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忠/沒有無痛的低碳永續轉型

  

今年台灣的氣候幾乎沒有秋天,到了十一月還是三十度C。正在歐洲訪問的我於巴黎市區前往拜訪歐洲知名電力能源公司Engie途中,沒想到遇到瞬間強風驟雨,會後才知包括法國與荷蘭等西歐七國遭史上最高風速的暴風雨侵襲,損失慘重。

此次到法荷考察,與能源轉型、氣候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有關。若非有商務在身,不然十一月拜訪法荷並非好時機,冷、溼、突如其來的雨,多少覺得不完美,但其在永續轉型上持續創新突破帶來的激動與啟發,總能一掃陰霾。這是二○二二年疫後各國逐步開放門戶後二年間,我四度訪問歐洲,每次都看到新的突破。此時,坐在新冠疫災發生期間完工荷蘭浮在水上的Schoonschip社區旁撰寫這篇專欄,心中百感交集。

這個完全採用循環經濟原則與概念建構的漂浮社區及周邊的建築,大量使用固碳的木材,連旁邊陸地上一棟辦公大樓一樣用木材包覆。屋頂太陽能的應用、房屋熱能回收及所有廢棄物資源化等做到極致,連照顧城市中獨行蜂或昆蟲多様性的昆蟲棲所都成為必備設施。更重要的是住戶間的聯結、自主互助的人性化生活空間及議合。

海平面上升已是全球暖化後不可避免的現象,荷蘭在廿一世紀後逐漸體悟還地於水的必要性,年輕建築師開始大膽設計漂浮的設施,從一棵樹、一個小菜圃、一個小空間到一間房、一棟別墅再到一個社區,也直接激發了世界興建漂浮島、漂浮城市的想像與規畫。

全球的低碳轉型原本就是現實與理想間的拉鋸,沒有人有過完整經驗,是一個絕對摸索的過程。最近記者問了一個我沒能回答的問題:有沒有「無痛」的低碳淨零的做法?我拜訪過的每一位歐洲能源及永續專家都說:「絕對痛!」荷蘭的一位能源轉型專家說:「拜俄烏衝突之賜,歐洲人民才看到仰賴俄羅斯化石燃料背後的危機;拜衝突後能源電力價格四到十倍高漲,才興起歐洲各界無所不用其極的節能。」電價高漲,企業與人民痛了,積極努力節約能源與電力消耗成為自然;政府被逼得啟動能源補貼,緩解人民的痛,但也帶來財政上的壓力。原本逐漸朝私有化發展的電力公司,卻因補貼人民電力負擔帶來的虧損,又回歸百分百國有。

一場戰爭竟讓歐洲在痛苦下,做到能源緊張情勢中供應仍能大於需求的奇蹟。需求的減少,才能創造真正的減碳。荷蘭的輸配電公司在政府同意下,集體在三年前對供應商實施每噸碳排放五十歐元的碳價(相當於新台幣一千七百元),每年調整目前已達一五○歐元(相當於新台幣五千一百元)。供應商因碳費造成的痛,立馬轉化為低碳的創新動力,不變都不行。

轉型的痛是一種代價,現在痛不起,歐洲專家說:「以後的代價肯定背不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