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洲退縮速度快 七股潟湖面臨消失危機

沙洲退縮速度快 七股潟湖面臨消失危機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30日電)台南縣七股潟湖是台灣最大的潟湖,獨特的生態環境提供數百種動植物在此繁衍,也是2萬多名漁民的生計所在,但外海沙洲及潟湖面積正逐年縮小,衝擊著此處的點點滴滴。

七股潟湖由青山港汕、網子寮汕及頂頭額汕等外海沙洲圍繞,是曾文溪歷經四次改道之後,造成早年的「台江內海」漸漸淤積成為陸地所留下的最後痕跡,也是當地漁民至今仍暱稱潟湖為「內海仔」的由來。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第六河川局的資料,面積最大的網仔寮汕自民國64年至94年間退縮了885公尺,平均每年退縮29.5公尺;青山港汕由民國78年至91年間的航測圖比對結果,14年間沙洲退縮約700公尺,沙洲高度自6.5公尺降至1公尺,且有破口出現。

因為沙洲向東退縮、沙土流失進入潟湖,造成七股潟湖的淤平、陸化,面積急劇縮小,除了漁撈產業面臨衝擊外,潟湖的防洪及抵禦暴潮功能也大幅下降。

300多名七股漁民於民國85年9月22日成立了七股海岸保護協會,10多年來為了保護賴以為生的潟湖,從反濱南工業區開始努力,現在則與縣府合作投入沙洲復育、搶救潟湖的工作;經過了幾次颱風帶來的水患後,也有更多鄰近地區的民眾體會到潟湖存在的重要性,加入關心的行列。

台南縣政府為了沙洲復育工作,特地在水利處中成立海岸保護課,專責統籌爭取經費及工程施作。水利署第六河川局也從91年開始投入沙洲護灘工程,採用自然工法維持七股潟湖生態,先將遭颱風及海浪沖蝕的沙洲,使用竹樁編柵圍籬後抽沙復原;抽沙完成待沙土鹽分自然洗鹽變淡,再於沙洲上植生綠化。

縣府從民國96年發起「牽手護沙洲」活動,結合環保團體及當地漁民以編籬定沙、植生綠化等方式在沙洲上進行護沙,還在鄰接潟湖面的沙洲上栽種紅樹林樹種,盼強化定沙效果。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台灣西部在河川上游興建水庫後,使河川攜沙量下降,西海岸的外海沙洲在沙源減少又不停面對海浪沖蝕之下慢慢消失,是屬於不可力抗的自然環境變遷,大量投入資源後復育的沙洲,可能在一次颱風來襲後就又毀於一旦。

但七股潟湖區近年大力推展生態觀光已見初步成果,在劃入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後,吸引了更多觀光客及其他保育團體的目光;原僅以傳統漁業為生的漁民也發現了潟湖更有價值的一面,不僅多數支持官方的保育作為,甚至常就個人對潟湖區的了解向政府獻策,希望在這裏永續發展。

復育沙洲、搶救潟湖猶如填海造陸一般,是人類挑戰大自然的大工程,七股潟湖這處美麗而豐饒之地未來的命運如何,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然而政府政策又取決於對保育之地的關心程度,這需要全民的重視。【取自中央社】

※七股潟湖沙洲




七股潟湖區的網仔寮沙洲海岸線嚴重退縮,原本距岸邊有一定距離的定沙竹籬,已直接面臨海浪沖蝕拍打。【取自中央社】




七股潟湖區的網仔寮沙洲濱海面的沙灘流失情形嚴重,多年完工的木棧道原應緊貼沙面,但現在已經掏空。(請配合本社社稿CAP56號,敬請採用。)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傳真 97年12月30日【取自中央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