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讀.書.人專欄/文、圖節錄自衛城出版 / 島嶼新書《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書名:《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作者:張素玢
出版社:衛城出版 / 島嶼新書
出版日期:2014年06月11日
內容介紹:
這條號稱臺灣母親之河的濁水溪,從上游到下游,問題糾葛三百年
一本結合攝影的歷史著作,特別收錄三十二頁從上游到下游的濁水溪紀實攝影
一七○九年施世榜興築水圳至今,濁水溪開發已超過三百年。在濁水溪沿岸,我們有號稱「東洋第一」的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有媲美金山大橋的西螺大橋,下游沖積扇在日治時期成為糖業帝國,最早的農民運動「二林蔗農事件」也是發生在此。歷史上,從農業到工業,濁水溪一直扮演重要角色,餵養著這塊土地上的人,然而這一百年來,它的資源更快速地被掠奪,從上游到下游,處處可見「殘山剩水」的警訊。我們不得不回到歷史,瞭解濁水溪的南北岸之爭、分水之爭、地下水之爭以及工農之爭的四個歷史難題。

三百年來濁水溪始終與臺灣社會發生緊密的關連;它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方式與人群互動。本書以長時距的歷史縱深,以濁水溪為研究對象,討論人與環境在歷史進程中的動態發展和關係。文章先以濁水溪的自然環境與天然災害談起,繼而瞭解官方如何「治水」又「治山」,開發河川浮復地、改變農業環境,使濁水溪平原孕育了一批農村菁英,也造就臺灣的農業精華區。但是大型水利設施、地下水、水力發電、共同引水工程,各造成了區域不均質的發展、水壩淤積、地層下陷、土地與水資源搶奪的諸多難題。從農業之河到工業之河,本書不只是濁水溪開發三百年的研究與省思,也要對環境變遷的焦慮提出歷史關照。
內容搶先看:
緣起
我出生在濁水溪孕育的土地上,是個吃濁水米長大的孩子;在離開故鄉員林以前,總以為臺灣的米理當如此Q彈香甜。十九歲北上就讀大學,接著念研究所,讀的雖是歷史,內容卻與臺灣、家鄉的土地,甚至濁水溪都沒有關連。
碩士班畢業,教書九年之後重返政大歷史系博士班,當時計劃以英國怡和洋行與近代中國的政經關係為研究主題,沒想到第一年上了李國祁老師的「臺灣史專題」課程,寫了學期報告後,就轉向臺灣史研究的殿堂。
一九九三年,我開始穿梭在濁水溪下游,最初探究分布在濁水溪浮復地的日本移民村,繼而纂修北斗、二林、二水方志,近十年期間,始終以文獻研究和田野實地調查雙線並行。二○○四年出版《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探討位在濁水溪沖積扇扇頂、扇央、扇端的三個聚落,其發展軌跡、人與地的互動有何不同。完成這本書以後,體認到自然形塑社會、人為改造自然的歷史過程,除了以不同區位的聚落來探討之外,仍需以更長的時間、更寬廣的空間進行研究。
以濁水溪為主題的研究過程,發現水文變動劇烈為臺灣河川之冠的濁水溪,其沿河聚落常因水患而有所變遷,並產生特別的「水信仰」而寫成第一章〈洪患、聚落變遷與傳說信仰〉。日治時期政府開始積極整治濁水溪,修築堤防,將漫流的網狀水系收束在今天的濁水溪(亦稱西螺溪)河道,一八九八年之後的河道—舊濁水溪因而成為斷頭河,出現近三千甲的浮復地(俗稱溪底,土淺石多且貧瘠)。儘管殖民政府花費鉅資整治河川,濁水溪水患仍不斷造成破壞性災害,官方正本清源,開始治山以求治水之效。第二章〈從治水到治山(一八九八~一九四五)〉,除了學術研究目的,也在為臺灣治標不治本的河川治理方式提供歷史經驗。全臺面積最廣的邊際土地吸引本島、日方資本相繼進駐,土地開發也帶動社會流動,產生一批新的農村菁英,此為第三章〈邊際土地的開發與農村菁英的崛起〉探討的主旨。
延續經濟、社會與環境的思考,第四章〈濁水溪出代誌—經濟環境變遷下的社會運動〉,試圖以濁水溪為切入點,對九○年來的社會運動加以觀察論述,探討為何一九○○~一九四○年代、一九八○年代的農民運動,二十一世紀的反八輕、反中科四期,都膠著於濁水溪流域?
日治時期到一九六○年代的濁水溪平原,一直是臺灣重要的米、糖生產區,但是世界經濟與臺灣社會的變遷,使米糖經濟逐漸瓦解,這段時間臺灣的農業生產結構在盤旋中變動調適,作物栽培由同質性朝向異質性發展。在「後米糖」時代,濁水溪沖積扇平原的農業發展,分化而多元,朝向替代米糖的專業栽培作物,不但走出新的路徑,也造就了全臺首屈一指的果菜市場。但是農業變遷過程中,遭到工業嚴重的侵蝕與滲透,這是第五章〈「後米糖」時代的農業盤整〉的論述重點。
一九九○年台塑決定將六輕設於濁水溪溪口南岸的雲林離島工業區後,濁水溪水資源利用丕變,下游經濟生態翻轉,長期做為臺灣農業基地的濁水溪兩岸,驟然成為巨型工業區。二○○五年國光石化計劃斥資新臺幣四千億元,於二○○八年在濁水溪北岸河口濕地進行大型投資開發案,其中包括輕油裂解廠(八輕),這將使河川、土地、水資源皆面臨嚴苛考驗。第六章〈濁水溪的歷史難題〉是在環境變遷的焦慮感中完成的,希望藉由歷史縱深回顧,更加瞭解環境與人的互動關係。文章敘述水資源利用的狀況,剖析濁水溪開發三百年來,為人所誇耀稱羨的水利灌溉、水力發電、引水工程,如何造成區域發展不均質的現象,以及工農相剋的問題。
本書基於「環境與人」的觀點出發,以濁水溪為核心,以三百年為時間縱深,探討這條河流的歷史、水文、災害、社會、經濟、環境等問題,並探討掠奪濁水溪資源所導致的歷史性難題。
三百年前,濁水溪是臺灣地表上最明顯的地理分界,不過跟今天我們所熟悉的位置並不相同,以下就先從地圖上來瞭解這條河流吧!
●本文摘自衛城出版 / 島嶼新書《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延伸閱讀》
讀.書.人專欄/林載爵-河流的歷史

推薦書/《川流台灣:福爾摩沙水經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