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英俊教導災民動手重建家園


利物浦雙年展謝英俊成為「不速之客」

作者: 吳垠慧╱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8月18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吳垠慧╱台北報導】


台灣建築師謝英俊獲邀參加九月開展的「英國利物浦當代藝術雙年展」,為本屆唯一在主題展「不速之客」(TheUnexpected Guest)中展出的台灣參展人。謝英俊長年投入災後重建,主張「蓋房子是天賦人權」,他表示,屆時將會帶領當地志願者和學生,一起在戶外廣場搭建十六座臨時的避難「過渡房」。


五十八歲的謝英俊,九二一地震之後,投入日月潭邵族部落重建至今,已支援過汶川大地震、台灣八八水災等災區重建工作,贏得「人道主義建築師」封號,二○一一年獲頒美國柯里史東設計獎。


今年三月,他將廿多年來的建築思維與實際案例,在台北中山創意基地舉辦「人民的城市:謝英俊建築展」,雙年展策展人羅倫佐.傅西(Lorenzo Fusi)參觀後,向謝英俊提出參展邀請。


利物浦是披頭四的故鄉,也是沒落的工業城,近年積極找尋都市再生的各種可能,一九九九年開辦第一屆「利物浦當代藝術雙年展」,廣邀世界各國的藝術家進駐城市街廓,構想與城市互動的藝術創作,在眾多的國際雙年展中,凸顯出強烈的城市性格。


今年適逢倫敦奧運,呼應「好客」為主題來發想,展覽訂為「不速之客」,九月十五日至十一月廿五日登場,將有六十位來自世界各國的藝術家們參展。


謝英俊表示,災後重建牽涉的不只是技術,「還包括社會、文化、經濟等整體思考。」他預計展出十多年來在台灣、中國執行重建工程的文件,闡述他對重建的理念。此外,他原本想搭建很多尿糞分離廁所,「但主辦單位有些顧慮,改成搭建過渡房。」


他說,過渡房會以萬能角鋼、強化帳棚等材料搭建,「很耐用,可以用很久。」「我希望這套作法也能留在當地,提供給有需要的單位使用。」


利物浦雙年展另提供「城市、國家」的展覽平台,台灣策展人李佳玲策畫「不可思議城市:台灣藝術家與城市型態」,邀請陳嘉壬、邱承宏、許家維等三位藝術家展出多媒體藝術作品。



謝英俊教導災民動手重建家園

作者: 廖珪如 | 中時電子報 – 2012年6月20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廖珪如】


921地震後,謝英俊帶著日月潭邵族自立造屋,採用當地可得的建材再輔以輕鋼架建成了極富邵族特色的生態建築,讓邵族人沒有等待政府協助,自力重建,並且創造觀光的附加價值。


第三社會工作室負責人謝英俊受訪時表示,「重建,不是把受災戶放在一旁沒事做,然後用錢去救濟他們。蓋房子是人類的本能,只是在現代化的專業分工下遭到遺忘。」秉持著這份理念,四川汶川大地震後,謝英俊幫助羌族重建楊柳村。


如今,四川阿壩州茂縣太平鄉楊柳村重建工程,也成為標誌性的建築工程。談到過往,謝英俊並不居功,他表示這主要是受楊柳村支書記楊長青這位村官的幫助。


45歲的楊長青,34歲就當上村支書記,已過11個年頭。在汶川地震時,他的家裡被埋了,肺被刺破了、肋骨也斷了5根。在悲慟中,楊長青馬上接受北京清華大學團隊及謝英俊團隊概念,決定採用當地建材輔以輕鋼架自力造房,以抗十級震。


羌族人向來是自己蓋房子,但是重建時不用鋼筋水泥,村民有不同意見。楊長青說:「如果半途而廢,他這個村書記就不做了。」在楊長青每天不斷溝通下,村民同意建屋。2009年8月時,楊柳村新生。


「外觀美麗的像是小瑞士,這若變成商品房,造價肯定上百萬人民幣(下同)」,但是每戶自己出資最高7萬元,政府補助每戶最高3萬元,加總最多花12萬就擁有平均200平方公尺的一棟房子。楊長青說,「村民們一共創造將近700萬的產值,這比他們農忙了一年經濟價值還高。」


楊柳村是到九寨溝的必經之路,楊長青目前決定朝餐飲、休閒業發展。對這番轉變,謝英俊則說,「我們的做法並不是蓋好房子,送給災民。除了設計外,我們將建築去工具化、去專業化,讓建築回到使用者手裡,靠他們自己建起房子。他們得為自己的家園付出勞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