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欣誼╱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8月26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no)是當今拉美文壇一個傳奇的名字,他不僅是拉美文學在魔幻寫實之後的全新代表人,現在更被英美視為世界級作家。然而博拉紐揚名國際時,卻已不在人世,他在二○○三年死於肝病,顛沛一生以早逝的悲劇收場。他的首部長篇小說,也是奠定他文壇地位的代表作《狂野追尋》現在台出版,預計明年將再推出他格局恢宏的遺作《2666》。
博拉紐的傳奇,除了他的身世,還有他對拉美前輩毫不留情的批評與推翻。博拉紐一九五三年出生於智利,成長於墨西哥,懷有強烈左派理想,他立志成為詩人,輟學後在墨西哥擔任記者。一九七三年,左派社會主義的阿言德當選智利總統,他回到祖國熱烈響應,但不久美國策動智利政變,推翻阿言德政權,博拉紐受牽連被捕。幸而遇到的獄卒是他同學,助他從獄中逃脫。
廿多歲的博拉紐從此浪跡墨西哥與歐洲。他既無學歷、也無人脈,便靠洗碗、清潔等零工維生,最後落腳西班牙巴塞隆納。直到近四十歲時他的兒子出生,為了支撐家庭生計,他才放棄熱愛的詩,轉向「較有商機」的小說寫作。歷經多次退稿後,博拉紐才被出版社接受,一九九八年以首部長篇小說《狂野追尋》一舉成名。
《狂野追尋》結構特別,第一、三部為十七歲的墨西哥少年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六年的日記,描寫他在大學時加入墨西哥「內在寫實主義」文藝團體,隨著團體內的兩位文壇前輩認識一連串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夾雜著他初次性經驗與戀愛啟蒙,充滿青春的放浪與虛無。
篇幅最長的第二部,時間橫跨一九七六至一九九六年,五十多位圍繞著那兩位文壇前輩的周邊人物出場,包括妓女、同性戀詩人、大學教授等各色人物,各以一段獨白描述他們的生活。這些獨白彷彿零散沒有主題的的碎片,卻洋溢敘事的魅力,許多人物段落後來都被博拉紐另外發展成為短篇小說。
遠流出版社出版部總監林建興認為,博拉紐最迷人的,是他寫小說的切入點與眾不同,他不用完整的故事形式吸引讀者投入,但在他筆下那些看似不知所以然的切片中,就是真正人生的存在。「《狂野追尋》說的其實就是青春與創作,呈現他在年輕時所交往的人,以及感受到的時代氣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