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伍芬婕
宜蘭擁有本島最多的水產加工廠,不僅承載了台灣魚罐頭進軍國際的輝煌歷史,如今還有全台唯一一家打入歐盟市場的品牌。他們如何用漁工廠牽起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用魚罐頭勾起台灣人的味蕾記憶?
行經雪山隧道開下頭城,放眼望去,一棟棟農舍矗立在綠油油的田中央,這幅景色是許多人對宜蘭的第一印象。
往南駛近南方澳一帶的第三漁港,一番完全不同的海港風貌出現在眼前。
一艘艘7米長、2米寬的漁船,靜靜停在港邊。
甲板上堆滿厚厚的漁網,駕駛室外的柱子上還曬有漁民的衣褲和膠鞋,這是宜蘭的另一面風景。
位處台灣東北角、東面環海,許多宜蘭人自小就習於和大海的禮物為伍。
「以前幫忙家裡曬蝦米,要剛好30度上下,不像現在是機器風乾,」已經是第3代的千旺海產負責人石榮宗,回憶起小時候和家人一同曬蝦米的時光,不禁露出微笑。
直到現在,漁業仍然是宜蘭人重要的經濟命脈,從業人口超過3萬人,整體產值高達51億。
事實上,宜蘭家庭和海岸線間的羈絆比想像中更深。
「我還在想要不要接班,」20多歲的鄭閔澤,家中經營岸邊的定置圍網生意。
儘管還不確定要不要繼承家業,跑漁會、和漁商搏感情早已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根據農委會統計,2017年,宜蘭每百戶有超過5戶從事漁業,比例為台灣本島之冠。
相較之下,屏東、雲林等養殖大縣,僅有約3.5%家庭靠漁吃飯。
其中又以水產加工最具代表。
不僅承載了台灣農漁產品進軍國際的輝煌歷史,廠商數量至今是本島最多,還出了唯一一家打入歐盟市場的魚罐頭企業。
究竟宜蘭為何能成為台灣魚加工的霸主?
走過台灣出口極盛的浪尖,他們如何為當地漁業開創出新的航道?
早餐店的鮪魚三明治、紅燒鰻魚配飯、茄汁鯖魚炒飯,是許多人,從兒時至今的記憶。這些日常料理都少不了魚罐頭的存在。
海岸線全長約100公里的宜蘭縣,是全台眾多魚罐頭的故鄉。
家喻戶曉的同榮鮪魚、老船長茄汁鯖魚、紅鷹牌海底雞等知名品牌全都出自宜蘭。
它也是全台生產最多魚罐頭的縣市。
根據2017年漁業統計年報,全台5700多公噸罐頭水產食品,宜蘭就佔了總量的七成八。
特殊的外海地形是當地發展加工的利基。
宜蘭縣海洋及漁業發展所股長游文政表示,「太平洋黑潮從南經過台灣沿岸北上,到東澳一帶的地形變淺,底層礦物質湧升,使漁貨擁有有優質的營養。」
事實上,在台灣農漁產品出口的黃金時期,宜蘭魚罐頭在世界的水產加工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根據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名譽教授蕭泉源研究,1980年代是台灣水產品外銷極盛時期,1987年外銷產值高達328億元,佔漁業外銷總值七成以上。
「那時候魚罐頭外銷還有所謂的戰國七雄,」國內魚罐頭業佼佼者,位於宜蘭五結的東和食品工業總經理吳宗賢說。
當時七大魚罐頭企業,只有宜蘭的東和與嘉義的遠洋存活至今。
創立54年的東和,是台灣農漁加工品轉型的縮影。
轉型1:少量多樣產品
1950年代,政府開始鼓勵罐頭出口外銷,國內業者在鳳梨、洋菇、蘆筍的國際市場取得領導地位,後來開始跨足魚罐頭,主要銷往美國,一度有魚罐頭王國的美稱。(延伸閱讀:譚敦慈:罐頭包裝分兩片鐵、三片鐵 怎麼挑才安全)
然而,1990一年代末期,台灣水產開始遭遇鄰近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
東和開始多角化經營,加強內需市場,如今罐頭是他們在冷凍、鮮食調理市場外的第三隻腳。
儘管如此,東和的罐頭品牌好媽媽,仍然繼續代表台灣在國際市場發光。
東和不但是全台唯一獲得歐盟食品安全認證的水產罐頭業者,也獲得進入加拿大市場必備的ISO22000及FSSC22000認證,銷售市場包括歐洲、北美和澳洲等地。
宜蘭其他漁加工業者也意識到國際市場困境,紛紛開始轉型求生,要為盛極一時的老產業開拓新路。
宜蘭頭城區漁會總幹事陳秀暖表示,現在透過生產少量多樣新產品,藉此測試市場反應,例如運用當地櫻花蝦,製成XO醬以及杏仁片混乾蝦的零食。業者也把腦筋動到保健食品身上。
蘇澳漁會利用全台最大鯖魚產地的優勢,推出結合鯖魚和沙丁魚的魚油膠囊。
轉型2:體驗式觀光工廠
除了在產品上做改變,宜蘭不少業者也把以前的加工廠轉型為觀光工廠。
位於利澤工業區的溪和食品,第一代從傳統魚寮起家,後轉為冷凍食品廠,10年前更成立了觀光工廠介紹台灣漁業文化,以海鮮手作體驗課,受到不少家有小小孩的父母歡迎,牽起更多台灣人與海的連結。
時至今日,宜蘭仍是台灣水產加工業的主力。
根據今年2月公布的漁業統計年報,全台627家水產加工業者,宜蘭就佔了135家,為台灣本島最多,僅次於澎湖的224家。
「我們不只做當地生意,其他縣市也會送漁貨來給我們做,」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說,像高雄的秋刀魚、屏東的鬼頭刀,都是當地業者代工的對象。
「我們是全台漁製品的集散地,」陳春生驕傲地說。
他舉例,像是高雄、屏東捕獲的鬼頭刀,為了做成速食店要用的魚排,會送到宜蘭加工,再外銷到美國。
走過風光的外銷時代,宜蘭仍是台灣漁加工的一方之霸,魚罐頭也繼續悠游於世界市場。不甘落後於時代大浪,宜蘭人更積極創新,要孕育下一代的藍洋想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