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

台灣經濟的體制是一個由政府機關主管投資、和逐漸減少的國外投資引導的動態的資本主義經濟體。政府在經濟中的角色越來越小,很多大型的國營銀行及企業逐漸私有化。在1988之前,台灣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8%,之後的平均經濟增長率約在4%-6%。出口為工業化提供了資金保證。台灣的外匯儲備是世界第四。


農業GDP中的比重從195235%下降到2%。傳統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漸漸由高科技產業取代。台灣的電子工業對世界經濟舉足輕重,大多數電腦電子零部件都是在台灣生產的。對外貿易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美國日本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台灣的前兩大貿易夥伴,現在中國大陸有崛起並駕之勢,另有部分轉向歐洲東南亞市場,台灣還是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的主要投資來源,此外,在中國大陸有 5 萬多個台資企業,長期居留的台商及眷屬則有上百萬人之多。


1997亞洲金融危機中台灣並沒有立即受到嚴重的衝擊,然而這些衝擊都在2001後開始爆出,再加上2001年之後的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影響下,台灣經濟遭受重挫,銀行壞帳增加,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2001台灣經濟出現了自1947以來的首次負增長失業率升到歷史最高。當然,兩岸關係緊張的政治局勢也有極大的影響。但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溫,加上「金融重建基金」(RTC)的設置,台灣經濟從2003下半開始逐漸恢復成長中。


2008後,隨著台灣二次政黨輪替,重新執政的國民黨在政策上緩和岸關係並加強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交流關係,但也造成台灣經濟貿易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疑慮。隨後卻遭逢世界性金融海嘯的衝擊,再度出現負成長,並出現單季成長率近-10%的記錄;而此事件最大的影響是擴大貧富差距


台灣是亞洲開發銀行(亞行)、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合會APEC)的成員,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觀察員。台灣在2010年排名前五位的貿易夥伴分別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歐盟香港


經濟重建期



  • 時間:1945~1953

  • 概況:台灣社會雖然在政治上相對穩定,但經濟上卻面臨困局。

  • 經濟貧困的主要原因有:


    • 台灣曾是日本殖民地,所以在二戰後期遭到美國空軍轟炸,半數以上的工廠遭到摧毀,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

    • 戰後台灣工業資源極為缺乏。

    • 戰後中華民國財政困頓,缺乏足夠資本進行重建。

    • 戰後台灣遭到國共內戰牽連,貨幣濫發, 同時為支援內戰, 大量民生物資運往中國大陸,造成物價飛漲。

    • 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將近200萬人隨之遷移台灣,爆增的人口為台灣社會帶來巨大壓力。

    • 日本人遭到遣返,管理階層被替代,但許多替代者並非由中低層的臺灣人升職,故缺乏能力。

    • 中共的軍事對抗造成軍事支出居高不下,政府幾乎無力從事投資性支出。

  • 重大措施:重建台灣經濟。


  • 改善結果:台灣經濟穩定下來,通貨膨脹受到控制,民眾的基本生活所須也得以維持。

進口替代時期



  • 時間:1953~1959

  • 背景:軍事費用高,人口急速成長,農產品出口佔總出口80%以上,呈現農業國家面貌。

  • 重要措施:


    • 一方面發展農業,一方面透過肥料交換(肥料換穀)、擴大農工差價方式,將農業所得引導到工業。

    • 1953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

    • 採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特別以紡織業為重。

    • 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並改革外匯管制增加產品競爭力。

  • 結果:


    • 台灣到1959左右,百姓生活已有改善,工業以每年10%以上的成長率快速發展。

    • 台灣創下了以農業帶動工業發展的先例。

出口擴張時期



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



產業升級與國際化時期



21世紀後與當前挑戰



  • 2000年中華民國完成首次政黨輪替。但因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及台灣各銀行呆帳開始爆發的影響下,台灣經濟遭受重挫,財政盈餘轉為財政赤字,2001年台灣經濟出現了自1947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2003年後才漸步回穩。但伴隨國際能源、農產品價格上漲等問題浮現,受薪階級實質所得此時期已呈現停滯[6]。,至此經濟問題開始超越國族認同,成為政黨、民眾間關注的話題。

  • 2008年完成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政府強調以兩岸開放、擴大建設方式達到經濟成長率6%目標。但截至同年七月為止,政府調漲瓦斯、電費及在通膨時推出擴大內需等措施,加之國際通膨經濟衰退雙危機,中華民國與全球一樣面臨整體經濟危機及經濟負成長。

  • 由於政府改善兩岸關係、美國通過全民健保法案、金融危機加速各國印鈔速度、ECFA簽訂等因素,因此有大量金錢流入台灣,但臺灣缺乏合理的投資標的吸收這些金錢,因此這些金錢有許多流向股市、房市,房地產的上漲造成臺灣人購屋負擔再度提高。

  • 2007年-2010年環球金融危機打擊歐美等先進國家消費,對出口導向的台灣造成更大的打擊,嚴重性超過2001年的經濟危機。台灣面臨進出口萎縮、勞動條件更加惡化、內需市場萎縮及生育率下降。

  • 台灣的受僱者權益不足的問題在2008金融海嘯之後更趨凸顯,企業以降低人力成本的方式因應金融危機,但當企業開始不虧本時,並沒有增加人力支出,受僱者的權益仍然處於低點。台灣製造業每人月平均工時2009年達181.2小時,而日本只有144.9小時,韓國172.8小時。

  • 環球金融危機對臺灣的幾個最大影響之一是降低薪資、提高房價物價及擴大貧富差距,臺灣經濟在2010年表現雖然不差,但臺灣多數人扣除物價後的實質所得反而下降;另一重要影響則是各廠商各種節省成本(包括節省人力成本)的手段,不但打擊員工,也嚴重打擊廠商競爭力,例如台積電的許多人才就因為廠商殺雞取卵式的人力管理而轉往韓國。

  • 中國大陸近年來成為台灣最大的進出口貿易夥伴,2011年對大陸及香港地區出口1240.5億美元(佔總額40.2%),進口452.8億美元,順差達787.7億美元,遠超台其餘主要外貿市場。

國內生產總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