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創生要讓鄉鎮回春,從怎麼「花錢」到如何「賺錢」

 2010年合併升格後,六都對地方的磁吸效應愈來愈明顯。每年《天下》縣市大調查,六都總是最多人希望定居的縣市(見下表)。反映在人口數上,全國22縣市有13個縣市人口負成長,幾乎都是非六都。

近三年苗栗、南投、嘉義的人口,每年更是以將近一成的速度遞減(見下表)。

去年家戶所得排行,除了台南市,其餘五都都排在前十名。(見下表)

日本於2014年提出「地方創生」,以活絡地方、讓人願意回流作為解方,當台灣人口減少時程不斷提前,搶救生機刻不容緩,行政院也將2019年定為「地方創生元年」。

有別於之前社區總體營造、農村再生,「『社區營造』是強化在地認同感,『地方創生』則是要解決在地問題,」社造老將、現任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認為。地方創生問題意識更明確——如何解決人口及就業問題。

「這不會是單一村落、鄉鎮,而是區域的問題,政府必須思考更廣,行動主體牽涉到地方政府、企業、在地人,關鍵是找到商業模式,挑戰比社區營造更大,」曾旭正坦言。

日本地方創生專家木下齊也強調,政府補助是毒藥。如果不能創造利潤,以正常的市場模式永續經營,就不能算是地方創生。

南投竹山:民宿創生,讓人口止跌回升

落腳南投竹山十三年的何培鈞,最初想保存荒廢的百年老屋,借貸一千六百萬,整修老屋經營民宿。解決生存問題後,四年前,他開始有社區意識,以自身能量帶動小鎮。他整理閒置空間,開放專長換宿。幾年下來有兩百多人進駐,為竹山拍宣傳片、製作地圖、竹編QR Code等創意行銷。每個月的光點聚會、路跑活動建立社區關係,最近更開始做區塊鏈應用的數位認證。

幾年下來,陸續有年輕人到竹山創業,也有二代回家接手竹子工廠。何培鈞發現,竹山鎮人口從四年前負成長0.8%,去年只負成長0.28%,明年人口數可能止跌回升。

何培鈞(右二)在竹山落戶13年,從單純的青年創業到有社區意識滾動小鎮能量。(攝影:邱劍英) 

創辦元泰竹藝社的林家宏,就在家鄉竹山建立起文創潮牌。(攝影:邱劍英)

他計劃舉辦地方創生生活節,以振興人口為目標,鎖定創業、就業、退休買房三種族群做「移居媒合」。

除了盤點工作機會、店面和居住建案來滿足移居需求外,他找縣府談就學補貼,也計劃和銀行談優惠創業利率、醫院談照護服務,希望將完整的生活支持系統建構起來。

台南後壁:農村創生,合作社是新模式

台南後壁區的仕安社區,則是摸索農村創生的新模式。這個六成老人、人口外流嚴重,實際只有2、3百人居住的小里,2011年,從里長廖育諒提供專車接送的社區照護服務開始,2012年吸引南藝大畢業的建築師林鍵樺進駐保存、活化老屋。

里民的信任感建立了,仕安打破過去避談「錢」的社造思惟,2013年開始嘗試實驗社區合作經濟。

最初集資200多萬成立的合作社,和在地契農合作,自產自銷友善農法的無毒米。每人認股不超過20萬,盈餘回饋里民的機制受到好評,進一步募資購買加工設備,半小時募到980萬,目前有120位里民認股。

2017年11月合作社的集貨運銷處理室落成,從收割後的烘乾、冷藏、製作二級加工食品,目前由主婦聯盟收購米,丸莊醬油採購黑豆。從生產、認證、行銷、獲利再回饋地方,讓沒有資本的小農也能透過合作社機制,增加農產品價值,集眾人之力形成良善循環。

台中中區:老城區再生,活化閒置空間

事實上,自人口減少,都心移轉的壓力下,不僅是農村、小鎮,都市老城區也是創生可以著力的地區。

80年代,台中市中區曾是全台地王,而後,市區發展轉移導致沒落,空屋率高達五成。2008年,當時市長胡志強曾提出「百億救中區」,卻因為產權複雜胎死腹中。

東海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在2012年以「中區再生基地」拿到研究計劃案,有別於「打掉重練」的都市更新思惟,團隊先花一年做空屋調查,全面盤點不到1平方公里、60多個街廓的產權和建築狀況,挖掘老房子故事。(延伸閱讀:舊城區、第二市場,發現台中早已擁有的美好他的創生強調公共性,將150坪荒廢已久的舊第一銀行2樓,改造成辦公室及公共空間,舉辦研討會、座談、藝文活動。並找專業設計團隊做社區報「大墩報」,每期以有趣主題深度介紹中區,希望讓遊客願意一來再來。

014年林佳龍上任市長,整治綠川和大台中車站計劃,官民努力下4年來商家增加238家,近20間飯店,中區商圈有機復甦,呈現新舊錯落的老城區魅力。2018年蘇睿弼則將基地轉型成協會,做閒置空間的外界媒合。

《天下》走訪許多社造成功案例發現,商業模式是社造轉型成地方創生的最大門檻。

日本地方創生專家木下齊鼓勵設立「鄉鎮公司」。他認為,認真觀察地方上有什麼痛點,改變這個痛點便能創造利潤。

將地方痛點轉化成商機

「問題背後都有很大商機,」何培鈞也認為。他舉例,台灣鄉鎮可以做鐵皮屋美化公司,也能開辦銀髮智慧學院讓老農經驗傳承給青農。

不過,商業模式說來容易,執行起來困難重重。以台南仕安社區合作社為例,目前還需要勞動部補助案來支付員工薪水,大家都在苦思不依賴補助的經營之道。

最難的是通路開拓,「產品端解決了,但通路銷售才是主要問題,政府與其給補助,不如幫我們牽線和企業連結,走出社區把產品打出去,」林鍵樺在一場與政府官員的座談中直言。

從怎麼「花錢」到如何「賺錢」

蘇睿弼認為,地方創生的另一個障礙是,過去社造避談錢,但創生正是要談資本。

「過去社區營造是『大家來花錢』,一堆顧問公司來分食預算,花完就離開,但地方創生是『大家來賺錢』,政府要引導資本流向,讓在地人或企業願意掏錢一起活化地方,」他認為,政府的角色要從之前給錢,轉變成促使知識流、錢流、人流、人才流交流,小鎮外交、城市外交都是可能性。

東海建築系老師蘇睿弼認為,地方創生不能不談錢,要建立起商業模式帶動人流、金流互通。(攝影:王建棟)最後,地方創生還常常遭遇不合宜的法規限制,需要政府出面修法。

回部落從事社區營造14年,南投仁愛鄉的「東岸部落產業促進協會」理事長王嘉勳也直言,公部門的橫向整合都沒有完成,譬如,一開始原民會核准蓋家屋,但營建署說是違建;很多農村閒置空間活化,也需要有合法執照,很多法規限制讓實踐者綁手綁腳。

不過,地方創生的成功關鍵,還是在行動者。

何培鈞認為,在人才稀少的地方創業,行動者必須培養自己農業轉譯力、美感設計力、虛實通路開發力、科技力、溝通力的五大能力,缺一不可,學校教育應該盡早訓練。然後在真實的創業壓力下測試鍛鍊。

「地方創生重點不是有多少預算,用什麼制度,重點還是行動者面對困難時,怎麼用創新的方式解決,」蘇睿弼看過歐美和日本案例後下了這樣的結論,「政府和民間如何協力,為資源愈貧乏的地區找到生路,『邊緣就是最前線』是地方創生的真正精神。」

本文轉載自《天下雜誌》656期,作者:林怡廷Amber  2018-09-10


曾旭正直言,5到10萬人規模的鄉鎮,是地方創生更合適的區域範圍。以仕安社區為例,不到1千人、5公頃田地,產品不夠多元,就需要做跨域的串聯。

這時就需要政府與企業的參與。從事農村輔導20多年,農委會水保局南投分局長陳榮俊認為,地方創生在中央部會,必須由國發會跨部會整合;鄉鎮公所的角色也不可或缺,才會到位。

另一個政府的重要角色,就是媒合企業、學校和地方對接。

日本為地方創生設計「故鄉稅」,讓個人或企業繳稅時可以指定一定比例給任何喜歡的鄉鎮,鼓勵地方發展。曾旭正也在思考,如何設計制度獎勵企業投資故鄉,另一方面釋放地方型大學的研究能量,扮演地方政府的「智庫」,提出創生解決方案,讓大學人力更能發揮。

歐洲電費飆漲近10倍 各行各業哀鴻遍野

王蕙文/編譯 發布時間:

歐洲能源價格破表,各行各業哀鴻遍野。德國科隆一家有90年歷史,走過二次大戰的老牌麵包店擋不了這波能源大海嘯,決定關門大吉。法國北部有農民,被飆漲10倍的電價壓得喘不過氣,苦惱是否該放棄整季收成。

現年58歲的恩爾伯特徐樂希提盟,28年前從父親手中接下的這家傳統有機麵包店,在德國科隆當地頗負盛名。這個家族早在二次大戰之前就從事製作麵包糕點的生意,90年的時間過去,擴展到目前擁有一家烘焙屋,兩家店面聘僱35名員工的規模。但這家挺過二次大戰戰火的老店現在卻被原物料及能源價格的飆漲逼得做不下去,決定下個月將關門大吉。

科隆烘焙業者徐樂希提盟說道,「特別要提的一件事是原物料價格的上漲,我們講的是將近50%,現在又加上能源價格危機,目前我們還只看到漲了70%,那是因為我們的鍋爐是用柴油加熱,擔心價格是會漲4倍。」

歐洲能源價格破表,各行各業哀鴻遍野,和徐樂希提盟麵包店一樣,苦苦撐不下去的例子越來越多。

法國北部與比利時接壤的小鎮布汶,這間必須保持在攝氏零下兩度低溫,以維持苦苣新鮮度的大型冷藏室現在還成了耗電怪獸,電費從2021年的一年12萬歐元飆漲到100萬歐元。業者正在苦思是否應該及時停損,放棄接下來一季的收成,但問題是整個大區的就業勢必也將受到衝擊。

法國苦苣生產者協會主席賈邱特指出,「在上法蘭西大區苦苣的生產代表著4000多個工作,還沒有把非直接工作給算進來,所以生產者是雇用者,苦苣的生產需要用到非常多的人力,如果有人決定停止生產的話,將會在(就業)這個層面引起地震,那是可以確定的。」

法國馬克宏政府除了在冬季來臨前重啟核電之外,22日又藉由在西部聖納澤爾視察離岸風電場,宣布將大力推動再生能源方案,風電場從計畫到運行必須從現行的10到12年縮短到6年。

西班牙能源部長李維拉22日也在與法國接壤的伊倫市表示跨境天然氣管的輸送量將增加到一年15億立方米的規模,而原本因環境生態因素被擱置下來的第3條天然氣管的興建計畫也仍在研擬當中。

中東因暖化變更熱 金字塔等文化遺產瀕危

 

氣候變遷導致中東地區變更熱的速度快於世界其他地方,這也代表當地古代金字塔、城堡等文化遺址瀕危程度較他處更高。

建於4300年前的巴比倫曾為世界最大城,擁有傳奇的巴別塔(Tower of Babel)及傳說中的空中花園。1980年代起伊拉克陸續在舊遺址重建城市,投資修復和新建建築,2006年聯合國與伊拉克計劃修復巴比倫成為文化中心,2009年當地政府對遊客開放遺址。

德國之聲(DW)指出,但位於今日伊拉克南部的巴比倫卻出現崩解,包括為複製歷史原貌而建的一些建物外牆正脫落,一些曾受遊客歡迎的建物變得太危險而無法進入。

倫敦大學學院(UCL)古中東史教授羅布森(Eleanor Robson)過去10年每年總要造訪伊拉克一些世界遺產好幾回。他說先是多年來地下水滲出,接著又是極為乾熱的夏季,導致建物崩壞。

羅布森說:「今年5月我花一整天與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WMF)伊拉克分會的人訪視巴比倫,情況糟透了,當地人就這樣眼睜睜看著現地在眼前崩解。」

2019年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巴比倫,並非中東唯一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古蹟。

埃及因沙塵暴與旱澇,包含金字塔在內許多古蹟石頭受高溫與潮濕夾擊而變色、龜裂。更頻繁的野火、空污、土壤鹽化和海平面上升則帶來更多威脅。

在約旦,擁有2300年歷史、以建於崖壁聞名的彼特拉(Petra)古城,部分結構也因土石滑落頻率有增加之虞而瀕危。

在利比亞,部分舊城區入列世界遺產的綠洲古鎮加達美斯(Ghadames),也因主要水源乾涸瀕危,居民因當地植被枯竭紛紛離開,其他一些海岸線周邊的世界遺產則因海平面上升處於危險。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研究所」(Max PlanckInstitute for Chemistry)與賽普勒斯研究所(CyprusInstitute)研究團隊本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更糟的還在後頭。報告結論是中東與地中海東部的暖化速度,幾乎比全球平均快2倍,也比世界其他人居地帶快。

這代表在中東的古城堡、金字塔與其他上古遺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易受環境變化威脅。

賽普勒斯研究所專精考古與文化遺產的副教授巴凱茨(Nikolas Bakirtzis)說:「在中東的世界遺產瀕危程度,無疑高於在歐洲者。」

巴凱茨表示,中東的世界遺產瀕危程度更高除因當地變熱速度更快,另一重大原因是區域許多國家把古蹟保存與維護列為次要,優先去應對政治、經濟危機甚至戰爭。

諾盧颱風生成雙颱共舞 氣象局:明天嚴防局部大雨

  盧逸峰/台北即時報導

太平洋形成雙颱共舞的局面,但氣象局預估皆對台灣無直接影響。圖/取自氣象局網站
太平洋形成雙颱共舞的局面,但氣象局預估皆對台灣無直接影響。圖/取自氣象局網站

9月向來是常形成颱風的季節,今日接連有2颱風生成,首先是上午8時形成的輕度颱風塔拉斯,預測朝北往日本附近移動;接著下午2時原位於呂宋島東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發展為今年第16號颱風諾盧,預測朝西往菲律賓附近移動,雖然太平洋形成雙颱共舞的局面,但氣象局預估皆對台灣無直接影響。

氣象局說,今日白天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馬祖大多為多雲到晴,午後南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今晚起至明日東北風影響,基隆北海岸及大台北地區將轉為有雨的天氣,北部、東半部地區、恆春半島及馬祖亦有局部短暫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為多雲到晴,午後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

氣象局特別提醒,明日基隆北海岸、東北部地區及大台北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且今日下午起至明日台南以北、東半部、恆春半島沿海空曠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將有8至9級強陣風。

氣象局下午3時25分發布高雄市、屏東縣、恆春半島大雨特報,午後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今天高雄、屏東地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注意雷擊及強陣風。

下午2時原位於呂宋島東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發展為今年第16號颱風諾盧,預測朝西往菲律賓附近移動。圖/取自日本氣象廳網站
下午2時原位於呂宋島東方海面的熱帶性低氣壓,發展為今年第16號颱風諾盧,預測朝西往菲律賓附近移動。圖/取自日本氣象廳網站
今年第16號颱風諾盧,預測朝西往菲律賓附近移動。圖/取自氣象局網站
今年第16號颱風諾盧,預測朝西往菲律賓附近移動。圖/取自氣象局網站
馬祖颱風氣象局

台東強震農損估計1005萬元 花蓮548萬元最多

 

農委會發布「111年0918地震農業災情報告」,經農糧署、畜牧處彙整各地方政府查報資料,截至今天傍晚5時,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損失估計新台幣1005萬元,花蓮縣548萬元最多。

農委會發布新聞稿指出,今天發布的統計為9月18日地震農業災情報告的最末報,各縣市受損情形,以花蓮縣損失548萬元、占55%最多,台東縣則損失457萬元、占45%。

農產損失方面,農委會估計損失473萬元,農作物被害面積226公頃,損害程度20%,換算無收穫面積45公頃,受損作物主要為二期水稻,被害面積222公頃,損害程度20%,換算無收穫面積44公頃,損失金額457萬元,其次為其他特作(通草、香夾蘭及胡椒等)等。

民間設施損失方面,估計損失531萬元,包含農田流失及埋沒損失320萬元,主要是台東縣農田埋沒4公頃。其次是畜禽設施損失金額211萬元,以台東縣畜禽舍半倒、花蓮縣畜禽舍半倒及堆肥舍半倒為主。

疫情、油價推升 歐洲城市「無車」趨勢

  

歐洲許多城市在昨天的「國際無車日」前後紛紛舉辦活動響應,包括18日布魯塞爾全市禁止汽車通行,創下歐洲最大範圍的無車日紀錄。調查指出,疫情封城體驗加上高油價,愈來愈多歐洲人想讓無車日常態化。

根據歐洲非政府組織「乾淨城市運動」(CleanCities Campaign)調查,歐洲5大城巴黎、倫敦、巴塞隆納、華沙和布魯塞爾的民眾有62%支持每週一天禁止汽車通行。如果成真,估計全歐洲城市每年可省下5%的汽油消費量,相當於波羅的海3國全年合計的需求量。


目前全球許多城市響應的9月22日「國際無車日」源起於1970年代歐洲,當時石油價格飆漲危機正衝擊各國民生經濟,幾個歐洲城市便發起「無車日」以降低石油消耗。如今能源通膨危機再臨,加上節能減碳趨勢、疫情改變生活觀念,更促進許多城市的無車化政策。

歐洲新聞網(Euronews)報導,倫敦、德國佛萊堡(Freiburg)、米蘭等城市都在推動更多歷史街區禁車政策;除了大城,多年民調都是波蘭「最快樂城市」的格迪尼亞(Gdynia)也提出交通翻新計畫,希望透過建設自行車道、推廣可即時選擇最佳交通方式的APP等政策,降低該市7成的汽車持有率。

西班牙的龐特韋德拉(Pontevedra)是城市翻轉成功案例。這個海港城原本因為無止境的塞車、噪音而不斷流失居民,如今因對行人友善而獲聯合國和歐盟表揚。

市長羅雷斯(Miguel Anxo Fernandez Lores)告訴歐洲新聞網,這個8萬人的城市過去每天有8萬至15萬輛的汽車湧進,密度是首都馬德里的3倍,噪音使人們在街邊幾乎無法聊天,讓人不想在此生活。

他上任後推出連串措施,包括只許基本必要的車輛可開進城、不准外地車輛為求捷徑而「路過」、關閉路面停車場、市中心開車限速30公里、擴大無車區域等。

執政22年的羅雷斯說:「我們已經11年沒有發生致命交通事故,污染減少到每人每年半公噸,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西班牙政府想在其他城市複製龐特韋德拉的經驗,已在去年的氣候變遷法案中規定人口5萬以上的城市(馬德里和巴塞隆納除外)必須在明年底前設置「低碳排區」(low emission zones),並將車輛依碳排放程度分級,高污染的傳統汽油、柴油車將被限制或禁止進入低碳區,否則可能被罰款200歐元(約新台幣6000元)。

「疫情讓人們如何在城市裡好好消磨時間一事成為主流」,都市交通社會企業Fare City主管藍柏特(Richard Lambert)告訴歐洲新聞網,要求城市空間規畫更開放、綠化和對行人友善的呼聲變高。


從關廟到泰北 「清萊鳳梨哥」台灣農技種出一片天

  

頂著大太陽走進鳳梨田裡,台商戴睿辰不畏鳳梨葉的刺癢,仔細檢查每個鳳梨是不是做好保護,確保利用台灣精緻農業栽種方式種出來的鳳梨,在採收時達到最好的甜度和口感。


台商圈人稱「清萊鳳梨哥」的戴睿辰今年47歲,是泰國目前唯一大量種植鳳梨的台商,戴睿辰家族在台南關廟種鳳梨已有30年經驗,2016年戴睿辰帶著台灣經驗來到泰北清萊,希望找出一條新的道路。


雖然在泰國種鳳梨,但他設定要走和泰國鳳梨不一樣的路線,他觀察到泰國鳳梨用快速化肥且纖維比較粗,容易刮舌頭,台灣鳳梨則纖維較細。因此他一開始的策略決定先外銷中國市場,等穩定後再打進泰國市場。


戴睿辰的鳳梨品種多數來自台灣,包括西瓜、芒果、金鑽、甘蔗蜜、牛奶、釋迦和桂花等許多品種。


不只鳳梨品種來自台灣,戴睿辰採取台灣的農法和肥料,接近有機方式種植,而泰國人習慣使用化肥,也不在鳳梨上蓋布,成熟得很快,但品質沒那麼好;戴睿辰不管種植、採收或包裝都採用台灣精緻農業的做法,不用噴草藥,用蓋布方式避免雜草長出來,肥料則使用胺基肥和天然肥料。


從調查土壤、天氣和溫度以及在溫室培養種苗開始,戴睿辰從10萬顆苗發展到現在已有500萬顆苗;栽種土地從10公頃到現在的150公頃,鳳梨生意已經穩定中持續求成長。但他並非一開始就如此順遂。


例如剛開始種金鑽鳳梨,夏天種好吃,但太陽大容易曬傷;冬天種比較好照顧,但味道沒那麼好吃。戴睿辰要不斷調整農作物的栽培期和肥料,讓環境馴化鳳梨,適應泰北的天氣和土壤;嬌貴的金鑽鳳梨要在夏季時蓋黑網防曬,秋冬時套上鳳梨專用的紙袋,並在雨季來之前採收。

除了要摸索泰北的天氣外,戴睿辰剛到清萊時花了很多時間到處問到處跑,花很多力氣買機器和設備,買到適合的耕種機器卻找不到人開,好不容易找到合作團隊,助理卻無法分辨肥料的差別,戴睿辰只好自己去找。


和泰國人溝通觀念也花了戴睿辰不少功夫。他一開始花了大筆預算做排水系統和為鳳梨蓋布,員工不理解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做這些事情。2016年清萊下了一場大冰雹,水流太大把田地剖開,但因為排水系統做得好,所以鳳梨沒有被沖走,「做農最怕就是和上天搶飯吃,後來泰國員工就相信這些做的是對的」。


這麼多年下來,除了鳳梨生意總算穩定中求成長,戴睿辰更看上了泰國新的綠色商機:大麻。

泰國政府從2019年讓醫用大麻合法化開始,一步步放寬大麻可以添加在食品和保養品內,緊接著今年6月大麻除罪化,看上大麻的發展潛力,去年4月戴睿辰的友人詢問他有沒有興趣試試看,他們因此申請合法種植證書。

但大麻是和鳳梨完全不一樣的植物,戴睿辰必須從頭開始做功課,例如大麻要種下去才知道大麻株母的會變公的,母的才有四氫大麻酚(THC)和種子,也比較值錢。

戴睿辰在泰北清萊有鳳梨農場、大麻農場,也有萃取廠,大麻農場可以販賣大麻葉給餐廳,萃取廠可以販賣萃取後的大麻油,並和合格的加工廠合作,製作護唇膏、保養品和精華液面膜等高附加價值的產品。

不只吃的、用的,戴睿辰也和清萊醫院洽談,準備經營大麻溫泉理療山莊,讓有興趣的人經由醫生診斷後,可以到山莊進行大麻相關的療程。

大麻對戴睿辰來說不只是新商機,也是幫助他人的一種方式。他說,現在各國人口老化嚴重,希望用醫療方式幫助老人在晚年可以有尊嚴過日子,並提供在地民眾工作機會,而不是著眼高利潤,「過去很多人說泰北是毒窟,我要去汙名化,讓它變成健康的產業」。

戴睿辰是泰國目前唯一大量種植鳳梨的台商,戴睿辰引進台灣精緻農業栽種方法,幫鳳梨套上袋子,可以讓鳳梨口感更佳更甜。 圖/中央社
戴睿辰是泰國目前唯一大量種植鳳梨的台商,戴睿辰引進台灣精緻農業栽種方法,幫鳳梨套上袋子,可以讓鳳梨口感更佳更甜。 圖/中央社

戴睿辰是泰國目前唯一大量種植鳳梨的台商,戴睿辰引進台灣精緻農業栽種方法,在鳳梨田上蓋黑布,幫鳳梨防曬。 圖/中央社
戴睿辰是泰國目前唯一大量種植鳳梨的台商,戴睿辰引進台灣精緻農業栽種方法,在鳳梨田上蓋黑布,幫鳳梨防曬。 圖/中央社

熱浪襲擊地中海國 橄欖油價未來再漲20%創新高

  

熱浪重擊橄欖油商機!橄欖適合種植於溫暖且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如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地中海地區,但這些國家近期都創下破紀錄高溫,更出現乾旱狀況,導致橄欖產量直線下滑。專家預估,橄欖油的價格可能攀升20%以上,多數需要橄欖油的餐點價格恐連帶上升。


熱浪襲擊農業國

彭博社》報導,歐洲今年7月遭逢劇烈熱浪,如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和葡萄牙等國都創下破紀錄高溫。根據歐洲乾旱觀測站數據據,8月初,歐洲因為酷熱和降雨不足的狀況,已有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都進入乾旱的狀態。

CNN》報導,國際橄欖理事會數據指出,西班牙、希臘、義大利與葡萄牙等地中海國家,是世界橄欖主要的生產國,光西班牙就佔去年全球橄欖供應量的4成。但當地農夫指出,「乾旱太嚴重了,有些橄欖樹甚至已經結不出果實了」。

同時,國際能源價格飆漲、供應鏈斷鏈等狀況,更加劇農民的生產成本。當地農夫表示,抽取灌溉用水的馬達需要大量用電,今年電費已經漲了快一倍,造成龐大的經濟負擔。

重創橄欖油產量

隨著極端氣候變遷,橄欖產量直線下滑,也重創橄欖油的商機。俄烏戰爭於二月爆發,許多買家因為擔心烏克蘭的葵花油出口,會因為戰爭而下降,便囤積橄欖油作為替代品,導致橄欖油出現一波的價格飆升。

商品數據分析師霍蘭德估計,至10月開始,西班牙橄欖收成估計減少3成以上,將再進一步推升橄欖油的價格。專家預計,橄欖油的價格預計在未來幾個月上漲 20%,而餐館的特定餐點常需要使用到橄欖油,面臨油價上漲的狀況,恐怕民眾也需要負擔愈來愈昂貴的外食。

氣候變遷釀饑荒 五千萬人陷極飢餓

  

極端氣候釀災,導致非洲民眾極端飢餓人數暴增。英國慈善團體公布最新報告,包括索馬利亞與肯亞等非洲國家,因為乾旱或洪水等天災頻率大幅提高,導致穀物、牲畜大量減少,過去6年來,當地民眾出現極度飢餓比率也增加2倍。


五千萬人陷極度飢餓

據《衛報》報導,樂施會分析10個經常遭受乾旱、洪水、激烈暴風等極端氣候事件所苦的地區,發現過去6年來,極度飢餓比率成長超過2倍,在調查的國家中,有4,800萬人目前正處於急性飢餓,相較2016年時則為2,100萬人,同時也有1,800萬人處於飢餓邊緣。

這次調查對象為索馬利亞、海地、吉布地、肯亞、尼日、阿富汗、瓜地馬拉、馬達加斯加、布吉納法索與辛巴威。

該組織負責人布赫表示,「氣候變遷不再是定時炸彈,是活生生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事,讓在過去50年來增加5倍的乾旱等極端氣候更為頻繁與致命。」

她也呼籲,外界應針對能源與食物公司課以暴利稅,因為這些公司正從全球食物價格高漲潮中獲利。另外,各國也應該取消貧窮國家的債務。

天災損毀農作物

這次研究的國家大多來自於非洲,其中索馬利亞正經歷史上最嚴重乾旱,導致100萬人被迫逃離家鄉,肯亞也傳出250萬隻牲畜死亡及240萬人肚子餓。尼日國內穀物生產也因為極端氣候減少4成,造成260萬人面臨急性飢餓。至於布吉納法索因為草原沙漠化,也造成340萬人處於極度飢餓。

據《歐洲新聞台》報導,瓜地馬拉因嚴重乾旱導致近8成玉米產量損毀,並重創咖啡種植。當地1名母親羅培茲表示,「我們幾乎8天都沒有任何食物可吃。」

富國排碳、窮國買單

樂施會指出,要解決氣候與污染及社會不公的問題,辦法之一就是對污染業者提高課稅,因為只要石化燃料公司1%平均年獲利(約為100億美元),便可足夠填補聯合國人道食物危機所需的資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