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崛起 南非白人轉貧窮

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隨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消失,以及勞動市場朝有利於黑人的方向轉型後,有愈來愈多的白人沒有工作。目前有許多貧窮、絕望且需要救濟品度日的白人住在簡陋的棚屋內,生活在貧窮線之下。

市場研究局最近公布的一統計份告顯示,16歲以上的白人,有65萬人沒有工作,且失業人數總額平均每年成長15%。

在南非的國民議會中,以白人為主的自由陣線(Freedom Front Plus)領導人馬爾德(Pieter Mulder)質疑,政府承諾要正視白人貧窮的問題,並聲稱白人貧窮人數的驚人成長遭到政府漠視。

馬爾德表示:「關於貧窮的報告及統計有很多,但很少有人對白人貧窮問題做研究,白人貧窮目前正以令人恐慌的速度在增長。」馬爾德又說:「在普勒托利亞及約翰尼斯堡週遭,就有超過70處的白人非正式居所(informal settlements,即棚屋區);現在,這個問題也出現在開普敦了,這無疑是個問題。」

在國會中,南非代理總統莫特蘭德(Kgalema Motlanthe)表示,政府確實有認真看待白人貧窮問題,但不願造成差別對待。他說:「不論受到貧窮影響的人是什麼種族或什麼宗教,政府正努力對貧窮問題開戰。」但這些話在開普敦近郊鹿特瓦特舊網球場的棚屋區居民看來,都只是空話。

底層白人的悲哀

杜托伊特是5個孩子的爸爸,他說:「這是反轉的種族隔離。」他指著臨時公共廁所說:「我們找不到工作,也沒有屋子可以住,因為這些都給了黑人,我們是名單中的最下層。我們沒有電,在街上才有水龍頭和廁所。」

杜托伊特和他的家人所居住的兩間棚屋都會漏水,他們靠營火來烹煮食物,他一天的收入是19美元(約新台幣600元),這只能維持他們的日常所需。

住在隔壁的是德魯瓦斯,她和丈夫雅各及兩名兒子居住在此已將近6年。她說:「我排隊等候房子,卻還是沒有得到房子,這裡的生活很艱辛。沒有人真的關心我們。我的父母如果看到我這樣生活一定會覺得很震驚,過去是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的。」

她的妹妹瑪琳達跟她的丈夫、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女兒及一個15歲的兒子,居住在一間只有兩間房間的棚屋裡。瑪琳達問:「所有黑人的市鎮都有電和水,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有呢?」

橫跨過滿布灰塵的庭院,住著的是焊工學徒奧立佛,他自童年起就,有一隻耳朵就聾了。「我找不到工作,而這裡的生活很無聊。」只會說南非荷蘭語的奧立佛說:「我想政府或議會都沒有在關心我們,因為我認為我們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市議會已經指出,希望居民搬離這塊地方。但大部分居民注定要留下來,杜托伊特說:「我們要去哪裡?對他們來說,叫我們離開沒甚麼問題,但是我們要帶著孩子去哪裡呢?」

白人困苦 政府不管

團結聯盟(Solidarity Union)副秘書長赫爾曼(Dirk Hermann)表示,白人貧窮狀況的增加,原因是經濟環境的變化。過去政府支撐著有利於白人的經濟結構,在政府垮台後,新政府提供積極性差別對待政策,將公部門的工作機會轉讓給黑人。而過去在種族隔離下,許多低技術及藍領階的工作則保留給白人。另外,赫爾曼也批評前總統姆貝基(Thabo Mbeki)沒有將心力投注在白人貧窮的問題上。

赫爾曼說,依照姆貝基的1國2民族哲學來看,南非只有富有白人和貧窮黑人,因此遮蔽了貧窮白人的問題。他表示,按照政府及各部門的說法,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因此談論白人貧窮問題是政治不正確的。然而我們知道這個問題過去確實存在,而現在也愈來愈多報導。雖然現任總統朱瑪(Jacob Zuma)到普勒托利亞北方的伯利恆,參訪棚木屋區時,改變既有的想法。但赫爾曼認為,政府只是口惠而實不至,他沒有看到政府採取行動。【取自台灣立報】2010/1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