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和高中105學年度第二學期「尋訪桃花源」選修課程暨社團第一堂講義
淺談桃園史地
桃園簡史
桃園市早期是平埔族的居住地,早期荷蘭、西班牙、明鄭王朝統治之時並沒有大規模的屯墾或產業活動,到了清朝統治時期客家人、福佬人移居於此因此成為閩客混居地區,漸漸發展成為功能和體制完整的都市,水圳埤塘的開方讓桃園水利設施逐漸組構成一個初步的規模,日治時期在日人的規劃下桃園成為一個有規模的都市,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環境結構改變了桃園市內的生活型態成為北台灣重要經濟圈,而桃園國際機場的成立更讓桃園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對外門戶及東南、東北亞航運要衝,加上高速鐵路的通車都讓桃園的都市發展更為蓬勃。
1945年(民國34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代表盟軍接收臺灣,將新竹州改為新竹縣,縣治則遷至桃園(今桃園區),1950年(民國39年)8月,國民政府於遷台後對臺灣省行政區進行重劃,新竹縣拆分為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三個省轄縣。第二次國共內戰後,許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軍眷遷移至桃園縣,使得中壢的龍岡地區便以滇、緬移民的外省人而著名。1960至70年代,中壢、龜山等傳統工業區成立,以及1979年2月26日,中正國際機場(現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的啟用,桃園縣工商發展迅速,成為全國人口增加率最高的縣市之一,但在高度發展的背後,也帶來了環境汙染的問題。
桃園縣人口數在2010年6月7日突破200萬人,依照中華民國《地方制度法》,於2011年1月1日起準用直轄市之編制(稱「準直轄市」)。2012年7月提出改制直轄市案,於2012年11月23日內政部通過改制為直轄市。2013年1月3日行政院第3330次院會公布桃園縣於2014年1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名稱定為「桃園市」,成為臺灣北部第三個直轄市。原縣轄鄉鎮市一併改制為區,目前有13區為桃園區、中壢區、平鎮區、八德區、楊梅區、大溪區、龍潭區、蘆竹區、龜山區、大園區、復興區、觀音區、新屋區等。
地理環境
桃園市位於台灣西北部東經121.38度、北緯24.51度,除了西面靠海之外分別與新北市、新竹縣、宜蘭縣相鄰,面積為1220.954平方公里,桃園名稱的由來就是因為以前這裡長滿了桃花;桃園市花為桃花,市鳥為台灣藍鵲。
位於台灣西北部,緊靠台北都會區,大部分是連綿不斷的丘陵台地,地形呈西北向東南之狹長形,臨山面海,自石門水庫起經大溪鎮東北出縣境之大漢溪,將本縣劃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東南部分為標高三百公尺以上之丘陵地、階地及山岳,地勢向東南漸次升高,山勢峻峭,河谷窄狹。西北部地勢則較為平緩,台地、階地甚為發達,河流短而呈放射狀入海。紅壤和黃壤兩者混淆分布在中北部台地與丘陵地,為本縣一般坡地之主要土壤。東南部山區主要為石質土,沖積土則零星分布於河谷低地之氾濫平原。西北部沿海一帶多為風積土丘。由於地形、地質的關係,桃園台地最主要的地理特色,就是遍佈供農田灌溉用的人工陴塘,陴塘最多曾達8,846個,贏得「千塘鄉」的美稱。有陴塘的地方就有聚落,蓄水灌溉,養魚休閒,甚至是風水景觀兼具,因此,昔日桃園農漁牧興盛,物產富饒。即便迄今,許多桃園重要建築皆由陴塘闢建而來,也因此造就了桃園的「陴塘文化」。
氣候受到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影響最大。東北季風始於十月下旬,至翌年三月,風力強,氣溫低。西南季風始於五月至九月,風力較弱,天氣較晴朗,但午後多雷陣雨,尤其七月至九月常有颱風。年雨量在1,500至2,000公厘(山區2,000至4,000公厘),以夏季較多,冬季較少,但降雨日數反以冬季為多。全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二十三度,夏季平均二十七度,冬季平均約十三度。
桃園市龍潭區茶園十分密集,龍泉茶就是出產於此的茶葉,於民國72年李登輝先生將此命名龍泉茶而聲名大噪,龍泉茶茶色優美、茶香芬芳成為桃園市的特產之一;桃園市復興區石門水庫為全台著名的風景區,大壩為水庫為最雄偉的景觀,最大溢洪量每秒11400立方尺,每逢大雨,總有大批雅客欣賞洩洪的壯觀場面,水庫旁的餐廳所提供的活魚大餐更是吸引遊客的地方;桃園市大溪區豆干享譽全台,口感扎實中帶點軟嫩,豆干以棉布一塊塊包紮去除水份之外,滷煮白豆干時至少反覆4次急速冷凍、滷煮的手續,這樣才能造就傳統的風味令人回味不絕。
桃園大都會區
桃園市是直轄市,位於臺灣西北部,同時是「北北桃生活圈」與「桃竹苗生活圈」的一員,在部分商業投資中,也被認為是大台北地區的組成之一。桃園市全市面積1,220平方公里,設籍人口約212萬人,其西面臺灣海峽、東臨宜蘭縣、北接新北市、南與新竹縣為界。其前身為之桃園縣,2014年12月25日後升格改制為直轄市。活動人口約250萬人、外籍居民約12萬人,是中華民國設籍人口第五多的直轄市。
桃園市的核心區為桃園區與中壢區,並依族群分布及生活圈分為北桃園和南桃園。北桃園屬於大台北生活圈,南桃園則是屬於桃竹苗生活圈。由於毗鄰臺北都會區及多項重大公共建設、投資皆位於桃園,桃園市近年來發展迅速,吸引大量外縣市人口移入、形成桃園中壢都會區。桃園呈現為閩、客、外省、原住民族等多族群融合之貌,也因為工業發達,同時也是臺灣引入外籍勞工人數最多的縣市。
桃園都會區,其涵蓋範圍包括桃園市(不含復興區)以及新北市鶯歌區,都會區內以桃園區和中壢區為雙核心發展,都會區人口約213萬人。包含桃園區、八德區、蘆竹區、龜山區、大溪區、大園區、中壢區、平鎮區、楊梅區、龍潭區、觀音區、新屋區、鶯歌區(屬新北市行政區)。早期內政部將桃園市、八德市、鶯歌鎮等規劃為臺北都會區內,中壢市、平鎮市等則為中壢次都會區。後續修訂版本中,將桃園市及鄰近行政區由臺北都會區分出另劃桃園中壢都會區,新都會區人口2,130,526人。
桃園中壢都會區和其他臺灣的大都會區不同的地方點有二:
1. 兩個等大的中心都市:桃園區人口約43萬,中壢區有39.2萬,兩者構成雙城格局,與其他都會區相對獨大的單核心發展不同。周邊的平鎮區的人口有21.9萬,八德區人口有18.9萬,楊梅區的人口有16.2萬,蘆竹區的人口有15.6萬,龜山區的人口有14.7萬。
2. 因磁吸效應,桃園中壢都會區高度依賴臺北都會區,異於與其他都會區經濟獨立自主。例如2009年直轄市改制案中,桃園即遭中央認為核心都市「尚非北部地區之主要發展中心」,這也是早期將桃園縣直接劃入臺北都會區的原因之一。
桃園未來計畫
桃園航空城乃位於桃園國際機場周邊之龐大腹地的大型綜合產業園區建設規劃案,也是自由經濟示範區計畫的一環。該案係因應未來串聯歐洲、中東、兩岸及亞太的物流與客運等潛在龐大需求;針對於豐富機場綜合服務機能,進而提高臺灣全球競爭力[的一項大型知識經濟建設計劃。
亞洲矽谷計畫由蔡英文總統提出,亞洲矽谷計畫要以「面對在地」與「朝向國際」為兩大軸線,「面對在地」部分,她認為「如果和矽谷的研發能量結合起來,加入矽谷的技術、資金和人才,就會形成一個具有高度創新能力、世界級的供應鏈」,朝向國際部分,她主張於桃園國際機場周邊建構「亞洲創新研發人才交流中心」桃園具有離亞洲五大城市距離近、擁有29個工業區,1萬多家工廠,是最完美的地點。參與規劃的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則認為,桃園市的地理區位還可連接台北市、新竹市的產業聚落。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則認為,「桃園市是國門之都,地理位置優異,許多公司都在桃園設廠、競爭力強;「亞洲矽谷在桃園」,會提供年輕人更大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