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農委會打造的「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預計要在四年內發展健康有機農產品的「健康農業」、高科技取向的「卓越農業」與休閒觀光取向的「樂活農業」。
對於這項政策,多位學者表示肯定。吳勇初指出,放在全球化的架構下,台灣農產品在生產競爭力明顯無法跟外國比較,因為台灣可耕地不多且耕作成本高,所以發展勢必要「精緻化」,做出其他人沒有的東西。像是領先全球的蘭花栽培技術,或者利用生物科技做出的螢光魚,就是台灣農業的「特色產品」。
台大生傳系名譽教授陳昭郎指出,這種結合高科技、樂活與健康的農業,其實一直以來都在做,農委會只是進一步將資源整合。「將傳統農業轉成現代化農業,農業轉型已經是目前的趨勢。」陳昭郎說。
不過陳昭郎也說,在農業轉型的過程中,有些老農觀念可能無法轉換,這個時候政府就要提供退場機制,讓新生代的農業人才可以接棒。「像是『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讓一些老農將不用的地租給年輕人,如果可以落實,就能帶動轉型發展。」陳昭郎說。
台大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方煒教授,則進一步建議政府,應該將農業發展結合工業界的力量。「台灣最強的產業是工業,一些農業設施如溫室、植物工廠等,可以跟農業進行結合,讓工業帶動農業的發展。」方煒說,台灣工業界做這些農業設施,比日本便宜三、四成,有很大優勢。
不過學者也提出台灣農業發展的一些隱憂。方煒指出,農委會要仿效工研院成立一個「農業研究院」,但是目前台灣已經有很多農業改良場、實驗場。「台灣農學發達,但是農業較弱,但農委會的資金卻用在農學上,可能方向錯誤。」方煒說。
另外,「健康農業」雖然可使人健康,但卻可能付出環保代價。方煒說,台灣有70%的有機作物靠進口,不但成本高,且經由空運、海運產生的「碳足跡」造成環境損害。「況且,無農藥不代表有機。」方煒表示,雲林生產台灣一半的蔬菜,但那邊確有一個六輕工廠,雖然沒有農藥,但工業污染物卻隨著空氣、水進入作物中。【取自台灣醒報】2009/10/29
- 留言者: 張賢瀚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9-11-02 21:09:4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