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城堡、島嶼散記
范疇
2015-10-06 11:11:11
歷史上,歐洲出現過多少個城堡(Castle)?沒有明確數字,但一位德國歷史學家朋友告訴我說,他的計算是25萬個,其中10萬個出現在今天德國的境內,另外15萬個在歐洲其他地區,雖然絕大多數都已經只剩下廢墟或早已湮滅。
歷史上,中國出現過多少條長城?答案是:一條。雖然從秦朝一直蓋到明朝,分成數十、數百段,但總體目的只有一個——圈出一個內外有別的統治範圍。
當我站在山丘上德國城堡的廢墟當中,眼望著360度目力所及的肥美田園,耳中聽到歐洲這個面積和「中國」差不多的地塊內,竟然在3000年中出現過25萬個城堡,霎那間我明白了為什麼民主自由法治開花結果在歐洲,而專制王朝開花結果在中國。
▎萬里長城
在今天我們稱之為「中國」的這塊土地上,不管你往哪個方向走去,最終你都會被三件東西之一阻擋了去處;不然你會遇到海水,不然你會碰到大山,或者,你會撞上一面人造的高牆——長城。這三件東西:大海、高山峻嶺、長城,框出了一個巨大的籠子,外面的人難以進來、裡面的人難以出去。歷史上,每當有外面的人進來或裡面的人出去,都代表了大事件正在發生。
號稱「萬里」的長城,現今只剩下數千公尺的段落,經修繕後作為供人憑弔的旅遊景點,其他的99%都已變為人跡難至的廢墟。對廢墟,我特別有感,曾經在距離某段長城廢墟不遠的半山腰築過一處山居,一個木屋、一個水塘、三個岩洞,獨享一座山頭,不時探視廢墟,有時驅車,有時驅馬。盯著峰頂那一溜人爬不上、馬走不到、只有天上盤鷹才到得了的敗垣殘壁,常常覺得中國的帝王都得了神經病,或者得了神經病的人才想做中國帝王。中國帝王真是太累了,從秦始皇開始,幾千年來擺脫不了一個「大一統」的迷思,領土越來越大,世界觀卻越來越窄。
▎鬆散聯網的城堡體系
歐洲以城堡著稱,世人皆知。但是當聽到歐洲曾有25萬個城堡的當下,心頭還是為之一震。每個城堡,就是一個君主,或大或小,或為冊封,或為自封;每個城堡,也是一個經濟單位,或為國,或為邦,各有傳承,各有生存之道。這種各自為陣、相互制衡的基本格局,演化出種種自治、盟約、鬆散聯邦的概念與技能,應該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城堡式的結構下,哪怕出現所謂的「帝國」,也應該是一種鬆散的聯網吧。
▎鐵板一塊的永恆長城
中國則以長城著稱,城雖萬里,只能一條,城外無城,城內一統;城內大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個大一統的迷思,始於秦皇,成於漢武,於今尚存,其內涵凝結在一個漢字內——「朝」。從思想本質上來分類,可以說凡是信仰「打死也要大一統」的人,就是擺脫不了傳統朝代思想的人。
▎既不長城也不城堡的島嶼
在城堡生態下,歐洲也有個異數,那就是英國。歷史上25萬個城堡中,只有不到2500個在英國,城堡密度遠低於歐洲平均。其城堡密度小,應該不只是因為它的面積小(只佔歐洲的3%不到),另一個因素應該來自它的海島屬性。窄窄的一條英吉利海峽,使得歐洲大陸對島嶼的文化影響力打了折扣。身處大陸塊邊上的地緣屬性,使得英國可以選擇性的擷取大陸的優點,又選擇性的抗拒大陸的缺點。
英國雖然和歐洲大陸塊的關係千絲萬縷,但在心理上它一直不能決定自己是否完全屬於歐洲。今天雖然加入了歐盟,但就不放棄自己的貨幣;難民湧入歐洲大陸,英國就是認為那是「你們歐洲大陸的事」。另一方面,雖然只是一個小島,英國的世界觀絕不下於歐洲大陸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它曾經造就過「日不落帝國」,然而同時,它又完全沒有「大一統」的迷思,帝國散了就散了,保留一個「大英帝國聯邦」(CommonWealth) 的虛號,英國人也就滿足了。不但如此,當其「自古以來的領土」蘇格蘭在2014年差一點經由公投獨立出去,英國人也只是聳聳肩說,「天要下雨、娘要出嫁,獨立成功就加入大英聯邦吧」。
▎或許島嶼才能解世界之危
原來,世界上在「長城心態」、「城堡心態」之外,還有一種「島嶼心態」。
心態決定格局,格局決定命運。而今連新疆、西藏都還搞不定的中國,收了港澳、捏著台灣、心裡念著東南半島,以長城為帶、南海為路,整個一個未脫朝代思想的格局。21世紀的地球上,「大一統」和「自由民主法治」正在較量誰才是真正的普世價值。長城心態下容不得城堡,城堡心態下也容不得長城,接下來世界麻煩大了。搞不好,最後還得靠一種島嶼心態來解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