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水利工程數十年,為國內資深水利專家的黃金山表示,他一直強調所有政策計畫都要有遠見,他過去就建議水庫要蓋「防淤水庫」,但是當年政府還沒有這類概念與想法,如今台灣水庫淤沙問題是「世界第一名」,現在再不改變作法,「台灣這麼小,以後將找不到地方建水庫」。
黃金山說,石門水庫得花新台幣250億元,才能改造為不淤或防淤水庫,當年他建議南化水庫做「不淤」水庫,預算卻只要多花10億元。又如員山子分洪道工程,也是個痛苦、但搶時間的決定,如今才能順利分洪、防災。
他進一步表示,85年8月重創台灣的賀伯颱風,總降雨量高達2900毫米,這種雨量若下在淡水河,淡水河勢必溢流,玉成抽水站無用武之地,大台北捷運也將灌滿水。
黃金山說,全球氣候變遷已是事實,過去學水利的人都是學習前人及既有經驗,但現在這些已經不能用,因此先進國家都已設置常設機構,推出大型、常年計畫因應。
他舉例,大部份國土低於海平面的荷蘭,提出金額高達2000億歐元、執行至公元2200年的防洪計畫,內容包含基礎研究、定義氣候變遷對當地的衝擊、由環保署執行節能減碳減少對大自然衝擊新政策,以及針對未來環境變遷做各種調適等。
他進一步建議,農業作物也要做調整。例如台灣向來不重視旱作,今後應開始引進發展小麥、黃豆等,未來若全球災害不斷,各國自顧不暇,至今仍全賴進口的台灣,以後恐怕「有錢也買不到」。
其次,台灣也應該持續發展可耐浸水 3天的水稻等耐水作物。
他重申,未來的防洪都應有新思維,現有的防洪標準,可能都不足以處理未來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不過,「國家氣候變遷因應辦公室」要等行政院組織改造,經建會與研考會合併為國家發展委員會後才設置,目前尚未有具體進度。【取自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