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取代補助 地方創生成顯學

文 /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9-11-11

比較起過去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一鄉一特色產業、農村再生等地方發展政策,「地方創生」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角和策略,譬如導入產業思維、強調科技運用,並看重「創新」和「新的商業模式」。

地方創生一詞源於日本,是2014年安倍政府為了解決首都圈人口過度集中所提出的改善策略。一海之隔,台灣同樣面臨人口老化、城鄉發展失衡的問題。
根據內政部資料,2017年台灣的老年人口已經超越幼年人口,老化指數達到百分之百,這意味著台灣已經從「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7%)正式走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比率超過14%)。加上2018年台灣新生兒人口跌破20萬,照此速度下去,2054年的台灣人口將不足2000萬人。
少子、高齡,已是無法再逃避的國安問題,而借鏡日本經驗改良進化的台灣版地方創生,就是中央為解決現狀所派出的主力先發。

台灣版地方創生的使用攻略:五支箭

國家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發會)汲取兩年前就已推行的「設計翻轉地方創生」試行計畫的經驗,並參考日本地方創生三支箭的輔助模式,推出台灣版地方創生的五大推動戰略,分別是「整合部會資源」、「企業投資故鄉」、「科技導入」、「社會參與創生」與「品牌建立」。
整合部會資源是地方創生的一大特色。
國發會集結11個部會共37項計畫內的資源,以商業投資的方式協助地方發展。透過國發會做為主要對接窗口,整合政府各部會,幫助地方找出真正需求,並獲得協助。
在全國368處鄉鎮市區中,國發會依據其人口變化率分析、人口規模、居民收入等因素,篩選出134處鄉鎮做為優先推動地區。
只是,單憑政府的人力、財力,很難全面兼顧,因此國發會以「企業投資故鄉」的概念,鼓勵民間企業投入、參與地方創生。國發會主委陳美伶表示,國發會樂見企業與地方以合作形式,相輔相成,創造更多獲利空間。

用科技導入和品牌建立  讓產業滾動

另一支箭「科技導入」,則是鼓勵計畫內容適當導入科技應用,譬如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陳美伶舉例,新竹湖口老街就有團隊正在醞釀將老街智慧化,透過網路,擺脫地域限制,將地方特色「賣」向全世界。
發展地方創生,人才是必要條件。
從數據上來看,優先推動的134鄉鎮,土地面積占全國66.5%,但人口數僅占全國 11.6%,可見其人口外移問題之嚴重。
為此,國發會將產、學、研各機構都納入地方創生的「社會參與創生」環節之中。譬如整合其他部會的「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多元培力就業計畫」等計畫,讓質優量多的人才,能被系統化逐步培育出來,為地方灌注源源不絕的新活力。
有了人力和產業,講究商業模式的地方創生,當然就必須建立品牌,以提升產品的價值與經濟效益。陳美伶分析:「有了品牌共識和加持,才能向消費者圈粉,進一步跟其他產地區隔。」

鼓勵鄉鎮公所帶頭   自發推動地方創生

截至2019年9月,國發會已經收到來自各地63件地方創生申請案,其中已有14件完成資源媒合,涵蓋22個鄉鎮。
目前,推動地方創生的起手式,落在各鄉鎮區公所的手中。陳美伶認為,地方創生首重由下而上,讓地方可以自發性發展創新商業模式,因此希望地方行政單位能夠帶頭,整合家鄉資源一起打拼。
而對於目前處在「有意」卻不知如何申請的鄉鎮公所,國發會也特別開闢服務窗口提供諮詢,並邀集各領域專家,組成輔導團隊,讓地方可以依提案內容獲得不同領域成員和服務密度的專業助力。
陳美伶強調,地方創生的提案成不成功並不在於漂亮的計畫書,而是著重在地方瞭不瞭解自己的需求,「所以不用找顧問公司代筆,」重點是清楚明白地方的DNA和特色資源為何,「明確知道想要做什麼、又需要政府幫助什麼等。」陳美伶舉例。
若有心申請,卻不知如何與公所合作的地方單位,陳美伶補充,也可以透過國發會由上而下要求公所配合,「畢竟對故鄉的自覺熱情與付出,才是地方發展最重要的養分與動力」,能讓地方激起熱情,創生就已有了成功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