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導,「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see」(給你點顏色看看)、「no three no four」(不三不四)、「people mountain and people sea」(人山人海)……這些可能會令英語國家的人摸不著頭腦的怪詞,便是中國民眾自創的「中式英語」。「中式英語」通常由漢語語法和英式的詞彙組合而成,一般都有語法和拼寫錯誤,帶有明顯的中文習慣。報導說,有趣的是,這些傳統上登不了大雅之堂的「中式英語」,近來卻受到越來越多的討論和關注。
1家中國網站曾展開票選10大中式英語調查,結果顯示「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以3417票高居榜首。 1項統計顯示,7成參加投票的網友表示贊成中式英語的使用,認為「中式英語既有趣又被大家口耳相傳,將來老外也會這麼用」。不過,報導說,「中式英語」畢竟屬於語言不規範使用,雖然可令熟知文化背景的中國人捧腹不禁,卻也令外國人摸不著頭腦。尤其在公共場合,「中式英語」還可能會給人們帶來不便,甚至尷尬、誤解和冒犯。
為迎接明年的世博會,上海已組織學生志願者上街尋找中式英語招牌,不久後還將開設網站,收集這方面的投訴,糾正離奇誤譯。據報導,很多來自英語世界的西方人對「中式英語」表示認可和寬容,其中有些詞彙不僅被英文詞典所收錄,甚至還一度在民眾中流行。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成為標準英語詞組。報導以1名2000年就來到中國的德國人紀韶融為例,他用照相機和文字為「中式英語」開闢了網路博物館,並把這些有趣的語言發現寫成一本書:「Chinglish=Foundin Translation」。
從引起他注意的第一個「中式英語」「don'tforget your thing」(別忘了帶走你的東西),到「wash after relief」(便後請沖洗),到「salty tofuck the peanut」(鹹酥花生),再到「chicken without sexualife」(童子雞)等,紀韶融在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中式英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
他認為,一些語法上的錯誤,來自於中國獨特的語法結構、文化和思考,但這種獨創,也充滿著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
全球語言監督會主席帕亞克曾對媒體表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現在它對國際英語的衝擊比英語國家還大。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彙中,中式英語貢獻5%至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報導說,不管拒絕也好,寬容也好,作為一種中西文化交融中出現的有趣文化現象,「中式英語」仍將繼續成長。人們天天可以看見一大批地道的中國話變成英語新詞匯,如廣東話的飲茶就被直接翻譯為「drinktea」,「四書」被稱為「Four Books」,和平崛起被叫做「peace fulrising」。
北京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史安斌說,英語歷來就不是純正的語言,它吸收和借鑒其他語言,比如法語、西班牙語等。「中式英語」的出現證明了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的包容力和活力。【取自中央社即時新聞 CNA NEWS】2009/9/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