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二、三線城市淪「鬼城」 專家 : 多中心城市規劃出問題

 新頭殼newtalk | 游存仁 綜合報導發布 2021.08.03 

中國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都市化程度不斷提高,二、三線城市也都有長足發展,但社會結構仍呈現「金字塔型」。中國《財經》雜誌分析,中國在都市化和工業化進程中,遲遲無法改變社會結構,除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均,產業結構、城鄉、貧富差距也是原因之一。

2019年中共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發布《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被外界視為是中國的都市圈元年,不過也因此出現更嚴重的城鄉差異,社會結構也遲遲未能從金字塔結構進化成為更健康的橄欖型結構。

《財經》採訪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教授陸軍,指出中國的都市化還有幾項問題需克服,包括區域發展不平衡、缺乏區域治理能力、人口省內流動規模大於省際流動規模,導致城市凝聚力、創新力下降,以及土地改革、戶籍等制度,導致不同都市圈的發展出現差異。

報導指出,南北差異、東中一體以及城市群內部的聚集效應也讓各級城市發展不一致。中國南北經濟發展近年來出現差距,東部省份與中部省份開始呈現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東部產業升級向中部擴散,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徐海東認為,中國目前的空間經濟正在經歷南北東西的博弈狀況,恐讓區域經濟成長受到挑戰。

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行政區劃研究中心教授孫斌棟則表示,中國多中心和新城新區的建設成效差強人意,例如上海中心城區繼續綿延,郊區的副中心卻沒有形成,而一些二、三線城市更淪為「鬼城」。

他指出,多中心城市從經濟效益來講,可能損害單一中心的聚集效應,國家是否適合多中心城市型態,也取決於人口數,如中國就適合單一中心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有很強的經濟資源動員能力,能夠過交通建設減少聚集成本,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

但究竟為何都市化仍無法改善中國社會結構?報導指出,在許多中等收入或高收入國家和,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工業基本上會慢慢外溢出去,當低收入的農村人口流進都市,成為中產或中下產階級,金字塔型結構就會變成橄欖型結構。

然而中國卻不斷在一線城市大力發展產業,如北京的服務業的比重已經達到83%,製造業比重只有10%,比上還海堤還低,人口老化又嚴重,收入分配流向資本階級,使貧富差距居高不下,社會結構也難以從低收入人口佔比最多的金字塔結構,變成中等收入人口佔多數的橄欖型結構。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少國研究指出,要解決北京問題必須先促進經濟增長,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同時提高製造業比重、提高農民待遇、加強培訓引進人才,以縮小城鄉的差距。

4 則留言:

  1. J206 29 沈玫妤
    因為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無法改善社會結構,但中國卻不斷的在發展一線城市,應該要先縮小城鄉的相距,再繼續發展。

    回覆刪除
  2. 中國著重在發展一線城市,而忽略了縮小城鄉差距,導致發展不平衡,都市化也無法改變社會結構。
    j20604 陳禹安

    回覆刪除
  3. 20536
    中國著重在發展一線城市,而變成發展的不平衡,導致無法改善社會結構,中國應該要先縮小城鄉的相距,再繼續發展,才是最好的方法。

    回覆刪除
  4. 中國只重視發展幾個縣市,而剩下的都視而不見,導致嚴重的城鄉差距。

    國2054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