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廖肇祥╱南投報導】
南投縣埔里鎮桃米社區,原本是低度開發、人口老化、產業衰退的老社區,九二一地震時六成房舍受創,但居民並未被打倒,反而找出生態社區的主軸,轉型為生態旅遊的鄉村,成為國內社造的典範,從農村、生態村到代表幸福之地的紙教堂,桃米的奇蹟故事還會繼續說下去。
「蹲點」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是桃米社區轉型的推手,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表示,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不在硬體,應根植於人與社區體質的改變,以達到農村轉型、產業提升的目的,並尋求家園永續。
十二年前,新故鄉基金會邀請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來做基礎資源調查,發現全國廿九種蛙類,桃米竟然蘊藏廿三種;一四三種蜻蛉類,桃米就發現五十六種,特生中心副主任彭國棟帶領社區居民認識自身的生態資產,改寫居民對家鄉的認知。
「介紹青蛙,真的能謀生嗎?」「你叫我帶誰,是要講給鬼聽嗎?」九二一地震前一年返鄉的邱富添,帶著半信半疑上生態導覽解說課,在學員彼此耳濡目染下,他栽入青蛙的世界,得到解說員認證,但從小到大,從未看過半個遊客來桃米遊玩的邱富添,對未來還是感到茫然。
直到二○○一年九月,生態解說員第一次正式帶團,邱富添面對博士級遊客解說:「拉都希氏赤蛙,鳴叫聲像是在咽喉裡擠不出來,就像上大號嗯不出來一樣」,大夥發出會心一笑,邱富添收到第一筆解說費,他才意識到「原來老師講的知識經濟是真的!」
當居民對公共事務投入關心後,桃米社區在農委會經費支持下,成立生態工法營造小組,同樣的,引來老一輩的質疑,「好好的水田不耕作,做什麼生態池?」「我就不相信沒有水泥,做得了工程…」但小組耐住性子解釋,一方面說服地主打掉河道水泥護牆,營造砌石溪岸,溪面成了蜻蜓飛舞、青蛙鳴唱、兒童嬉戲的樂園。
地震摧毀了桃米,也帶來重生的契機,來自日本阪神地震災區的紙教堂移置桃米生態園區,新故鄉見學園區工程也在二○○八年落成,紙的硬,鋼的軟,這座象徵愛與互助的建物,成了「幸福之地.夢想舞台」,持續扮演社區交流的空間。
- 留言者: 揚揚
- Email: joe061089@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2-09-30 11:59:51
哇~ 921地震區域竟然變成座象徵愛與互助的建物! 真驚奇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