年來都市土地取得不易,有效運用空間解決洪患成要務。
水利局推出果菜批發市場與滯洪池共構,將興建地上2層、地下1層建物,地下室平時可停車,豪雨來襲作為滯洪池,提供6.7萬噸滯洪量,降低寶珠溝19公分水位,發揮觀光與防汛功能。
荷蘭台夫特理工大學教授Frans.H.M.van de ven表示,氣候變遷致洪水暴雨超過防洪設施可承受範圍機率增加,荷蘭治水不以重現期距為規劃標準,結合當地居民調查災害發生範圍及災情,進行城市復建及整治,並納入社區或學校規劃,改善都市的居住環境。
他分享荷蘭治水經驗,同樣遇到民意溝通考驗,不可能做到完全不淹水,但先談城市建設、綠美化,再推防洪治水,民眾接收度高,建議滯洪水資源回收再利用。
日本東京農工大學大學院博士石川芳治指出,日本建物設置地下滯洪池普遍,神奈川縣明定,未依規定會課徵5美元稅金,作為改善水質使用基金。

隔絕核污 車諾比核電廠將罩上巨型方舟

摘錄自2016年11月27日中央社報導
全球最大可移動金屬結構體29日亮相,將覆蓋於烏克蘭車諾比(Chernobyl)核電廠受損的4號反應爐上,以確保歐洲各地未來幾個世代的安全。
法新社報導,這個長度近2座足球場,高度更甚紐約自由女神像的巨型拱形物,將緩緩覆蓋於現存的石棺上。車諾比30年前的4月26日發生核災後,蘇聯當時倉促建造的石棺正逐漸出現裂痕。
由9萬人花費206天建造的石棺逐漸出現裂痕,引發各界對於安全的關切,促使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發起這項價值21億歐元(22億美元)的計畫,以安裝新的安全防護罩。
蘇聯時期建造的防護措施使用壽命估計只有30年,然而損壞速度卻比預期快得多。
烏克蘭核電廠安全問題研究所(Institute of Nuclear Power Plant Safety Problems)的帕斯克維奇(Sergiy Paskevych)表示:「結構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透過裂縫外洩。」
帕斯克維奇還說,在極端氣候下,現存的結構體可能徹底毀壞。

今年第三次出包 秘魯國營油管破裂 污染亞馬遜叢林

本報2016年6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秘魯國營石油公司(Petroperu)位於秘魯東北部洛雷托大區(Loreto)的輸油管破裂,是今年亞馬遜雨林內的第三起漏油事故。
該輸油管在今年2月就曾出現兩處破裂,當時漏出超過1000桶的原油。秘魯國營石油公司正在調查此次破裂發生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共漏出多少原油。
此次漏油地點位於秘魯與巴西邊界的亞馬遜叢林地區。圖片來源:Google地圖資料。
誰能忍受油污40年 原民綁架石油公司高層
因為這次的漏油事件,當地原住民Mayuriaga族綁架了秘魯國營石油公司和政府官員共六名人質,要求石油公司總裁維拉斯奎茲(German Velasquez)和管理高層訪視現場,商討清理對策。今年3月,Mayuriaga族就曾因居住地區因不明原因被排除在清理範圍之外,用軍用直昇機綁架了八名人質。
集體綁架,是秘魯原住民和偏遠社群要求與政府談判的常用手段。
聯合國原住民人權特別報告員安納亞(James Anaya)曾於2013年指出,石油開採工業對於亞馬遜雨林數十年來的負面衝擊,已對祕魯原住民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帕斯塔薩、提格雷、科連特斯和馬拉尼翁河流域原住民的處境,是祕魯種種自然資源危機之一,當地原住民已經受石油開發作業影響超過40年。」安納亞說。
油價低、頻漏油 祕魯石油業逼近癱瘓
此次漏油不但是秘魯國營石油公司的重大事故,也再次重創秘魯石油業。近年來,秘魯多家能源公司因油價低迷和社會衝突,任意放棄許可證或停止生產,導致產油下降,從2008年每天7萬7000桶減少至2015年每天5萬8000桶。
去年,阿根廷石油公司(Pluspetrol)在秘魯最大的192號探勘區的許可到期,該公司公開招標卻無人參與競標,只好倉促與潛在開採公司直接協商,以免產量完全歸零。
當阿根廷石油公司發給太平洋探勘(Pacific Exploration)公司兩年192號探勘區作業許可,洛雷托地方政府官員與工會領袖率領抗議,癱瘓首府伊基托斯(Iquitos),要求秘魯國營石油公司收回許可,自行在192號探勘區作業。
但是秘魯國營石油公司因為執行Talara精煉廠現代化工程而財務吃緊,依法不得另貸新款。秘魯國會為此特立新法,允許國營石油公司接管192號探勘區,但是該公司也已20年沒有鑽油了。
2月的漏油事件後,依賴北秘魯輸油管送油到500英里外Talara精煉廠的192號探勘區也因此停擺。
祕魯Wampis原住民族拍下漏油污染的狀況。圖片來源:Forest People Programme
今天2月的漏油事件後,祕魯Wampis原住民族拍下污染狀況。圖片來源:Forest People Programme
繼2015年全年產量比2008年少25%後,北秘魯輸油管的破裂立即又將亞馬遜地區產油量從每天2萬2000桶減少至9000桶。依賴石油營收的洛雷托州和烏卡亞利(Ucayali)州,預算兩個月內從240萬減少至160萬,降幅33%。
北秘魯輸油管這類的老舊設備和新探勘活動都需要大量投資,以避免再次發生環境危機。但是政府缺少資金,私人企業又不願在市場前景不佳的情況下冒險。
26日發布的一份商情報告指出,秘魯亞馬遜雨林在過去六年間共發生15次漏油事故。同一時期,產油量減少了20%。
祕魯Wampis原住民族拍下漏油污染的狀況。圖片來源:Forest People Programme攝影:Barbara Fraser;圖片來源:Environmental Health News(CC BY-SA 4.0)
祕魯Wampis原住民族拍下漏油污染的狀況。圖片來源:Forest People Programme一名當地婦女正在清理漏油。攝影:Barbara Fraser;圖片來源:Environmental Health News(CC BY-SA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