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第三級產業補充資料~自貿區:高雄發「大」財的關鍵

2019-02-28 23:42聯合報 羅竹平
把高雄建設成香港加深圳才能讓高雄發「大」財。 記者謝梅芬/攝影
把高雄建設成香港加深圳才能讓高雄發「大」財。 記者謝梅芬/攝影
旅遊觀光和農產品出口能使高雄發小財,把高雄建設成香港深圳,才能讓高雄發「大」財。
香港是金融中心,三千多家跨國公司在此建立區域總部;上百家國際保險公司和全球百大銀行中的七十六家進駐;吸納數十萬外國專業人士。香港也是轉運中心,其進出口半數是轉口中國的貿易。每轉口一百美元,香港賺約廿四美元,光是轉口貿易的利潤就讓香港賺了一成多的GDP。新加坡也是這樣發財的。這本是高雄也可賺的錢,結果被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毀了。於是高雄從全球第三大貨櫃港淪落至今十五名。
深圳四十年前還是小漁村,現是中國的矽谷,財政和人均收入已超過台灣。二○一七年又取代昔日高雄,成為世界第三大貨櫃港。沒製造腹地的香港跟著成長。但與深圳製造業高度互補的高雄卻沒有水漲船高地分到應有的羹,這是台灣多年來薪資停滯的主因。
資金很敏感,追逐利潤也考慮安全。儘管中國成立上海自貿區要與香港競爭金融中心,又成立包含深圳的廣東自貿區與香港對接,都難以扭轉一個尷尬的現象:中國約一點八兆美元的代工、加工貿易並非在本土結算,而是在離岸:其中新加坡占四千多億美元、香港三千多億美元、愛爾蘭四千多億美元,少量在台灣。
如果四百年前,荷蘭就把台灣當作其亞太轉運中心,那現在要如何克服「人不和」困境,讓高雄港重振雄風?這是一個要與中國市場相對撞而邊緣化,或相整合而水漲船高的問題。「貨出得去」不僅是讓貨品能自由進出,更要讓資金能安心停泊;「人進得來」不僅是讓觀光客想來,更要讓人才肯來。這是決定高雄是大富或小確幸的關鍵。
中國進口的近八成原油和約五成商品,要經過麻六甲海峽。由於新加坡在南海爭議時倒向美國,中國加速推動一帶一路,在巴基斯坦建瓜達爾港和在馬來西亞建皇京港,以避免將來可能被美軍封鎖的「麻六甲困境」。中、馬還組成「港口聯盟」,助馬港口貨櫃量成長率近年來超過新加坡;待皇京港建好,貨櫃量凌駕新加坡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連物流都想避開由美軍鎮守的新加坡了,何況龐大的結算金流?較之「港口聯盟」的優惠,若中國落實高雄自貿港與深圳、上海港「一視同仁,應通盡通,基礎設施聯通」的承諾呢?試想,台灣的GDP約五千億美元,若有一、二千億美元從新加坡轉到高雄來結算,立馬就會把台灣的金融中心從台北轉到高雄。
貨運每多一天,平均相當多加一%關稅。但利用中歐鐵路班列,二周可達歐洲,運費只海運的一倍;卻省下三周的運送時間,形同省了約二成的關稅。難怪日本商社已開始試行這條新絲路,先從日本經海運將貨物輸往中國大連和上海等港口,再利用中歐班列運到歐洲。跟已廣簽自貿協定的日韓比起來,台灣比誰都需要這條新絲路。高雄自貿區與深圳、上海等港深度整合是台灣重返亞太轉運中心唯一之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