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4/25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之四

4/23-4/25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之四

105 年度教育部地理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地理實察
帶隊教授:楊貴三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講解及資料提供者)
課程表:
時間
4/23 (六)
第1天
4/24 (日)
第2天
4/25(一)
第3天
上午
◎報到集合(地點:左營高鐵站)
◎燕巢雞冠山(堤嶺、石灰岩、化石、番石榴產業)
◎烏山頂(泥火山、桃花心木)
◎新養女湖(泥火山噴火、土指)
◎新太陽谷(古亭坑層、泥岩惡地、惡地的人地關係)
◎寶來(河階)
◎甲仙公園(腱狀丘)
◎關東巷(氾濫原的變遷、河川襲奪)
◎小林(山崩、土石流、鹽水坑頁岩、糖恩山砂岩、球狀風化、不整合、河階、峽谷、遷村的選址)
◎北門井仔腳(瓦盤鹽田、傳統民居)
◎七股潟湖、網子寮沙洲(潟湖、漁業、濱外沙洲、防風林、沙丘)
下午
◎青山(潮州斷層背衝斷層反斜崖)
◎茂林(曲流、離堆丘、紫斑蝶、魯凱族文化)
◎六龜18羅漢山(六龜礫岩、礫岩惡地、荖濃溪、中央線形、公路選線、遊客中心選址)
◎寶來(溫泉聚落、討論)
◎南化水庫(水壩的結構、水壩建築的地形地質條件、單面山、豬背嶺)
◎曾文溪大匏崙(泥岩惡地、基蝕坡堆積、滑走坡侵蝕、芒果產業)
◎頭社太上龍頭忠義廟(平埔族文化)
◎頂頭額沙洲(突堤、離岸堤、新月丘、橫沙丘、縱沙丘、圓頂丘、編籬定沙)
◎喜樹黃金海岸及茄萣海岸公園(突堤、離岸堤、海岸堆積及侵蝕)
住宿
寶來
臺南
解散
地點:臺南高鐵站

105/04/24(日)下午行程
◎南化水庫(水壩的結構、水壩建築的地形地質條件、單面山、豬背嶺)
◎曾文溪大匏崙(泥岩惡地、基蝕坡堆積、滑走坡侵蝕、芒果產業)
◎頭社太上龍頭忠義廟(平埔族文化)

以下資料主要來源 楊貴三教授編製"地理學科中心高雄、臺南地區自然地景實察"手冊

曾文溪重要支流為菜寮溪、後堀溪,分別於山上、玉井匯流。山上至玉井之間, 呈橫谷,灌流丘陵之中;兩岸滑走坡階地發達。由玉井至大埔之間,呈縱谷,流於 東西兩烏山嶺山脈之間,以曾文水庫大壩附近的峽谷為界,上、下游各為大埔盆地、 玉井盆地

曾文溪源於阿里山脈,兩條上游源流分別是東水山南麓的特富野溪,與東水山北麓的後大埔溪。自源頭一路迤邐而下的曾文溪,先後孕育了上游的鄒族文化,以及下游的嘉南沖積平原。中游丘陵水力資源豐富,水庫密集,全台灣最大的曾文水庫坐落其間,其湖面面積達十七平方公里;中下游地區,則有肩負灌溉嘉南平原重責大任的烏山頭水庫。

曾文水庫原本寧靜翠綠的湖面,已遭淤泥入侵
曾文水庫是全台最大水庫,也是南部重要的水源,它的淤積等同宣告南部水資源陷入危機。水利署規劃排砂工程處理底部淤泥,但工程需要時間,南區水資源管理局更坦承,排砂道只能解決四分之一的泥沙。「每個水庫都有壽命,清淤只是延長它的壽命,水庫主管單位經費有限,淤泥量又太大,以前一立方公尺五十元,現降到廿元,業者意願也降低。
下游平原是台灣開墾最早的地域之一,人文與自然風光薈萃,不但是台灣王爺信仰的重鎮,更形塑出台灣獨特的鹽分地帶文化。河口的潟湖地形與溼地景觀,興盛了養殖漁業及觀光業,每年十月至隔年四月,瀕絕候鳥「黑面琵鷺」都會從中國北方、朝鮮半島至此度冬。

(一)南化水庫 
南化水庫位於臺南市南化區曾文溪支流後堀溪上,在曾文水庫南方約 10 公里。 1988 年興建,於 1994 年完工,以阿里山山脈之東烏山嶺山脈與曾文水庫相隔, 其水源除本身集水區外,另由高屏溪支流旗山溪的甲仙攔河堰於豐水期越域引水,水壩屬於中央心層分區滾壓土石壩,大壩高87.5公尺。 南化水庫容量達 1 億 5,000 萬立方公尺,為臺灣公共給水單標的水庫之最大者,因 此為大臺南和大高雄地區的主要供水水庫,兼具觀光旅遊性質,現由臺灣自來水公司六區處管理。

南化水庫規劃時以後堀溪命名為後堀水庫,核定實施時即改採所在南化區名。水庫容量達1億5,000萬立方公尺,為台灣公共給水單標的水庫之最大者,自82 年11月主壩完工蓄水起,即擔任南區公共給水之吃重角色,88年4月甲仙堰工通水更可使水庫經常保持滿盈狀態,提升水庫供水效益甚大。 


 


 


以下文章摘錄自 維基百科

第一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為主體水壩興建工程,於1986年由行政院核定興建,1988年12月開工,於1993年7月封堵蓄水,1993年11月全部完工,集水面積104平方公里,總蓄水量1億5805萬立方公尺,為台灣公共給水單一目標的水庫之最大者,主要為供應台南、高雄地區之公共用水,目前管理機關為台灣自來水公司

第二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原稱為「南化水庫越域引水工程計劃」,因水庫上游山區降雨較少,而其東側三公里外的旗山溪因發源於中央山脈,雨量較為豐沛,因此,此工程即於高雄市甲仙大橋上游約450公尺處設甲仙堰取水,以輸水隧道將旗山溪豐水期(每年6月至10月)多餘之水量(平均每日約30萬噸)引入南化水庫運用,提高南化水庫之供水量達每年2億9千萬噸,1993年2月20日將計劃名稱改為「南化水庫第二期工程計劃」,於1994年6月動工,於1999年6月開始通水運轉。

南化水庫與高屏溪攔河堰聯通管路

南化水庫與高屏溪攔河堰聯通管路是因應高屏溪枯水期水量不足,為了穩定高屏溪攔河堰之供水,於豐水期利用甲仙堰引水維持蓄滿南化水庫,並以南化水庫取水供應台南、高雄地區,同時期於高屏溪攔河堰取水供應高雄地區,枯水期自南化水庫調水供應高屏溪攔河堰,全長57.7公里。2001年7月動工,於2003年11月完工通水,惟2004年5月與2005年7月兩度發生爆管意外,遂進行改善工程,2006年於部分管線加設內襯,沿線並加設三座減壓站,預計2007年3月完工。

南化水庫加高工程

台灣省水利局南部水資源工程處為增加南化水庫之蓄水容量,以供應台南地區之公共用水,於1997年開始進行加高工程之研究,計劃加高20公尺擴增一倍之蓄水量,以做為美濃水庫無法興建的替代方案,後因921大地震後,地方因擔心水庫安全而反彈,目前此計劃暫時擱置。
 

南化水庫位置示意圖
進入到南化水庫區時就可看到一個立牌指標,在水庫管理區有設瞭望台,可眺望水庫全貌,U形的溢洪道、拱橋,湖面如鏡,倒影盡收眼底,有時有淡淡的霧,有時陽光普照,晴天雨天看起來各有特色,水庫上游關山村有不少瀑布、溪流等景觀,其中「幽情瀑布」最有名氣。


壩址介於觸口斷層及潮州斷層兩條主要構造線之間,根據調查顯示無斷層穿越水庫淹沒區。

土石壩
南化水庫當地的地質比較堅硬,且地層傾向上游,為背斜東翼。且土石壩指由當地的石頭、土壤等,經過拋填、輾壓等方法堆築成的擋水壩,較有塑性也比較不漏水。另外,較不易受地震影響,且無傾覆與滑移之危險,可以設於地震活躍地區。另一優點是壩頂可通行車輛。

南化水庫土石壩

缺點: 有可能發生壩頂被溢漫的災害,因此必須要有一堅強、暢達而獨立的溢洪道。



南化水庫的地質景觀與多數水庫不同,南台灣常見的惡地形與綠色植被,與湖水形成優美的水景,加上圓弧形的水庫道路和近處的拱橋,形成南化最美的水庫景致
  

單面山與豬背嶺 
單面山指一翼陡峭,而另一翼緩斜的山形。由砂岩和頁岩相間的沈積岩層,因 造山運動的推擠而隆起傾斜約 20 度,一邊為緩坡,另一邊為陡坡,常分布於背斜或向斜之兩翼。

豬背嶺是地層傾斜約 40 度,兩邊山坡大致對稱的山。形成的環境與單面山類似,都是硬軟互層,但地層傾斜度較大。







後堀溪河階
 後堀溪於玉山(竹頭崎)折向西流,再轉西北流而呈橫谷,於此橫谷部分,成育曲流特著,兩岸形成滑走坡階地,達 7 階,北寮附近有高位階地 2 階,低位階地 5 階。



後堀溪河階

(二)曾文溪中游 

玉井盆地形成於向斜層,河流側蝕盛行,階地發達,對比高位 LT1~LT3、低位 FT1~FT5。 玉井-山上丘陵地帶:曾文溪呈成育曲流,滑走坡階地發達,稱為大內階地群。
玉井盆地


大匏崙是曾文溪中游標準的成育曲流河段。河流的右岸為凹岸(基蝕坡)地勢陡峭岩壁高出河面約 50~60 公尺其間多泥岩分布長期以來受流水及雨水的侵蝕形成獨特的惡地景觀如雨溝、天然橋、潛水洞、土指等。

河流的左岸原是突洲廣布的凸岸(滑走坡),但目前卻呈現侵蝕的陡崖,是何種原因造成凸岸反受侵蝕呢? 大匏崙有連續五階低位河階,各階崖高均在 5~10 公尺,河流一面下切,一面 向北移動,增加曲率。頭社東北有 LT2~LT3,Hsieh and Knuepfer25之碳 14 定年得知 頭社階地(FT1)的年代約為 3,500 年。

 



 

 

 

 

 

 


 

 

以下文章摘錄自"丘陵地形區內的特殊地貌:大內段丘群"

http://ltrc.tnc.edu.tw/modules/tadbook2/view.php?book_sn=&bdsn=11
『台南市在丘陵地區的西緣至玉井谷盆地之間,成育曲流所形成的段丘陵甚為發達,稱為「大內段丘群」。此段丘群為滑走坡面段丘,係全台最標準的形式。雖然屬於滑走坡面段丘,但在地形面的種別上,高位段丘面與低位段丘面之區別一目瞭然,一部份可視為準段丘。在高位段丘面之上,亦有赭土緩起伏面,對地形面分類及對比上足作參考。

此部的曾文溪最下游的右岸有後堀段丘,上段為高位段丘面,高度40~50公尺,比高20~30公尺。下段為低位段丘面,高度25公尺,比高5公尺,而此地的80公尺丘陵原面,可與赭土緩起伏面對比。在其對岸的本溪與菜寮溪合流處,有高度40~50公尺,與30公尺上下兩段的「牛稠埔段丘」,與後堀段丘形狀相同。雖位於曾文溪曲流的攻擊坡,但兩岸段丘相對齊全,可視為示準段丘。

在後堀段丘東鄰的滑走坡面段丘為「二重溪段丘」,其段丘崖甚為發達,大致為20~40公尺。此段丘形成緩坡面,似屬多因段丘(Terrasse polygenetigue)之類。

在二重溪段丘對岸北鄰之「頭社段丘」,有40公尺與55公尺兩段,其段丘面被小支流分割為3部,其中上段屬高位段丘面,表土的赭土化並不顯著。頭社村東北東約1公里有礫層段丘,高度80公尺,表土以赭土形成,屬高位段丘面的最上位者,其東鄰有高度120~130公尺的赭土緩起伏面。其對岸之唭哩瓦一帶有廣大之「唭哩瓦段丘群」,各種地形面的發育情形與排列狀態均甚標準,可以作為此地形面的分類標準。

唭哩瓦段丘群中最上位者,分佈於唭哩瓦村落的北方,高度約160公尺。此台地屬於赭土礫層台地,台地面呈小起伏的波狀地,可以和赭土緩起伏面對比。此面之下有高度100~120公尺,比70~90公尺的平坦面,以薄層的礫層和赭土的表土層而成,此面屬於高位段丘面,雖以顯著被切割,但尚未失去其平坦性,與其上位的赭土緩起伏面有別。此高位段丘面下有5段低位段丘面,整個排列於其西北方的滑走波上。第1段高度80公尺,比高50公尺;第2段高度70公尺,比高40公尺;第3段高度56公尺,比高35公尺;第4段高度50公尺比高20公尺;第5段高度40公尺,比高10公尺。此等段丘屬於低位段丘面,叫「大匏崙段丘」,其段丘崖對現河身,向其凸面者多,但在大匏崙段丘中反而有向其凹面者。此現時雖係滑走坡面,但在段丘崖形成之時,一時成為攻擊面,乃於滑走坡面段丘形成之時,穿入曲流型有發生轉位的佐證。本滑走坡面段丘係一特殊的形式,早期日籍學者富田芳郎稱之為「大匏崙型滑走斜面段丘」。

在大匏崙滑走坡面的東北部,前述高位段丘面的下方30公尺台地崖上,有高度70公尺的廣大段丘面;再往其下方以20公尺的段丘崖相接,有高度40~50公尺段丘面,為低位段丘面。

在唭哩瓦段丘群中,最上位的赭土礫層台地,目前雖只限於狹小區域,但是以前曾經普遍分佈於新化丘陵一帶。而現在構成台地的礫層,厚度各處都不穩定,不整合的覆蓋於其基盤的灰色砂質頁岩層中,同時有一部份礫層已被剝蝕而露出頁岩層者。但於本台地南方的丘陵線上,尚有以礫層所形成的多數小平坦面。足見此礫層台地確曾廣泛覆蓋於新化丘陵之上,同時可以作為台灣西部赭土緩起伏面,礫層台地曾經由台灣北部一直連續分佈到此地的明證。

於唭哩瓦段丘的對岸,有「鳴頭段丘群」,其上位段丘,雖已被剝蝕殆盡殘剩無幾,但局部仍有遺留高度100~120公尺,比高70~90公尺的段丘面,可與高位段丘面對比。在其下位者段丘面積廣大,高度60~70公尺,比高30~40公尺,屬於低位段丘面。再往下,位於大匏崙滑走坡面的東鄰對岸,高度50~55公尺與40~45公尺的兩段低位段丘面,其段丘崖各5公尺。

鳴頭段丘的東方有「宵裡段丘」,亦為顯著的滑走坡面段丘,雖被小支流分割,尚亦保存比較廣闊而平坦的段丘面。其最上位的段丘分佈於稜線上,隨著稜線南下,呈現舌狀的細長段丘,高度80~100公尺,比高40~60公尺,而確定為高位段丘面。在其下位有高度75~80公尺、60~75公尺、45~55公尺之3段段丘,互相各以5公尺內外的台地崖相隔,均屬於低位段丘面。此等低位段丘面,形成玉井谷盆地西部段丘面的一部分。

綜合而言,大內段丘群的赭土緩起伏面,分佈於唭哩瓦段丘最上位的狹小區域,高度150~160公尺。高位段丘面亦被切割剝削而散佈於狹小的區域內,高度大致100~120公尺,低位段丘面高度80公尺以下,與高位段丘面的高度相差不多,但段丘面甚為發達,而屬於滑走坡面段丘。段丘發育於滑走坡面上,呈數段段丘,有時超過5~6段之多,其段丘面積之廣大和段丘段數之多,於全台各溪谷中首屈一指,在段丘的砂層中,出產許多川蜷(Melanoicdes)化石,此為其特性。』



雨溝和蝕溝
 雨水及逕流侵蝕是惡地地形發育的主要營力。降水時,雨滴撞擊地面後,最初滲入地下,當降水量大於滲入量時,形成逕流,且沿坡面向下流,不僅溶化表面的泥質,也刻劃出明顯的雨溝。當逕流更大時,沿著雨溝流動,形成濁流或泥流,搬運的能量更大,甚至運走岩石碎屑,而將雨溝刻蝕成更深的溝谷,形成蝕溝。
稜脊和溝谷
尖峰利脊,地面被劇烈的切割,使坡頂稜脊更陡峭。溝谷的橫切面呈樹枝狀分佈的V字形。

尖峰利脊如銳劍
土指和天然橋
在泥岩、頁岩地區,強度較大的降水後,雨滴直接衝擊鬆軟泥質表土,形成細小的指狀小突起叫土指。通常頂上有一顆石粒覆蓋,靠著這小石粒,保護下部的泥土,抵抗雨滴的打擊,周圍沒有石粒保護的泥土被打散流出,遺留下一根根密佈的土指,突出地面。
天然橋
 降水在溝谷間沖蝕,常在堆積物下方沖出隧道,上面有頂蓋彷彿拱橋般稱為「天然橋」。
泥流堆積和泥裂
降雨強度大時,水將泥岩的泥粒溶化或軟化形成泥流,沿著溝谷往下流,在坡腳或下游的谷裡堆積隆起成小丘,在低地堆積的泥流乾燥後,體積縮小,常形成六邊形或多邊形的龜裂痕跡,這就是泥裂。

玉井區芒果
「玉井芒果節」的圖片搜尋結果   「玉井芒果節」的圖片搜尋結果
玉井區芒果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深刻反映出一地自然與人文環境在時空變遷下, 對農業景觀與產業空間結構所造作的影響機制。玉井區芒果的栽培與推廣在符合適 地適作原則下已有 30 餘年,由在來種土芒果的零星栽培發展至今愛文、土芒果、金 煌、凱特、臺農一號等五品種芒果園的專業經營;由昔日山區農家副業轉型為臺灣 今日主要的芒果專業生產區;由農業發展不易的環境轉型為芒果產業與觀光結合的 地方特色。

玉井區芒果產業發展歷程,固然反應著臺灣農業發展的軌跡,但是其產 業空間結構,則說明區域農業的運作機制。就果園經營之生產面而言,採不同作物 組合生產方式,果農同時選擇產期不同的 2∼3 品種芒果栽植,以分散市場風險與農忙時間。就果園經營之銷售面而言,果農採多元化經營方式,有鮮食、加工與觀光 事業等面向。鮮食芒果的經營多直接運到檨仔市場當場議價現金交易,玉井區的檨仔市成為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芒果產地市場;加工業方面,是消化鮮食果品市場上 有缺陷或產地過剩芒果的經營策略,以原料指向為設廠區位,故多分布於專業區內; 芒果產業文化在專業區成為觀光資源,則是近來的發展趨勢。


※9.思考問題:曾文溪大匏崙滑走坡前端受侵蝕是什麼原因?

太上龍頭忠義廟位於大內區頭社村內
頭社平埔文化園區(頭社公廨、太上龍頭忠義廟)020
平埔各族中人口 最多、分布最廣、勢力最強的為西拉雅一族,從臺南平原至恆春半島整個廣大區域 都是早期學者分類的西拉雅族領域。西拉雅族的「夜祭」一方面是為了太祖(阿立 祖)每年一度的聖誕千秋,另方面也隱含調節自然界與人的生活世界之間關係的歲 時祭儀意涵,因此太祖年度祭儀是兩個儀式循環下所建構的。前者為了給太祖聖誕祝壽,表達對太祖的感恩與祈福;至於歲時祭儀的部份,則是人透過太祖,對生命 來源的宇宙表達心中的祈求與感激,通常儀式的舉行是配合著節令來運轉的。頭社太祖夜祭於農曆 10 月 14 日晚上至 15 日舉行。


平埔族祭祖的供品有陶壺、檳榔、米 酒等。早期嘉南平原缺水,平埔族人須長途取水,以陶壺蓄水,因而對陶壺感恩, 而有「拜壺民族」的稱呼;但另有一說指出西拉雅族並非祀奉壺,而是崇拜壺中象 徵祖靈神力的水。每年的初一、十五,他們會換祀壺裡的水,就如同人不希望住在 髒亂、狹窄的地方,他們也希望祖靈住的地方能舒適。
西拉雅是十多種平埔族合稱,大內、頭社一帶是其中一分支,公廨現在的名稱是太上龍頭忠義廟。農曆十月十四、十五日舉辦「頭社太祖夜祭」是西拉雅族傳承的重要文化祭典,同時也是規模最大,最具知名度的平埔夜祭,夜祭地點於太上龍頭忠義廟「頭社公廨」舉辦,就是為了讓民眾更認識平埔西拉雅族所傳承之重要文化傳統。因政府規定宗教聚會場所、寺廟、教堂等要登記管理,已漢化的平埔族自然以至高無上的「太上」、「龍頭」、「忠義」等形容其祖先。

   
已漢化的平埔族以至高無上的「太上」、「龍頭」、「忠義」等形容其祖先。並公解建築形式參考國父紀念館
前面廣場下方均有原住民圖騰

  
祀壺後方懸掛一富白色「雷令旗」。大理石的神壇上擺放個裹著紅色綢布的阿立祖祀壺,上插滿雞冠花和澤蘭,並掛著信徒敬贈的金牌,這些祀壺皆別代表「社仔」、「篤加」、「蕭龍」、「灣裡」、「新港」五社的阿立祖。神壇前的案桌上放置檳榔、米酒和五穀等祭品,與漢人祭品的三牲四果擺滿桌差異很大,這是西拉雅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將軍柱
神壇兩側擺放將軍柱,將軍柱上掛著去年祭祀用過的雞冠花花環,與數個綁紅線的豬頭殼 
 向缸
將軍柱下擺放著祭祀殺豬用削尖的竹子與裝豬血用的陶缸(向缸),祭壇旁有一甕裝有「向水」上插有澤蘭或甘蔗葉,據說「向水」是祖靈寄身之處,早期有人指稱平埔族的「祭壺」其實是拜壺內的「向水」。
 
頭社公廨入口處的兵士座       平埔族以米酒和檳榔為祭祀供品每一屏風前都有一兵士座和一個祀壺
 
 平埔族傳統茅草屋建築


 

 

 

 

頭社平埔文化園區的照片、實體展覽介紹館


本區高山原住民的鄒族居住在一千公尺左右的地區,可 知高山族對山的依存性,而平埔族則是活動在平原地區的族群,當時多分布在海岸 平原和盆地區,特別是在臺地、丘陵周緣的山麓地帶,因具有取水便利、階地平衍、 地勢高亢之條件。

本區漢人開拓始於海岸平原,進而入到沖積平原再入山麓臺地平 坦面及丘陵河谷區,最後到達阿里山區之河谷階地。明鄭時期,漢人由臺南地區進 入臺灣西南部開墾,開拓路線採海陸並進,陸路由嘉南沿山麓北進,海路由當時的 臺江內海、倒風內海、及嘉義東石附近的港口登入,先開拓沖積扇,後再往海濱、 河谷低地等發展,聚落大體呈現據點式。清初漢人勢力已由海岸平原伸入丘陵山麓 帶,並循著曾文溪、八掌溪、北港溪河岸階地東進,平原區已於當時由點而線而成 面狀展開,廣布於本區全境,平原地區開拓已完成,便將目標轉往丘陵山麓間。

平埔族群的分類,各家學者甚有出入,普遍來說,大致可分為:噶瑪蘭(Kavalan)、凱達格蘭(Ketagalan)、道卡斯(Taokas)、巴宰(Pazeh)、拍瀑拉(Papora)、巴布薩(Babuza)、洪雅(Hoanya)、西拉雅(Siraya)、馬卡道(Makatau),簡略介紹如下:
噶瑪蘭族,19世紀前主要分佈於蘭陽平原;40個左右的部落,以蘭陽溪為界,分散於溪北、溪南海拔大約5-10公尺的低濕平地上。荷蘭時代的人口,約有1萬人左右﹔漢人入蘭時(1810年),則為5千人上下。道光、同治、光緒年間,由於生存競爭壓力大,族人除在宜蘭境內小幅移動或遷往今三星鄉外,不少人亦遷往花蓮,開創新天地。
 凱達格蘭族,是馬賽人、雷朗人、龜崙人三群人的總稱。馬賽人,主要指北濱地區的金包里、大雞籠、三貂三個社群;雷朗人的分佈,以大漢溪、新店溪流經的臺北平原為主;龜崙人,大致散居在林口台地的南崁溪流域、大漢溪中上游到桃園一帶。
道卡斯族,指鳳山溪到大甲溪之間新竹、苗栗、臺中縣地區的原住民;即清代以後,所謂的竹塹社、後壠五社與蓬山八社等三大社群。
巴宰族,為清代中部地區歷史舞臺上最活躍的民族;以岸裡、朴仔離、阿里史、烏牛欄四大社群為主,分佈在環繞豐原,北起大甲、南到潭子、東至東勢、西迄大肚山,大安溪與大肚溪之間的地域。
拍瀑拉族,主要有大肚、水裡、沙轆、牛罵四社;地理分佈上,係在大肚溪以北、清水鎮以南、大肚臺地以西的海岸平原。
巴布薩族,有東螺、二林、眉裡、半線、紫仔坑、阿束、馬芝遴、巴布薩等社,大致分佈在大肚溪以南,到濁水溪以北的地域。
洪雅族,分佈在北起臺中縣霧峰、南迄臺南新營以北的地帶,可以分成Lloa、Arikun兩支,約有十三社。
西拉雅族,一般又區分為兩群:西拉雅四大社──即原住於臺南平原的新港、大目降、蕭壠、麻豆四社,及大武壠四社──原住於臺南縣烏山山脈以西,曾文溪流域平原地帶的頭社、霄里、芒仔芒、茄拔四社。
馬卡道族,原住於鳳山地方高屏溪到大武山腳的廣大平原上,即清代文獻中非常著名的「鳳山八社」。
補充

台南西拉雅夜祭 獻9豬、跳牽曲

2016-05-06 05:26 聯合報 記者謝進盛/佳里報導


今年西拉雅北頭洋阿立祖夜祭,族人昨凌晨迎跳牽曲後落幕。 記者謝進盛/攝影

分享
西拉雅蕭壠社北頭洋夜祭前天深夜展開,族人以檳榔、米酒等向阿立祖獻禮,也安排獻豬還願等儀式,昨凌晨1點多跳牽曲後大功告成。
台南市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說,北頭洋西拉雅族部分族人約200多年前遷至東山吉貝耍,北頭洋西拉雅夜祭一度失傳,約17年前由吉貝耍族親協助重現夜祭活動。
北頭洋夜祭活動前晚近11點展開,與會者來到公廨向阿立祖參拜,接著迎阿立祖。族人以檳榔、米酒和粽子獻禮還願,祭禮之一的獻豬禮,今年有9頭豬,豬頭向著公廨,前放5個酒杯,旁有甕子內插檳榔花及澤蘭,還有盛祭品及鐵釘、硬幣、綠豆、碎犁片等5寶的碟子,歷經點豬、過火、翻豬、覆布禮才告完成。
族人手牽手圍跳牽曲,沒有音樂伴奏,用簡單二進一退舞步,邊跳邊唱著「7年饑荒」哀怨曲調,訴說早年生活酸苦,夜裡哀怨的曲調,更令人迴盪不已。
北頭洋發展協會理事長楊俊陞說,台南市早在2009年就已認定西拉雅族是熟番,希望未來西拉雅正名運動在新政府上台能有圓滿結果,這是族人最大的願望。

分布台灣各地約2萬人 陳金鋒也是西拉雅勇士

西拉雅族傳統信仰文化,保留豐富文化意涵,且對族人推動文化傳承具凝聚力,文化部甚至指定「東山吉貝耍西拉雅夜祭」為國定重要民俗。
台南市大內區頭社有一座西拉雅文物館,區長李賢村說,文物館內有職棒好手陳金鋒的照片,陳也是西拉雅族人,「我們都以他為榮」 。「鋒哥」 陳金鋒是台灣首位登上美國職棒大聯盟球員,目前效力中華職棒大聯盟Lamigo桃猿隊。
西拉雅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段洪坤說,一般對西拉雅族信仰文化的印象,認為祭拜祀壺,其實族人祭拜不是祭壺,而是拜祀壺裡的水,此水稱為「向水」,向水是祖靈依附的地方,且依地區而異,祭拜對象為阿立祖、阿立母或太祖,也是祖靈的意思。
據調查,西拉雅族人口約2萬,分布台南白河、東山、官田、大內、玉井、楠西、南化、新化及左鎮區,高雄內門、田寮區也有。蕭壟社、六重溪、麻豆社、目加溜灣社及新港社等多保留傳統祭儀。
其中,東山吉貝耍每年農曆9月4日、5日舉行夜祭,以「獻豬還願」和「牽曲敬神」為主,隔日則有哮海儀式,祭儀保留完整,展現稀有與獨特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